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姿勢不對勁,小心健康有問題


走路姿勢不對勁,小心健康有問題

 “步態識別”聽說過嗎?是不是比“面部識別”“指紋識別”更高科技一些?還記得電影《碟中諜5》中的一個片段,“阿湯哥”化妝成反派,就是在安保系統的步態識別系統中暴露了自己。事實上,生活中一旦步態出現異常,預示著健康可能出現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步行是功能獨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每個人的行走姿勢,是根據他們關節活動的靈活性以及不同的肌肉力量、運動神經等多種因素,加上習慣慢慢形成的,幾乎無法偽裝。而步態是我們步行的行為方式,其中有很多影響因素,包括性別,男性、女性走路就不一樣;包括年齡,兒童和成年人以及老人走路也不一樣;包括職業,例如農民、工人與教授,走路姿勢都不一樣,再如一個海員和一個教師,走路的姿勢也不一樣的;還包括步行環境,在平地上走路和在崎嶇的山路上走路是不一樣的。此外,健康狀況也是會對步態有所影響,例如外傷、腦損傷、偏癱之後,都會影響步態。當步態發生了變化,則代表身體出現了問題。通過分析步態,就可以瞭解一個人健康狀況,進而為其制定科學的康復治療計劃,還可以為評定康復療效提供客觀依據。

步態分析是指針對運動異常進行分析、診斷,並且對觀察到的異常運動進行臨床解讀,指導干預方案的制訂和效果評價。最方便的分析方法是經過步態分析專業訓練醫生的觀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對異常問題進行評估。那麼,步態分析都會用到哪些數據?而通過這些數據,又能有哪些發現呢?

首先是步頻,也就是行走中每分鐘邁出的步數,健全人通常步頻大約是95~125步/分鐘。其次是步速,也就是行走時,單位時間內在行進的方向上,整體移動的直線距離,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約為1.2米/秒。第三是步長,即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緊接著對側足跟著地所行進的距離,一般步長為50釐米~80釐米。左右步長不一致,是步態不對稱的敏感指標,許多疾病都會導致左右步長的不一致。四是足偏角,在行走中,前進的方向與足的長軸所形成的夾角稱為足偏角,健康人約為6.75度。一般人多少都會有一些“內八字”或“外八字”,而這些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因素不同,輕微的偏差都是正常的。五是步寬,在行走中,左、右兩足間的橫向距離稱為步寬,通常以足跟中點為測量參考點,通常用釐米表示,健康人約為8±3.5釐米。步寬是步行穩定性的重要指標,步寬越寬,步行穩定性越大,跌倒的風險越小。六是跨步長,行走時,由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所行進的距離,正常情況下為100釐米~160釐米。一個跨步長相當於左、右兩個步長相加,所以,跨步長不會受左右不對稱的影響,可以準確有效地反應步頻、步速等參數間的關係,體現一個人的綜合身體素質。這些都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步態參數,卻也是最重要和直觀的參數。像這樣的參數還有很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對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初步判斷。如果需要評價更復雜的情況時,則必須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步態和運動的三維測試分析。

通過步態分析發現,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由於高跟鞋使足尖活動的範圍減小,蹬地無力,快速行走時需要靠骨盆扭曲的骨盆步來代償失去的蹬地動作,與平跟鞋相比,穿高跟鞋者走兩步少半步。穿高跟鞋會導致足底受額外的下滑力,由於長期受下滑和擠壓影響會導致足弓抬高形成高弓足,久而久之會有足弓痛和前腳掌痛。再例如,以寬基步、軀幹不穩、緩慢的和猶豫的步態、步伐不規則伴有蹣跚步態為特徵的“醉漢步態”,往往提示前庭小腦綜合徵;以軀幹僵硬,肢擺動減少、緩慢的小步,以及膝部呈屈曲的傾向為特徵的“慌張步態”,則通常出現於典型的帕金森病,非典型帕金森患者中卻並不常見。此外,由於步行姿勢的異常不僅影響患兒的外觀,引起孩子自卑,還會導致關節退行性變的提前發生,因此對於嬰幼兒的步態分析,可以及早發現孩子發育過程中的問題,及早發現及早干預,效果也比成年後的矯正治療更好。

需要強調的是,影響步態的因素很多,如果發現自己或親朋好友的步態出現異常,又無法確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建議儘早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延伸閱讀

引起步態變化的常見問題

●神經肌肉因素:

原發性因素有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和腦癱、帕金森病、外周神經傷病等。繼發性因素包括關節和肌腱攣縮畸形、肌肉萎縮、代償性步態改變等。

●骨關節因素:

由於運動損傷、骨關節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術等造成的軀幹、骨盆、髖、膝、踝、足靜態畸形和雙下肢長度不一,以及疼痛和關節鬆弛等。

●年齡因素:

老年步態

●性別因素:

孕婦步態

●職業因素:

職業步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