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却让这位“贵漂”惊喜不已!

奇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却让这位“贵漂”惊喜不已!

【新贵漂•追梦人】杨彝华:用小菌伞为贫困群众撑起一片天

2019年3月14日,贵州省“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2018年度第二批(食用菌高产栽培、采后处理与加工)培训班迎来了第四天的培训,贵州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领衔人杨彝华研究员为学员开展了题为“贵州野生菌保育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讲座。

杨彝华围绕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向学员们传授了野生菌资源调查及保护、块菌仿野生栽培、林下资源现状和野生菌产业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这位在讲座上侃侃而谈的专家,是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三级研究员,中国菌物学会终身会员。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奇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却让这位“贵漂”惊喜不已!

杨彝华在山中观察菌类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曾任云南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推广部主任的杨彝华,2018年2月,作为高层次人才被贵州科学院引进到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工作。

杨彝华曾听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来到这里,她发现正是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食用菌人工栽培和野生菌保育条件,为更好更快振兴乡村经济,帮助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人工栽培和野生菌保育并举是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最适合最长远之路。

杨彝华刚到单位报到,就和省产业扶贫指导小组一起前往铜仁市开展走访调查,对20个产业扶贫发展基地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献计献策。

目前,杨彝华担任贵州省产业扶贫指导组第五组副组长、贵州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为了实现蘑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杨彝华走进贵州的大山深处,了解蘑菇的生长情况,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在铜仁市、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杨彝华和她的团队建立了4000亩野生菌保育示范基地,三年内计划推广到50000亩,惠及群众,惠及山林,惠及生态,惠及自然。

奇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却让这位“贵漂”惊喜不已!

杨彝华(右)在种植基地与工作人员交流(受访者供图)

为把野生菌培育成大山深处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新亮点,到贵州不到一年时间,杨彝华带着团队与合作企业让5000多位村民进入了蘑菇世界,参加蘑菇栽培的技术讲座。3000多位村民与蘑菇相伴,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向颖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