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被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能想象吗?这是一个9岁男孩的手写遗书,这封短短不足30字的遗书上,稚嫩的笔迹夹杂着拼音、数字和错别字,读起来让人心疼不已,他连“奶奶”一词都还没有学会,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究竟是多大的一件事让一个孩子,决定从17楼一跃而下,以死谢罪?仅仅是因为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担心受到责罚。

或许你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心理素质都那么差啊?可是,要知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来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经历过太多次的无助与恐惧,逼的孩子最后走上了绝路。

就像一位网友留言说说:

“可以见得这个孩子在家是不敢犯错的,否则怎会如此惶恐不安?”

现实中,很多父母喜欢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狂轰滥炸。殊不知,这样苛责对待孩子,并不能让孩子真的悔过自新,只会让孩子惶惶不可终日。

不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惩罚”。

就像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觉。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就是从不断的犯错和失败中开始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外界反复打交道,才能获取正确的解决方法。

那么,面对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给孩子“反错误权”。

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父母对此是深恶痛绝,甚至恨铁不成钢,可是要知道,不犯错的就不是孩子了。

就像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所说那样: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她在这本书中分享过几则关于给女儿圆圆“犯错误权”的小故事,比如纵容三岁的女儿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床跳;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画等,这种小“错误”,不会批评,常常以一个玩笑话化解尴尬;大事上也会遵从孩子的选择,即使决策最后是失误的。

之所以如此“纵容”孩子,是因为尹建莉觉得:孩子的每一个失误就是最好的教导,只要孩子感觉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孩子犯错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自我成长的一种过程。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去反省、改正,这实质上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果一味阻碍孩子犯错,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其次,不责骂、不惩罚,共情孩子。

面对孩子犯错,很多父母会暴跳如雷,各种责骂、羞辱,甚至是拳打脚踢。

这种情况,孩子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他们收获的只是无从归属,没有价值感。他们满脑子想的只会是,下次我要怎么样不被你们逮到,或我要怎么样报复你们,让你们也感到同样难受。

就像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责骂和惩罚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以暂时制止,可是教育孩子要的是考虑长期效果,而非眼前的一时安宁啊!

记住,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赢得孩子的心,而非让他感到更糟糕!

如何赢得孩子的心,那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

面对犯错的孩子,可能你难以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不妨先走开,稍后等心情平静下来时再找孩子谈。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犯错,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即使孩子很小,请你也要好好和他说。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最后,关注于解决问题。

如果这个错误,是孩子明知故犯的,那么,请不要心疼孩子,让他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买单。

儿童教育学家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样引导他,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应教会他们在犯错后及时纠正,并勇于承担责任,告诉孩子基本的做人原则和底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年十一,重庆一个9岁男孩因为收废品意外走红。

这个男孩收废品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还债。还债?原来是他迷恋上手机游戏,趁着家长不注意,悄悄地将奶奶微信里的2000多元买了装备!

妈妈知道后,没有责骂,也没有去游戏公司讨要这2000多元,而是建议让孩子以这种自己挣钱的方式去还债。

这样的惩戒方式,教训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会异常深刻,相信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也绝对不会再犯下同样的错误。

其实,孩子犯错真的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怎么去引导。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错误中更好地成长,学会承担责任。

面对孩子犯错,一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