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穩得住 陝西丹鳳讓新生活紮根農戶家

搬得出稳得住 陕西丹凤让新生活扎根农户家

陝西丹鳳讓新生活紮根農戶家。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 4月11日,在丹鳳縣趙溝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已經領到新房鑰匙的貧困戶正忙著裝修自己的新房子。

“現在國家政策好,我才花了七千多塊錢,從山溝裡搬出來以後什麼都方便了。政府還幫忙為我們聯繫事情做,讓我們生活不成問題。”

59歲的熊守兵是從25公里之外的白莊村搬遷下來的,原來離縣城遠,山大溝深,交通條件落後。自從搬遷以後,人更加有精神,對生活更加充滿了希望。

近年來,丹鳳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扎新根——斬老根——斷窮根”三步走工作法,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有機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達到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扎新根——讓群眾融入新生活

“我只花了1萬元錢,就搬到這裡了,做夢也沒想到像我這樣的家庭也能輕鬆成為‘城裡人’,國家政策好得很,處處都在為我們可憐人著想……”寺坪鎮趙塬村貧困戶張忠峰通過易地搬遷在商鎮的桃園春城安置小區住進了新房,輕鬆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

丹鳳縣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住房不舉債、脫貧有保障”的要求,嚴格執行人均建房面積不超25平方米、人均出資不超過2500元、戶均建房自籌資金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紅線”,合理確定安置房戶型面積,多措並舉控制建房成本。

該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八個一批”工程的“頭號工程”和重要著力點。搬遷對象精準是實施移民脫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組織縣、鎮、村、組四級幹部進村入戶實地核實搬遷條件、開展搬遷政策宣傳,詳細調查群眾家庭實際情況,瞭解搬遷需求和搬遷意願。對列入易地搬遷政策的貧困人口逐戶進行嚴格篩查,並採取“誰調查、誰負責、誰簽字背書”的辦法落實幹部責任,嚴格按照群眾申請、村組評議、鎮辦審核、縣級審批公示等程序,識別審定易地搬遷對象,通過層層責任捆綁從源頭上擰乾虛假水分,實現應搬盡搬精準對接。同時,還通過“以人定搬、以戶定建、以點定產”的思路,針對不同的家庭人口、人口結構和脫貧計劃進行量身定製幫扶措施。

縣上實行“書記擔責、縣長掛帥、常務主抓”推進機制,為易地搬遷項目建設用地、供電、供水等項目審批、手續辦理一路“綠燈”。並強化易地搬遷工作“月督查會診”制度,落實月考核、季點評,通過短期小目標任務分解、會診助力、五部門聯合督查加壓、考核獎懲、定責問效等加壓倒逼機制,推動項目建設進度。

為實現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這一目標,解決好易地搬遷對象的就業創業問題,依託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社區工廠,藉助招商引資創造條件,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抓住蘇陝協作和社會扶貧、企業幫扶、返鄉創業等多方面機遇,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注入易地搬遷產業脫貧項目。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基本滿足戶均1人的就業需求。

斬老根——讓群眾改變傳統勞作習慣

丹鳳縣移民辦主任董立銘介紹:“群眾移民搬遷以後,在推進舊宅基地騰退上發力,推進土地、林地流轉,住新家過上新生活,拆舊房不留退路,通過有效融合、宣傳教育,讓群眾改變傳統的勞作習慣和生活習慣。”

鳳冠佳苑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是丹鳳“三搬”“三靠”的典型,堅持大點搬遷、集中搬遷、上樓搬遷“三搬”原則,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的要求科學選址,堅持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脫貧攻堅、消費市場培育“五位一體”和循環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精品旅遊景區、新型城鄉社區“四區同建”模式,統籌考慮功能定位、產業發展、生活服務等要素,採取安置房建設、配套設施、產業配套建設“三項建設”同步推進的辦法,突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產業配套重點,確保農民融入城鎮、變成市民,避免農村複製農村、農民衍生農民現象發生。

丹鳳縣實行一類一策、一戶一法,精準扶持引導,在商於古道沿線及竹林關、商鎮、棣花、龍駒“四大重點區域”規劃建設安置點12個,建成竹林關江北新區和商鎮老君兩個5000戶和龍駒趙溝4000戶集中安置點,同步推進超市、商鋪、社區、幼兒園、醫院、廣場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拉大城鎮框架,進一步提升城鎮品位,促進人口和產業梯次聚集,帶動加快了全縣易地搬遷步伐和新型城鎮化進程。

該縣還在大型集中安置點成立新型社區、組建物業公司,設立警務室、便民服務大廳、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機構,把城鄉低保、新農合等與人口和房屋相關的權利、義務從戶籍上分離出來,將搬遷、扶貧和社會救助等政策進行有效銜接,有效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

斷窮根——新環境創造幸福生活

“社區辦了服裝廠,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就到廠裡上班,既照顧了家庭,又有了收入。”在丹鳳縣竹林關鎮眾坊服飾車間,貧困戶何蘭英一邊和正在幹活的姐妹們聊天,一邊在縫紉機前熟練地加工著服裝。

丹水社區屬於集中搬遷安置點,針對社區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程度低、無技術、需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就業這一現狀,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可脫貧、能致富”的目標,積極探索實施“先業後搬”,通過開辦“社區工廠”,幫助貧困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幫助解決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尋找致富路徑。

將搬遷群眾致富奔小康作為重要抓手,在安置點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是丹鳳縣易地搬遷工作重要方面。全縣整合“雨露計劃”“職業農民”等資源,為搬遷群眾舉辦技能培訓班100多場次,累計培訓1.9萬人次,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搬遷戶就業能力,做強產業配套,做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的“兩單”制,確保每戶有一個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

以工業園區為依託,加快商鎮老君、茶房等集中安置點建設,搭建商棣工業精深加工區核心地帶勞務用工供需平臺,既解決了1600多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又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工人,實現了企業和搬遷戶的雙贏。以農業園區為依託,藉助“三變”改革,圍繞果、畜、菜、藥、菌建設設施農業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確保40%以上的移民安置區勞動力穩定就近就業。通過“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設施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將安置點320多名移民戶轉化為產業工人。

以旅遊景區為依託,將移民搬遷與竹林關、棣花古鎮等旅遊三產服務有機結合,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引導搬遷群眾從事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環衛保潔等三產服務業就業增收。同時,縣上還採取政府擔保,無息貸款的辦法,給予貧困戶5萬元產業貸款資金,支持貧困戶創業。大力支持搬遷群眾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分享增值收益,建立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拓寬增收渠道,有效解決搬遷戶後續生存發展問題。對搬遷戶採取定製、定向、定效的三定模式,把勞務協作作為蘇陝對口扶貧協作的重要內容,加強與南京市雨花臺區的交流對接,有力助推脫貧攻堅。目前,丹鳳縣在南京務工人員8000多人,自主創業12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463人,人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