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天賜的生靈

在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上,有這樣一群生靈,它們優雅、美麗、行蹤不定。

它們是千百年來內蒙古大地上的“原住民”,也是生態的守護者,可是隨著人類的活動與氣候的演變,許多生靈正在逐漸消亡,甚至難覓蹤跡。

蒙古牧羊犬

內蒙古草原上,有這樣一種狗,學者稱之為古老“東方咬狼犬”,一種能夠驅趕並殺死狼的大型猛犬。

蒙古牧羊犬是真正意義上的牧羊犬,它們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能夠在主人離開的時候,獨自驅趕並保護羊群。在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頭孤獨的牧羊犬獨自看護著上千只的羊群。而每當夜幕降臨,它們三兩伏臥於畜群的外圍,盡職盡責地守衛著整個畜群。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在冬日的夜晚,牧羊犬與狼群的廝殺時常發生,有時,撕咬在一起的牧羊犬和狼甚至翻滾撞擊著蒙古包的氈壁嘭然作響。天亮後,雪地上遍佈牧羊犬與狼搏殺時留下的印記,但畜群無一損失。有時雪地上也會留下七零八碎的狼的屍體殘塊,當然,偶爾倒下的也會是牧羊犬。而即便戰敗,也是牧羊犬英勇奮戰的證明。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紫貂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紫貂是一種特產於亞洲北部的貂屬動物,紫貂是白天活動的獵食者,通過嗅覺和聽覺獵取小型獵物,包括鼠類、小鳥和魚類,有時也吃漿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築巢,在天氣惡劣或遭遇捕殺時,它們會躲在巢穴中,甚至將食物儲藏在裡面。現只存於內蒙古和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而由於非法偷獵,紫貂數量急遽減少,目前在我國僅有1000只左右。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野駱駝

野駱駝在外形上與家養駱駝比較相似,在外形上比較難以區分。但野駱駝的雙峰比較小而且尖,家養駱駝的雙峰比較大;野駱駝的個頭較大,腿比較長,鼻孔大,頭部比較長,蹄子的角化程度高。野駱駝在奔跑的過程中速度比較快,時速可以達到80公里左右。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在遇到危險的情況時,能夠連續奔跑兩三天左右,由此可以看到野駱駝的耐力非常好。野駱駝的嗅覺、聽覺和視覺非常靈敏,在平時比較機警,在順風情況下能夠嗅到幾十公里外的氣味,從而幫助它們找到水源。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作為一個獨特的物種,野駱駝已成為地球上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的野生動物。據中外科學家們調查,當前全世界的野駱駝也只剩下不到一千隻。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遺鷗

遺鷗是中型水禽,體長為39-46釐米左右。成鳥夏羽:整個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後頸,下沿至下喉及前頸,深棕褐色由前向後逐漸過渡成純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1931年,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隆伯格,撰文記述了在中國額濟納旗採到的一些鳥類標本,並給首次提出了“遺鷗”之名。意為“遺落之鷗”,遺鷗從此開始被科學界認知。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1998年,在鄂爾多斯發現大量遺鷗,這裡分佈著眾多的鹹水湖泊溼地,區內鳥類資源豐富,是全世界遺鷗鄂爾多斯種群最集中的分佈區和最主要的繁殖地。在遺鷗的四個繁殖種群(中亞種群、遠東種群、戈壁種群、鄂爾多斯種群)中,鄂爾多斯種群是發現最晚、數量最大的遣鷗種群,它是夏季棲息在鄂爾多斯高原上遺鷗繁殖和非繁殖的個體總和。

內蒙古的這些美麗生靈,正在逐漸消失

然而,由於保護區處在我國著名的兩大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之間,氣候條件極為惡劣,年均降水量遠小於蒸發量。加上近幾十年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保護區所在區域降水日益減少,生境條件也逐步退化和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前來保護區繁殖的遺鷗數量也呈直線下降,尤其是2001年至2006年,持續乾旱少雨,導致遺鷗被迫背井離鄉,遠走他方。

如今的保護區內已然罕見遺鷗蹤跡,而其他的珍稀生靈的生存環境也日益嚴峻,如果我們再不重視這個問題,下一個被遺忘的——會是我們人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