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 體檢季到了!這些項目別錯過,這些誤區要避開!


又到一年體檢季,不少單位都紛紛安排員工開始一年一度的健康體檢。

不同年齡段體檢項目一樣嗎?哪些體檢項目是不能錯過的?如何避免誤區?小布為你一一整理。


@寧波人 體檢季到了!這些項目別錯過,這些誤區要避開!


據瞭解,寧波一院體檢中心對去年46716位體檢者的體檢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排在體檢異常前十位的分別是:高脂血症、慢性結膜炎、超重、甲狀腺結節、咽炎、脂肪肝、高血壓、高尿酸血癥、肺部小結節、肺部慢性炎症。

從體檢統計數據看,高血脂、肥胖兩大疾病佔了絕對數量,其中高脂血症患病率29%,排名第一;而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高達21%,排名第三。

不同人群體檢要注意哪些?

20歲

傳染病、慢性炎症

20來歲是身體各項功能包括抵抗力的最佳時期,年輕人一般剛剛畢業走上社會,開始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幾率就增加,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幽門螺旋桿菌等;再加上年輕人處於性活躍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種傳染病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建議:

包括但不限於每年一次血常規、尿常規、膽固醇和普通肝功能檢查,已婚女性每1—2年可進行一次宮頸、盆腔和乳腺檢查,男性每1—2年可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

30歲

血壓、血糖、血脂

現在人相比從前普遍“吃得多、動得少”,加上30歲時都忙於事業,應酬較多,壓力也大,三高在30幾歲的人身上出現的幾率大大增加。

建議:

除了常規檢查外,還應該每半年檢查一下血壓、血糖和血脂,肥胖人群則每3個月檢查一次。女性繼續保持婦科檢查項目,而男性35歲以後每1~2年增加PSA前列腺檢查。

40歲

結節、腫瘤

40歲以後體質開始下降,體內激素分泌水平會發生變化,容易有情緒不穩、慢性病頻發等情況。這一時期,結節、腫瘤或心腦血管疾病會初現端倪,家族遺傳疾病發病率上升。

建議:

有家族病史、三代以內親屬有發生腫瘤的人,需提早體檢。以胃癌家族史為例,用患癌最晚者的年齡-15年,就是需要做胃鏡的年紀。具體情況還請諮詢醫師。

50歲

骨密度、心腦血管

50歲的人,如果出現渾身疼痛,容易骨折等症狀,就該考慮是骨質疏鬆了。又由於代謝水平降低,血管內沉積物會越來越多,容易因此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

建議:

把骨密度檢查作為常規項目,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中重度脂肪肝、肝硬化患者,可以增加肝動脈造影檢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可做心電圖、頸動脈超聲、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

60歲

大腦、心臟、腸胃

60歲前一直體檢,身體健康的人,在60歲之後不必要增加過多的檢查,可以將重點放在疾病多發的大腦、心臟和腸胃等方面。

建議:

大腦認知檢查,能夠及早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苗頭。針對心臟的有心動脈彩超等,針對腸胃的有鋇餐、超聲內鏡等,而針對全身的腫瘤、梗塞、出血情況,可以考慮每2—3年進行一次螺旋CT或核磁共振。

體檢四大誤區


@寧波人 體檢季到了!這些項目別錯過,這些誤區要避開!


醫生在為體檢者解讀體檢報告。

1

誤區:只做五臟體檢即可

很多人體檢時只關注五臟的檢查,而忽略了所謂的“小器官”:耳朵、鼻子、喉嚨、眼睛、皮膚、身高和體重,這些如果遺漏也會留下健康隱患。例如,大多數的鼻咽癌是從體檢中發現的,眼底視網膜的情況是高血壓和糖尿病非常重要的診斷和治療依據。

2

誤區:日常檢測不重要

因為最頂尖的醫療設備的診斷率高,大多數人在體檢時只重視這些高精密儀器而不屑於做十多元錢的基本檢查。事實上,複雜的儀器並不能代表一切,即使是最先進的儀器也不是全能的。例如,簡單和廉價的檢查如尿常規、血常規及常規能檢測各種腎臟和胃腸道早期疾病。

3

誤區:對體檢結果態度兩極分化

一種態度是,特別注意異常數據的物理指標。事實上,生理指標與生活習慣,物理狀態和環境都有關係,它需要一系列的試驗予以證實,生理指標因人而異,是否有問題需要諮詢醫生。

另一種態度是,以前做過體檢沒有異常,因此不重視體檢結果,但健康檢查具有時效性,一個測試不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都成為你的健康保障。例如,高血壓、高血糖和其他常見的疾病可以通過體檢更好發地控制。

4

誤區:沒有必要進行慢性病體檢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胃腸病、哮喘、腎臟疾病屬於慢性病,有的患者因為長期服用藥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所以經常忽略身體檢查和審查,這是不可取的。例如,糖尿病患者至少每月一次檢查血糖,看是否有併發症。


部分圖片文字: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