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窮山村引來“活水”

每個週日的下午,當很多人還沉浸在輕鬆時光裡時,家住西寧市的鄭坤卻要早早收拾妥當,把今年剛上一年級的兒子送到父母家,因為第二天一大早,他要和扶貧工作組成員買永明一同趕到離省城180公里遠的民和縣官亭鎮別落村。

週一一大早,像往常一樣,鄭坤按時出現在了別落村村委會。這一天,縣人社和就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村裡組織村民們開展挖掘機技能培訓,在鄭坤看來,這是一個幫助大家掌握技能、拓寬就業門路、增收致富的好機會。

“大家一定要按老師的教程好好學習,掌握了技術,出門在外就可以多掙些錢了!”“鄭書記,放心吧,這麼好的機會我們肯定得把握住。”一陣囑託過後,幾十人的學習隊伍跟著培訓老師前往場地進行培訓。

引來窮山村發展的“活水”

別落村是官亭鎮唯一的回族村,也是該鎮4個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個社187戶1016人。通往村子的一條山路有12公里長,坡陡彎急,逢雨雪天寸步難行。村裡十年九旱,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至今,村民們住房敞亮了、衣食花樣多了、產業穩定增收了,6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1戶摘掉了“窮帽子”,村裡的變化日新月異。

村民們都知道,變化來自於好政策,來自於傾心為民服務的各級好乾部,源自於鄭坤的認真和努力。

2018年4月,在省工信廳(省國資委)工作的鄭坤接過了上一任書記的接力棒,與處於大山深處的官亭鎮別落村結緣,而此時的別落村正處在後續產業的鞏固發展階段。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從鎮上到村子,有十幾公里的山路,村民們居住也十分分散,發展工業和旅遊業不太現實,靠傳統種植業和政府補助也不是長久之計。”從來到別落村那天起,鄭坤就在思索讓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子。

“養些牛、養些羊,再種上些吃的,日子已經發生了大變化,十年九旱的村子裡還能發展啥呀?”這是鄭坤最初在村裡聽過的最多的聲音。話雖然不客氣,卻讓鄭坤牢牢記在在心裡,要想改變村子的發展面貌,只有給村民切切實實帶來實惠,帶領他們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才能獲得真正的信任。

短短几天,鄭坤對村情已瞭如指掌。他發現,村裡的年輕人稍有點兒文化的都外出謀生去了,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婦嬬,但村民們有種養殖的習慣,而且也有些經驗。思前想後,鄭坤決定,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

說幹就幹!經向派駐單位彙報後,多方考察並請有關專家論證,基於別落村土壤和海拔等自然特點,同時考慮市場需求和銷售前景,鄭坤與官亭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商量後決定:嘗試“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黃芪,進一步提升村民“自我造血”的能力。

“山裡的地不好種,老天爺要是不給面子,有時一年下來連種子都收不回來,何況這樣有風險的經濟作物呢。”正如鄭坤所料,困難還是出現了。於是,有人疑惑,有人觀望,甚至有人不屑。

為了給村民們吃上定心丸,鄭坤積極對接派駐幫扶單位,幫助村民解決了15噸的化肥和20公頃的黃芪苗木,並且對每戶種植戶補助了1000元的補助金,共投入黃芪種苗、種植補助金40餘萬元。更讓村民們感到踏實的是,鄭坤還與中藥材加工企業合作聯繫,解決了銷路問題。

就這樣,一切後顧之憂在鄭坤的努力下一一化解。黃芪成為了別落村名副其實的“訂單農業”。

2018年種植季,十年九旱的別落山上300畝的田間竟破天荒地出現了黃芪這個“稀罕物”。別落村64戶農戶種上了黃芪,其中51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11月,正是黃芪收穫的季節,別落村舉辦的黃芪種植成果評比活動吸引了全鎮人的目光,村民馬塔亥參賽的一根1.8米長的黃芪榮獲“黃芪大王”的殊榮,馬塔亥獲得了幫扶單位1000元獎金。同時,幫扶單位還對黃芪品相優秀的其他種植戶也進行了獎勵。

黃芪的成功種植,村民們臉上樂開了花,鄭坤也如釋重負。從此,村民們種植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書記,今年如果種柴胡,我來帶頭種。”馬國峰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去年帶頭種了13畝黃芪,雖然連續的暴雨天氣和市場價格的波動影響了收入,但是,馬國峰在種植的過程中仍然看到了種植黃芪的廣闊前景。聽說鄭坤在今年還有調整產業結構的想法,馬國峰第一個站出來響應。

“扶智+扶志”讓農民有奔頭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鄭坤深知“志”和“智”對於山區百姓的意義。產業扶貧之外,鄭坤有著更多思量:有了穩定產業之後,如何能讓村民的思想觀念有一個較大的轉變呢?重視教育是鄭坤首先想到的問題。

馬國林老人的兒子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去世,隨後兒媳改嫁,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馬國林和老伴兒相依為命。前些日子,老人的孫女時不時地腹痛,輾轉多家醫院也未能查出病因。

談起馬國林家的情況,鄭坤的眼中寫著憂慮。對於同樣為人父的他來說,那是“一種身心共鳴的疼”。

“老人家,孩子的學是一定要上的。”每次去老人家裡,這是鄭坤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鄭坤說,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聯繫省城的專家,為孩子做一次全面的檢查,讓孩子安心上學。

一年多來,鄭坤積極聯繫愛心企業,為別落村教學點捐贈書包、畫筆等各項學習用具51套,價值1萬餘元。鄭坤說,他想用這種方式,給予山裡的孩子鼓勵,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更好地完成學業,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今年50歲的馬尕西木一家一直讓鄭坤放心不下。馬尕西木的妻子被疾病折磨得無法正常生活,依靠馬尕西木的照顧艱難度日。鄭坤深知這家人的不易。他常常深入馬尕西木家,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如今,馬尕西木在家養起了牛和雞,日子越來越有了盼頭。

由於地處大山,且村子是純回族村,高價的彩禮一直是村民們頭疼的問題,鄭坤利用主麻日深入寺院,通過“講習所”為村民們大力宣講移風易俗。鄭坤說,只有從思想上改變,才能從行動和行為上改變。

鄉親們離好日子越來越近

省城的機關,離鄉村有多遠?省城的幹部,離群眾有多遠?鄭坤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切。

從村支部書記馬吉林、村委會主任冶玉賢,再到村民馬沙巴尼,提起“第一書記”鄭坤,回想今昔鉅變,他們眼含淚光。

無“業”不興,無“業”不富。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省工信廳(省國資委)和駐村工作隊,找“貧”根、尋“困”源,為群眾想辦法、出實招,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通過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村委會主任冶玉賢說,村裡人有的相互都有不熟悉的,但是鄭坤駐村以來,下得來、蹲得住、摸得清,這家門裡進,那家門裡出,成了村民無話不說的知心人,也與村裡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讓這個大山深處的窮地方變了樣,給鄉親們帶來了致富的“活水”和希望。

翻過一山又一山,踏平坎坷成大道。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靜謐的別落村,第一縷炊煙裊裊升起,村裡人臉上綻放的笑容是鄭坤最大的欣慰,但當夜深人靜時,對家人的虧欠也只有鄭坤自己能明白。

鄭坤說,他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更多鄉親們走出貧困,過上幸福生活,別落村實現如期脫貧,成為更美麗富裕的山村。(記者金顯花通訊員白林娟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