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0萬發明高科技 棗莊兩位大叔退休發揮“餘熱”一天發電40度


第一眼瞅見圖片中微型“小風扇”還以為這是一家庭院裡的風向標設備呢!經過細細觀察才知道這是一臺微型發電機,跟平時我們在大山深處或者大海邊上見到的風力發電機組差不多模樣,只不過這臺機器是同軸雙擎低風速風力發電機。今天頭條號“定格瞬間美”要和大家分享一組來自山東棗莊兩位退休大叔發明創造圖文故事,希望各位頭條親們能夠喜歡。

圖片中正在向攝影師展示他們發明創造的微型發電機,就是今天圖文故事主人公的一位,劉全芝和楊道彤兩位老人以前是同事,在當地煤礦廠一起共事多年,兩人對電器原理十分精通。2008年剛退休後的劉全芝從電視報紙上了解到一個新名詞“新能源”。那時候這個詞彙很新穎,在人的腦海裡只是個概念,但老人思想觀念很前進,認為這個不錯創新發明課題,為此他特地找到了自已的搭檔——楊道彤。

通過深入瞭解,原來“新能源”是指: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等利用地球自然資源創造出的無汙染的清潔能源,他們從電視上看出在我國天津沿海地區,成排“綠樹成蔭”風力發電機組,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約數千噸煤礦資源時,他們深受啟發。他們想相比幾十米高的風力發電機組,普通人家肯定消費不起,能不能通過自已的發明創造,組建一臺微型風力發電機,供普通住戶特別是深山老林,廣闊無邊草原牧民使用,攜帶方便不用油料資源就能用上電。


帶著這個夢想目標,兩位老人開始大量查閱資料,相比別的退休後的老人公園裡健健身、跳跳舞,他們整天埋頭在書海里,在讀懂建造原理後,他們首先去購買一臺水平軸風力發電機進行“解剖”,對傳動軸、電子控制器,電力儲存等等多個系統進行細緻研究。

為了掌握風力發電原理,他們經常去博覽會上四處考察,研究國內知名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設備原理、材料,逐個攻破技術難點、材料難題,在2012年花費了3萬餘元,組建起第一臺微型風力發電機組,實驗成功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數年的付出換來可喜的回報,兩位老人沒有因此止步不前,針對第一臺設備,在風力微弱情況下,轉速發電過少問題進行深度研究。

2015年第二微型颱風力發電機在電廠工程師幫助下,進行進一步升級,但與理想中的設備還是有一定距離···這個時候,全憑兩位老人積蓄退休金支持的研究發明,在資金上出現了空缺,特別是家人不理解,兒女們本以為父親是“投其所好”搞點小發明,豐富一下老年業餘生活,哪曉得這些年不知不覺投資了近30萬元,在自已的發明尚未成熟應用情況下,面對壓力兩位老人沒有退縮,堅持自已信念不動搖。


2019年4月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廠房門口,一臺同軸雙擎低風速風力發電機通過兩位老人10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誕生,相比人們常見的數十米高的大葉片風力發電機組,它的“體型”不及一人多高,一般大型風力發電機組,要求風速6至15米/秒才能正常運轉,多數只能按安裝在沿海大山有限空間,而兩位大叔發明的微型風機在6米/秒以下的低風速即可運行發電,在工藝上採用雙葉片引擎在風能轉電能效率上更高。

他們發明創造的微型發電風機填補了國內外風力發電史的空白,獲得了多項國家級使用新型專利證書。只要有微風就能發電,經過測算這臺低風速發電機最低一天能發電40多度,很適合普通人家用電所需,如果使用不完還可以通用蓄電池儲存起來。

兩位老人發明成功離不了執著堅持,對於未來兩位老人表示,將繼續深入研究,希望通過自已的發明創造讓成千上萬住戶受益,對於現階段成果他們表示自已付出的時間和投入都是值得的。親愛的頭條親們,您對棗莊兩位大叔數十年的堅持發明創造,您有什麼寶貴的建議和見解,歡迎您留言分享,更多精彩圖文故事,歡迎您關注“定格瞬間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