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剛蟬聯“中國首善”,恆大又成房企“納稅王”

導讀

“首富”同為“首善”,“利潤王”亦是“納稅王”,這幾個頭銜與標籤分開看並不出奇,但同時集中在一個人、一家企業身上,極其罕見。


18年房企納稅額排行榜來了!恆大蟬聯第一,再次成為中國房企雙冠王——“利潤王”+“納稅王”。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雙冠王”的背後,許家印還蟬聯了“中國首善”。

在前置規則不變的前提下,納稅額實際上是企業經營的晴雨表,納稅越多,通常說明營收和利潤越高。而在千行百業中,由於納稅額巨大,且對國計民生影響較大,房企納稅額通常是人們最關心的。

4月15日,樂居財經2018年報風雲之榜單系列策劃推出了《2018中國內房股所得稅排行榜TOP50》,根據該榜單,內房企(香港上市的內地房企)納稅額前三甲,由恆大、萬科、和碧桂園獲得。其中,恆大蟬聯了第一名,萬科也從去年的第五回到第二名。第四至第十名為華潤置地、中國海外發展、龍湖集團、融創中國、雅居樂集團、世茂房地產和富力集團。

許家印剛蟬聯“中國首善”,恆大又成房企“納稅王”

至於第一名恆大,則交出了中國房企歷史上最高的納稅額度,602.18億的所得稅,相比2017年的404.24億元,增加了接近四成。而恆大也由此在不經意之間創造了一個歷史:連續兩年以史上最高納稅額成為房企納稅額排行榜單第一。唔……一種博爾特的既視感。

許家印剛蟬聯“中國首善”,恆大又成房企“納稅王”

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早期,房地產行業和眾多其他行業一樣,“以銷量/利潤論英雄”,但近年來,社會各界衡量房企價值時,越來越重視納稅額。原因很簡單:無論企業規模多大、或賺再多的錢,如果不回饋社會,那麼自然難以判斷它的社會價值。而納稅是個硬指標,納稅額最直接也最直觀地反映出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多寡。

正因此,在房企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中,納稅額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指標。

(這裡也順便一提,如果各位小夥伴分析某個行業的競品時,如果遇到營業收入和利潤難分軒輊,此時不妨比較一下納稅額,會有驚喜。)

當然,納稅額的多寡,也不僅僅是反映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更是非常客觀地反映出了企業的經營與利潤狀況。

房地產行業的稅種較多,包括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城市房地產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等等稅種。而且由於房地產先招拍掛、再開發售賣的特殊性,其中個別稅種比如印花稅,還要多次繳納。

這些稅種中,有些是定額稅,有些是與營業額、利潤額掛鉤的浮動稅,基本上,房企納稅額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綜合實力。以恆大為例,本次恆大之所以能蟬聯第一名,與去年它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廉價的土儲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實現了銷售穩健增長、利潤大幅提升有最直接的關係,恆大再度當上“納稅王”,是由於它是2018年的房企“利潤王”。核心淨利潤783.2億,同比增長93.3%,淨利潤722.1億,同比增長106.4%,毛利潤1689.5億,同比增長50.5%。

值得注意的是,許家印在去年9月公佈的2018中國慈善企業家榜上,以捐款40億7000萬成為“中國首善”,且一個人的捐款額相當於第2到第4名的總和,當時這個新聞很是熱了一陣子,許家印在網絡上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許首善”。

首富亦為首善,利潤第一與納稅第一,這看起來是不相關的兩件事,其實背後反映了同樣的“許氏邏輯”:致富不忘感恩,賺錢忙於回饋。許家印曾說過,自己的一切都是黨和社會給的,結合他身上的這些“首善”“首富”“利潤王”“納稅王”的標籤和成績,可見許家印確實不是僅僅說說漂亮話而已。

許家印剛蟬聯“中國首善”,恆大又成房企“納稅王”

有意思的是,花朵財經(F-Finance)在各新聞門戶網站見到了一些網友評論,不僅毫無“仇富”的味道,反而對恆大和許家印讚許連連。有網友說:“老闆捐了40多億,還能納天字第一多的稅,不扶牆就服恆大”還有人說:“這樣的首富給我來一打!”

這恐怕是因為,能賺錢、會賺錢乃企業存在的根本、或者說是本分,但這些年來,賺錢的同時又能納鉅額稅款、捐鉅額善款的企業與企業主,實屬鳳毛麟角。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多寡,企業主是否具備回饋社會的自覺,在榜單上昭然於世,有目者皆睹。於是,這些看似遠離普通人生活“xxx億”的數字,具備了感動人心和帶動社會的正面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