【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石磨盤及磨棒,裴李崗文化,石器,棒長58.00釐米、盤長68.00釐米、盤高6.00釐米,1978年5月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出土,1981年12月入藏河南博物院。(此套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一樓原始社會展廳展出)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石磨盤及磨棒

石磨盤及磨棒,是由砂岩質石塊經過琢制而成的。石磨盤整體為履底形,平面坦平呈橢圓形,兩端均為圓弧狀,前部稍寬,後部略窄,腰部由前至後漸收,石磨盤底下部鑿有四個柱形足;石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稍細,兩端略粗,便於把握,有明顯的使用痕跡。

石磨盤和石磨棒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穀物加工工具。穀物收割完之後,人們把穀物放在石磨盤上,再用圓鈍的石磨棒研磨,使穀物的殼和穀粒相互分離,去掉穀物的殼,剩下的就是精米了。

石磨盤和石磨棒是裴李崗文化期的典型器。這套石磨盤及磨棒,由於器體完整碩大,又是科學發掘品,可用來作為斷代的標準器物。它的出土對於研究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生活狀況,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比較研究

裴李崗遺址出土的另一套石磨盤和石磨棒,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盤長63.5釐米、寬28釐米、高7.3釐米,棒長47.8釐米、棒徑4.8釐米。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國家博物館收藏裴李崗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1965年河南省新鄭縣文化館在西河村採集了一套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粗砂岩石,琢磨而成。磨盤如鞋底形,下部琢有四短柱矮足,棒呈兩端細,中部粗的園柱體。盤寬32.00釐米、棒長38.50釐米、棒圍長15.50釐米。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新鄭縣西河村採集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屬裴李崗文化,這裡曾進行多次發掘,出土多種工具1000餘件,其中有石磨棒99件、石磨盤50餘件。磨盤大小不等,長52—74釐米,寬21—31釐米。其中一件為長橢圓形,又稱鞋底形,長52釐米、寬26.5釐米,中部下凹0.9釐米;另一件為前端圓弧,後端平直,長74釐米、寬21—23釐米,中間下凹0.4釐米。這兩件石磨盤均用砂岩打製、琢磨而成,這種石料硬度不高,便於製作,石質砂粒較粗,有利於穀物加工。出土的石磨盤有的有足,有的無足,石磨棒有的呈圓柱形,有的呈扁圓柱形。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舞陽賈湖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1977年在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李樓發現的一件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盤長49.7釐米、高7.5釐米,前寬22釐米,頂端較尖,後寬17.8釐米,尾部圓鈍,呈長方鞋底形,下有4個方形足。石磨盤通體磨光,製作精細,盤面略凹,有明顯使用痕跡。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潢川縣李樓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在河北武安磁山發現了與裴李崗類似的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盤、石磨棒系琢磨而成,可見清晰琢點。石磨盤一般長50—60釐米,最大的長70釐米,寬16—25釐米,厚3—4釐米。除少量無足外,多有四足,個別為三足,足為乳凸狀、尖錐狀、四稜狀,足高4—9釐米;盤面多為鞋底形或橢圓形,有的一端緩圓一端略尖,有的兩端均作尖狀。盤面平坦略下凹。石磨棒多為圓柱體,少數扁體,由於長期使用,有的側面被磨平,長短粗細不一,最長者41釐米,短者4—5釐米,直徑3—5釐米,兩端有的平齊,有的稍尖,多為石英砂岩製作。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磁山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200至公元前5200年。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1960年省文物工作隊於偃師馬間河採集了一套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砂岩質,盤體為履底式橢圓狀,前寬後窄,面部平坦微凹,磨棒為圓柱體,中間粗,兩端微細,有使用痕跡。棒長33.00釐米、寬28.60釐米、盤長48.60釐米。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偃師馬間河採集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在距今約6000年的湖南澧(lǐ)縣都督塔稻作農業遺址,採集到石磨盤3件,均選用厚大扁平的礫石,石質為砂岩,利用較平坦的一面作磨面。其中一件盤面較大,長51釐米、中寬27釐米、大端寬22釐米、小端寬18釐米,盤面厚度不一,最厚處7釐米,最薄處2釐米。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湖南澧縣都督塔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大連長海縣廣鹿島的小珠山遺址,出土有原始社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多件。石磨盤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一面為磨面;石磨棒多用長圓形礫石磨製。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小珠山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磨盤為長方形,平底,面呈凹弧狀。磨棒為圓柱體。用砂石打製後磨光而成。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1972年新疆疏附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長32釐米、寬10.5釐米,兩端厚6釐米,中間厚4釐米,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國寶品鑑】石磨盤及磨棒

新疆疏附出土的石磨盤

通過對以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石磨盤、石磨棒的對比可以看出:裴李崗文化時期及其同一時期其他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製作最為精細、結構也最為複雜。應該說,這一時期是使用和製作石磨盤、石磨棒的頂峰時期,在其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等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製作較為粗糙,結構也更為簡單。

在裴李崗時期已經相當精製的石磨盤、石磨棒,為什麼2000年之後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磨盤,製作粗糙、並且形制差異也很大呢?專家分析這可能是由於:仰韶文化時期的農業比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農業進步很多,收割量空前增加,糧食加工也更加繁重,石磨盤、石磨棒已經不能滿足糧食加工的需要,新式的糧食加工工具——杵臼開始得到大範圍的應用,並且逐漸替代了石磨盤、石磨棒,這就導致了石磨盤、石磨棒的衰落。

顧永傑,男,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工程師,致力於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技術史等領域的研究。

司秀琳,女,大學本科學歷,中級職稱,河南博物院辦公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