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範例導引

閱讀下面的材料,思考:下面這則材料是如何提煉觀點的?

2000年奧運會上,面對槍靶,44歲“高齡”的王義夫一槍失準,最後關頭的二次舉槍顯示出過人的老練,終於用金牌洗雪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遺憾。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美國步槍選手埃蒙斯在倒數第二輪領先將近4環,金牌幾乎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卻重演了雅典的嚴重失誤,最後一輪僅打出了4.4環,又一次與金牌擦肩而過。

範例導引

同樣是一流高手,結果卻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是個人的心理素質起了關鍵的作用。王義夫能沉著冷靜從容面對失利,所以在一槍失準的情況下,能快速調整心態,重整旗鼓,打出最好的成績,最終贏得金牌。而埃蒙斯卻沒能讓自己的從容狀態保持到最後,心理上再次崩潰,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從容地面對一切。

小結

①敘事要簡明扼要

②從最能反映問題的角度入手。

③觀點一定要明確,要旗幟鮮明。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突破點一:如何分析材料,提煉觀點?

⒈閱讀材料,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一個在“聯合國家庭”中長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經是一個“問題少年”,在他兩歲時,父母離異。但是奧巴馬的母親、外公、外婆卻一直在奧巴馬的面前維護他父親的形象和尊嚴,並以父親的光輝軼事激勵奧巴馬。於是奧巴馬的一生始終以父親的夢想與奮鬥作為動力,牢牢記住黑人也有可能逆轉命運,併為之不懈努力,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也是第一位具有非洲血裔的總統。

提 醒

論點:要以榜樣激勵孩子

分析:試想如果奧巴馬的母親、外公、外婆一直在奧巴馬的面前詆譭他父親,如果奧巴馬從小缺失這種以父親為榜樣的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動力,那麼也許我們就看不到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的這一奇蹟了。教育有時就是如此的簡單,多鼓勵孩子,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奧巴馬的家庭教育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突破點二:如何開掘議論的深度

l 方法:

l (1)要考慮從哪個角度議論最能反映問題的本質。

l (2)考慮從哪個角度入手最有把握、最容易展開議論。

l (3)重在於評析議論,揭示事件、人物行為的意義 。

l (4)把事例放在國家民族大背景下分析思考。

l

突破點二:如何開掘議論的深度

示例:

分析下面的材料,思考:如何在普通材料中挖掘深刻的意蘊?

有一位生物學家曾作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冷不丁地扔進沸騰的油鍋裡,它由於本能,拼盡全力,絕處逢生。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把它再放進溫水中,慢慢加熱,它便只有臥以待斃。

第一步:概述材料,得出觀點

既然是同樣一隻青蛙,是否能逃生,並不在於它的動作是否敏捷,而在於它是否有憂患意識。在油鍋裡,青蛙能立刻感受到身處危險之中,設法脫身。但在慢慢加熱的水中,它卻無法意識到潛在的危險,等危險一來臨,由於沒有逃生準備,只能坐以待斃。

第二步:聯繫現實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的事,不僅會發生在青蛙身上,也會發生在人們身上。方仲永幼時被稱為神童,他也滿足於此,沒有考慮到勤學苦練充實自己,沒有憂患意識,最終“泯然眾人矣”。江郎才盡這樣的例子在歷史長河中舉不勝舉。他們大都是因為滿足於一時的安逸,沒有考慮過將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一旦困難來到身前,缺乏準備,過慣安逸生活的他們,當然只能如鍋中的青蛙,坐以待斃。孰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古話並不是信口雌黃,而是古人對生活精闢的總結。

第三步:拓展事例

個人是如此,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縱觀歷史長河,多少國家,多少王朝因為過慣了醉生夢死的生活,看慣了風花雪月,卻忘卻了虎視眈眈的敵人,忽略了人民生活的苦難,從而導致滅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只看見江南的繁華,卻遺忘了北方金兵的威脅,遺棄了北方的大好河山,忘卻了“靖康之恥”,缺乏憂患意識的南宋,最終仍是難逃亡國的命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沒有遠慮,只顧眼前的安逸,一個國家就難免滅亡。《後庭花》唱得雖好,但一旦國滅,又有何人聽?

第四步:分析事例的社會意義

具有憂患意識,是為了個人能夠有更長遠的發展,面對挑戰和困難有更充分的準備;具有憂患意識,是為了讓一個國家能夠保持長期的繁榮昌盛。

第五步:聯繫現實,挖掘意義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安於現狀,目光短淺的人,只會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只有具有憂患意識,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完善、提高自我,才能在競爭中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我們不應如青蛙般,只看得見眼前的危險,卻無視潛在的威脅。當你感到滿足時,當你安於現狀的時候,請提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小 結

1.思路清晰,由青蛙→人→社會→國家民族,層層推進,一層比一層深入。

2.評論文章,發表觀點的時候,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或闡述:動機、本質、社會價值或危害、解決之道等。可遵循這樣的思路:推究原因—— 揭示意義——分析危害——提出建議——辯證分析。

突破點三:評論文章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示例:

閱讀以下材料,思考:從什麼角度立意文章會更深刻?

據《廣州日報》日前報道,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民調所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公民道德素質建設”的選擇率高達62%,成為專家眼中的“一號問題”,對此,有專家提出,可以嘗試恢復爵位制,以激勵公民的榮譽感。

分析示例

強調道德問題在中國社會的嚴重性、緊迫性,雖然並不新鮮,但仍然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問題是,爵位制能夠解決問題,或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提出以爵位製作為中國人道德危機的應對之策,真不知該說是一種富於想象力的建議,還是毫無操作意義的忽發奇想。這個主意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更是遭到許多網民的嘲笑,但往深處想,這件事更多地是反映了我們在道德困境面前的無奈。

返回

小 結

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維要有穿透力,只有對各種生活現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質。認識一個事物時,多想一想,讓思維發散,然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實到虛,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將事物的認識向縱深開掘了,認識就會深刻得多,豐富得多。

2.學會追因問果,就可將思路不斷拓深。追因問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論,是引導思路不斷向縱深發展,形成深刻的主要方法。要善於提出“為什麼”,以此引入深層次分析。

小 結

3.要聯繫當前實際,又要方向正確。任何作文命題始終體現著時代性、社會性、人文性和哲理性。所以,作文不能忘記聯繫當前實際。越是反映了時代特點和時代要求,越是具有現實針對性和方向性的主題,就越是深刻的好主題。就像上例材料,如果不聯繫當前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等現實,文章的主題就缺乏現實針對性。

4.要站在一定高度看問題。這實際上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用正確的“三觀”為指導去深刻地認識,因而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使認識更深刻、更全面。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基本技巧

(一)求新

對一些看似平常,老生常談的話題或事物,我們要用新時代的視角來審視,從而推陳出新,將平常之人、平常之事或老生常談的話題賦予新的思想內容,那就會開拓一片新的天地。例如——

舉例

飛鳥:一旦衝向天空,便獲得了自由 →自以為擺脫了束縛,卻不知天空也是牢籠。

飛機:一生於天空中翱翔 →一生翱翔於天空,卻沒有選擇的自由。

棉被:溫暖別人 →溫暖了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

(二)多角度立意法

l 1.逆向思維立意法——

l

l 對一些含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我們可以用新時代的視角來審讀,打破思維定勢,從另一個角度,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能有新奇的立意。

l

(二)多角度立意法

2.發散思維立意法——

發散思維就是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過程,就是發現事物的新領域、新因素的過程;把握這個過程,多加訓練,就能有比較新奇的立意。

(二)多角度立意法

3.以小見大法——

善於以小見大,就要把具有典型意義的小細節、小片斷、小事情投放到時代大背景中去展示,挖掘其深刻的內涵,讓人們從“小”中悟出“大”來。還要善於聯想,由此及彼,由點帶面,因事見理,見微知著:能夠在一滴水裡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從一粒沙中看出世界的面貌。

(二)多角度立意法

4.虛實相生法——

風——

諄諄教誨、親切關懷:親情、師愛、友誼;

弘揚社會正氣:助殘風、助學風、扶貧風;

貶斥不良之風:崇拜金錢風、貪汙腐敗風。

(二)多角度立意法

關於文章的立意,正像元代陳繹曾在《文說》中所說:“戴師初先生曰:‘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總 結

1.題目或材料要求寫什麼?

2.從題目或材料中能發散出多少角度和方向?

3.從我的材料儲備看,我準備選擇哪種角度?

4.我確定的角度或觀點是不是新鮮獨特?

5.假如是其他人,他們會選擇哪種角度?

6.我確定的方向和角度與他人有無雷同?

高考議論文寫作教程第13課:如何提煉觀點?如何開掘深刻的思想?


強化訓練

小練筆:根 據 材 料 立 意

專家給大學生上過一堂課。他拿出一個大大的廣口瓶,將準備好的大石塊放進瓶子,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裝不下。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大學生都說:“滿了!”然而他又將一小桶礫石倒進瓶子,並搖晃瓶子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這回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沒滿。”果然,他又將一桶沙慢慢倒進瓶子,“滿了嗎?”專家問。“沒滿!”只見他拿過一瓶水,倒進瓶子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

立意示例

立意一:大石頭滿了,換成小石頭又可以放進去,小石頭滿了,再換沙子……同樣的道理,無論學習還是生活,不要總被固定的思維方式束縛,一種方法解決不了問題,換個角度,換種方法再試,也許就暢通無阻了。

立意二:不要對自己的結論過於自信,那些學生不也是在教授的一次次嘗試中,對自己當初的看法越來越不敢肯定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