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東野圭吾的《祈禱落幕時》這部電影怎樣?

三分鐘看大片


根據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祈禱落幕時》上映四天以來,票房破3000萬,相對東野圭吾的號召力而言這個數字似乎並不很扎眼,但對於這部小說而言,這樣的改編無疑是成功的。

東野圭吾的鐵粉應該都知道,《祈禱落幕時》作為“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十本小說並不算成功,甚至有人在初讀之後覺得這是東野圭吾江郎才盡的表現。文本乍看上去很像是《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現身》的組合版,故事中充斥著重複的套路。

一如東野圭吾的慣常操作方法,在他的推理小說內很少有單純的懸疑和犯罪呈現,不論多殘暴和不合理的故事情節安排下,都一定帶著深層次的情感訴求,或愛情或親情,一定有人性中的某種閃光點在閃爍。他幾部代表作中的另一個情感套路是毀滅式成全,犧牲的一方隱匿在黑暗中保護,讓深愛的另一方面得以或光鮮或平靜的生活著。在這些暗藏在深處的罪惡背後也一定有一個鍥而不捨的警員多年追蹤,也是因為這份堅持最終讓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

帶著這樣的眼光審視這部《祈禱落幕時》,你就會發現“套路”全中。舞臺劇導演、編劇、演員淺居博美是那個童年陰影和犯罪黑歷史的女孩,守護她的人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為了女兒能好好活著,他不惜隱姓埋如影子一般始終活在黑暗中且隨時準備離開和死去。執著追求真相的是潛伏在日本橋派出所16年代的加賀恭一郎,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加賀多了內在動力,自己幼年離家的母親和這起莫名的兇殺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弄清楚離家後母親的生活狀況,他不捨探尋。

適用於懸疑和推理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淺居博美父親的幾個假身份,如流浪漢一般被燒死的他幾乎抹去了所有的生活痕跡,但卻因一本日曆上的字跡暴露了蹤跡,圍繞一年中十二個月份的不同相會地點,加賀尋到了淺居博美的老師及生母后來的情人兩條線索,本以為二人是重合的,卻發現推理失誤。

推到重來後的加賀想到了淺居博美和自己不同尋常的交集,由此倒推想到這可能和母親情人的孩子有關,由此才找到案件的突破口,鎖定了淺居博美父女倆守護一生的秘密。

真相揭開的那一刻,《白夜行》的影子若隱若現,不過這次換成了父女情而不是愛情。淺居博美也努力活成光鮮亮麗的自己讓父親放心,與其說她是為了自我實現,倒不如說揹負兩個人的幸福她只能努力活在更亮麗的舞臺,以便讓不能時時見到自己的父親更方便獲取信息。這一點和《白夜行》裡的西本雪穗何其相似。始終守護她為她再三殺人的父親和桐原亮司也如出一轍。而利用流浪漢或無牽無掛的人隱藏犯罪痕跡這點,又是《嫌疑人X的現身》裡的段子。

撇開這些橋段,《祈禱落幕時》最打動人的部分在於淺居博美最後幫父親完成自殺過程,親手掐死為自己付出一生的爸爸是什麼樣的痛楚,但這樣做只是為了消除父親內心對活活燒死自己的恐懼,“換我來守護你”這句一出及父女倆最後的對視和對話看得人淚崩。這樣自我毀滅式的親情成全真的是直入人心,讓人痛徹心扉的同時又觸動不已。

親情永遠是最好的核彈,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導演和編劇的改編讓原本已落入窠臼的文本故事因為這層親情顯得立體和多面起來,進而走入人的內心,讓人彷彿都忘了其懸疑的外衣,單純沉浸在自我毀滅式的親情成全中就足夠動人了。

一部片子好壞的評判標準有一項一定是角色是否深入人心,回頭再看《祈禱落幕時》的劇照只要淺居博美老父親的扮相一出,尤其是有點卑微又滿含慈愛的微笑總讓人忍不住心跟著抽疼,不論他在殺害老師和女兒好友時多麼殘忍,面對女兒的那一刻他都一定是個好到讓人捨不得指摘的父親。

影版《祈禱落幕時》在淺居博美的舞臺劇開篇就做了伏筆,為整個故事的基調做了註解,應該說這是個將二三流文本改成一流影視作品的好例子。如果耐得住開頭幾分鐘有點稍顯枯燥的故事陳述,這部片子絕對值得一看。

不侷限與推理懸疑,在親情的內核下,對說謊與真相的關係做了探討,“人會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保護他人,謊言就是真相的影子。每個人都帶著創傷活著,為了保護這個創傷,人會把心門關上。”這段獨白將整個作品的意義進行了昇華。加上松島菜菜子和阿部寬等的演繹,實力加分。

其實活著對誰而言都不容易,不管外表多麼光鮮,內心那份對落幕的渴求都在,對淺居博美是如此,對她藏了一輩子的父親也是如此。這些年他們的內心也不會有真正的安寧,落幕的那一刻與其說是恐慌與焦慮,不如說是徹底的解脫與釋然,該來的總會來。

其實,放開對東野圭吾的執念探討,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去一看的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