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南宁是座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古城,自秦朝以来就有“南控交趾(越南),西接云贵,北卫柳桂,控两江坐据咽喉之地,是南疆边陲重镇”的说法。在南宁制高点人民公园望仙坡就竖立着一门德国克虏伯巨炮,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抢眼的清朝时期军事设施,似乎向世人诉说南宁硝烟弥漫的千百年战争史。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南宁留存的古代战争遗迹很多,但像唐·祖咏《望蓟门》所曰:“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冷兵器时代,南宁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都建在哪里?这却是个千古之谜、知之甚少。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南宁自古以来外寇入侵的主要威胁来自邕江南岸,自宋朝开始,沿南宁亭子乡一带建有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这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正是烽火台对古邕城举足轻重的军事意义,南宁亭子乡甚至还有烽火台为名的烟墩村,村南侧烟墩岭更是个方圆十里最大的烽火台。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现存南宁烽火台遗址位于市亭子乡烟墩村,该遗址南面的龟背桥下流淌着汇入邕江的良凤江溪流,东北面为开阔平地及河堤,自古以来就是交通咽喉要道。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史载,明代南宁府的周边附近均设驿站,或称“辅”,清代改称“塘”,每站相距约十里,每站均设兵驻防,防兵亦称“辅兵”、或“塘兵”,逢军事紧急,驿站的辅、塘兵则集柴草烧起“烽火”,使烟火冲云天,以此相互传递军情,故称烽火台,烽火台是邕城当时传递紧急军事情报所设的设施,烽火台遗址底部周长75米、底部至平台高约3.5米、以砂石泥土堆积往上内收呈圆锥形,顶部为一直径4.5米平台。烟墩岭烽火台于1996年被公布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烟墩岭烽火台遗址由于长年受风雨侵蚀,砂土流失严重,地表至今已看不出烽火台的建筑物了。但站在烟墩岭上,回响在耳边是宋·马之纯的诗句:“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不用赤囊来塞下,可须羽檄报军前。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烟墩岭烽火台,留下带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文化,更像是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南宁烟墩烽火台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