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東德西德發展水平都很高,為何民眾還是不斷投奔對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戰敗國德國被美蘇兩國佔領,其中美佔區相對較大。後來美國由將其佔領地劃出部分給英法兩國,同時四國共同佔領了位於蘇佔區德國首都柏林,著手準備對兩次挑起世界大戰的德國進行戰後政治安排。然而就在此時,東西方冷戰的陰雲越來越濃烈,打斷了列國對德國戰後秩序的重建,亦引發了兩德獨立。

冷戰期間東德西德發展水平都很高,為何民眾還是不斷投奔對方?

從西德政府成立,造成德國實質性分裂,到1990年東德併入西德為止的半個多世紀裡,德意志人民始終在兩個德國間流動。同一民族的分離貫穿了整個歐洲冷戰歷史,也詮釋了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內部的社會政治經濟特徵差異。

西德人民流入東德的原因

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西德雖然很快便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支持,但重工業基地大多留存蘇佔區,也就是日後的東德境內。縱然到了五十年代西德經濟奇蹟期間,還是存在大量失業者,為了生計考慮,當時的西德失業人口大多舉家前往東德,因為東德在蘇聯的支持下已經初步實現了全面就業。

冷戰期間東德西德發展水平都很高,為何民眾還是不斷投奔對方?

從1949年至兩德統一的前一年,共計有近百萬西德人口流入東德。除了失業原因之外,還有因負債、逃避兵役、與家人團聚以及胸懷遠大社會主義理想等諸多因素。東德作為華約陣營與北約對抗的橋頭堡,和北朝鮮一道成為冷戰時期被蘇聯扶持力度最大的國家,並憑藉雄厚工業底蘊崛起,經濟實力同西德在冷戰的大部分時間裡相差並不太多。這也是導致東德能夠吸引西德民眾的原因之一。

東德人民流入西德的原因

相比較流入東德的西德居民,流入西德的東德居民是前者的三倍。大約300萬東德居民前往西德,前期追求一個更加繁榮的前景。當時的東德舉國上下為蘇聯馬首是瞻,因此許多並不甘於體制內就業的民眾紛紛選擇前往西方,尤其是同文同種的西德。柏林牆危機之後,西柏林成為西方國家針對東德刻意打造的展示窗口,因此吸引了大約50萬人從西柏林離開東德。

冷戰期間東德西德發展水平都很高,為何民眾還是不斷投奔對方?

西方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超越東德的繁榮和週期性危機的兩面性,因此既有大量追求更為寬鬆社會氛圍的民眾流入西德,同樣也有對西德生活失望的人又返回東德。在前往西德的300萬東德人群中,有50萬左右的人因不適應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下的生活而回流東德。

冷戰結束之後的德國繼承的是西德的政權法統,因此在處理冷戰問題時往往會太高西德而貶低東德。不過經過了多年的內部消化,德國已經消弭了長久分離所帶來的裂痕,雖然仍然存在相當程度的分歧,卻已經無傷大雅。冷戰期間從西德移民東德的默克爾當選德國總理後,更印證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