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南寧是座軍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古城,自秦朝以來就有“南控交趾(越南),西接雲貴,北衛柳桂,控兩江坐據咽喉之地,是南疆邊陲重鎮”的說法。在南寧制高點人民公園望仙坡就豎立著一門德國克虜伯巨炮,這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搶眼的清朝時期軍事設施,似乎向世人訴說南寧硝煙瀰漫的千百年戰爭史。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南寧留存的古代戰爭遺蹟很多,但像唐·祖詠《望薊門》所曰:“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冷兵器時代,南寧的重要軍事防禦設施“烽火臺”都建在哪裡?這卻是個千古之謎、知之甚少。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南寧自古以來外寇入侵的主要威脅來自邕江南岸,自宋朝開始,沿南寧亭子鄉一帶建有烽火臺。烽火臺又稱烽燧、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這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正是烽火臺對古邕城舉足輕重的軍事意義,南寧亭子鄉甚至還有烽火臺為名的煙墩村,村南側煙墩嶺更是個方圓十里最大的烽火臺。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現存南寧烽火臺遺址位於市亭子鄉煙墩村,該遺址南面的龜背橋下流淌著匯入邕江的良鳳江溪流,東北面為開闊平地及河堤,自古以來就是交通咽喉要道。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史載,明代南寧府的周邊附近均設驛站,或稱“輔”,清代改稱“塘”,每站相距約十里,每站均設兵駐防,防兵亦稱“輔兵”、或“塘兵”,逢軍事緊急,驛站的輔、塘兵則集柴草燒起“烽火”,使煙火衝雲天,以此相互傳遞軍情,故稱烽火臺,烽火臺是邕城當時傳遞緊急軍事情報所設的設施,烽火臺遺址底部周長75米、底部至平臺高約3.5米、以砂石泥土堆積往上內收呈圓錐形,頂部為一直徑4.5米平臺。煙墩嶺烽火臺於1996年被公佈為南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煙墩嶺烽火臺遺址由於長年受風雨侵蝕,砂土流失嚴重,地表至今已看不出烽火臺的建築物了。但站在煙墩嶺上,迴響在耳邊是宋·馬之純的詩句:“此到西陵路五千,烽臺列置若星連。欲知萬騎還千騎,只看三煙與兩煙。不用赤囊來塞下,可須羽檄報軍前。如何向日緣褒姒,無事蓬蓬火又燃。”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煙墩嶺烽火臺,留下帶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文化,更像是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南寧煙墩烽火臺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