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企業的宗旨只有一種恰當的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

近日,與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安聰慧兩個小時對話之後,功夫AUTO聯想起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這一經典觀點。

趁吉利幾何A新加坡上市,就幾何汽車、吉利新能源、吉利全球化、與造車新勢力的對壘等一系列問題,安聰慧接受了包括功夫AUTO在內的媒體深度採訪。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作為最先定義車市進入“存量時代”的安聰慧及其掌舵的吉利汽車集團,面對增長的壓力,選擇的路徑與德魯克所言——“引導消費,創造顧客”——可謂不謀而合。

在安聰慧看來,幾何A引領的是純電動高端消費,“創造”的顧客,是一群迥異於此前網約車、出租車的私人顧客;同樣,吉利提速全球化,“創造”的是國際客戶,是一群頗具含金量的群體。

上市前夕,幾何A的一系列靚麗數據,足見“創造顧客”的良好開局:國內近一萬的訂單,且大多數為私人用戶;國際市場接近1.8萬的訂單,不乏新加坡、挪威、法國等汽車消費重點國家。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無疑,幾何A為吉利汽車帶來可觀的增量,成為安聰慧面對車市以及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底氣”。

但作為港股吉利汽車的“小散戶”,我在與安聰慧的對話中,卻又覺得缺少了什麼。

不是激情,更不是務實,是“故事”!

其實,我們希望吉利在車市“創造顧客”的同時,更期待在股市“創造故事”!

無論是我等小散戶,還是上週“一直追到新加坡”要與安聰慧見面的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人,需要吉利銷量,更需要吉利“故事”——尤其是充滿想象而又不被點破的故事,引發資本市場朦朧之美。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但安聰慧在兩個多小時的專訪中,卻沒有帶來動聽的、更沒有造車新勢力般的“故事“,甚至拒絕“打擦邊球”。他自稱在資本市場人士面前“是很強勢的”,回答外界的最佳答案,就是“產品”!

於是,這位吉利“首席產品官”講述的都是產品、技術與市場——從新能源到電動化,從吉利到沃爾沃、領克、Smart,從國內再到遠東、歐洲……總之,“硬核”得不能再“硬”了!

沒有泡沫的啤酒,即便再純,也少了些味道。沒有“故事”的企業,即便銷量表現不俗,也會讓資本市場“不滿”。

但當我以小散戶的心態聽完了安聰慧,在幾何A上市現場的演講之後,再回想起與他的深度交流,一個正如幾何般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細節,通過幾個關鍵詞開始“串”了起來,吉利面向未來的“立體故事”就此不經意間展開。

創造顧客: 有意而為的“雙軌並進”

“我看到了這條美麗新世界之路,為了你和我,為了所有人”

在接近一個小時類似TED演講中,安聰慧引用的這句話最為“煽情”,卻又恰到好處,給人無限遐想。

而吉利“美麗新世界”是否最終到來,幾何汽車是驚險的一躍。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安聰慧顯然早已躊躇滿志。在接受採訪時,他透露,

“從四年前起,我們開始佈局GE平臺,研發幾何A。”

四年前,吉利就在思考一個問題: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和未來,但純電動車不能被侷限成一個生產工具。實際上,現在很多純電動車被國家和政府推進,扮演生產工具的角色。

“而私家車用戶的消費非常理性和苛刻,所以我們要針對私家車用戶打造專屬純電動車,難度非常大。”安聰慧從其產品經理的角度來分析,GE平臺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從造型、功能、配置、續航、安全等方面,打造出最符合私家車用戶最挑剔的需求的純電動車。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幾何A上市前夕的預訂數據,無疑證明吉利四年前的前瞻性佈局,踏準了時下的電動車市場節拍,為其“創造顧客”找對了方向。

幾何A目前顧客來自於兩方面:在國內市場,主要是私人用戶,目前訂單已經超過一萬輛;在國際上市,訂單超過1.8萬輛。

相對於國內電動車企業,吉利為幾何汽車“創造顧客”之於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卻有著分水嶺般的意義。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首先,私人用戶成為這款純電動新車的主流用戶,刷新了傳統行業印記——電動車幾乎淪為出租車、網約車等生產工具,令市場“內生力量”更足。

其次,海外訂單超越國內訂單。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訂單雖多為共享平臺訂單,但主要來自於新加坡、法國、挪威以及大洋洲、南美洲等市場。尤其是新加坡、挪威對電動車出行的要求甚為苛刻。其中,幾何A在新加坡訂單達到3000輛。

這也足以體現這款純電動天生的“全球化”基因。這正如安聰慧所評價那樣:這可能也是“幾何”的意義所在,就是無限可能;也能體現幾何品牌的精神:面向全球。

在功夫AUTO看來,在目前存量市場之爭的態勢之下,吉利汽車“創造顧客”,從純電動市場以及國際市場“雙軌並進”的試水,對中國品牌車企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事實上,吉利汽車在一季度銷量公告,尤其強調了這兩大領域增量的重要性。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應該說幾何A現在的市場狀態,達到了吉利做純電動車時的規劃和預期的效果。”安聰慧瞄準的不是目前國內市場的對手,而是從一開始就將幾何的對標目標是特斯拉,“從產品規劃定義到產品研發到產品打造,都進行全面對標。”

在上市現場尾聲,當幾何A 15萬元起的價格公佈之後,掌聲不約而同地響起。在掌聲背後,其實也深藏著,一家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應對國產特斯拉挑戰的秘籍。安聰慧將其稱之為全方位的成本之爭。

對此,他算了一筆賬:

“首先,成本控制方面,一定是傳統汽車企業成本控制能力要強一點。

第二,從成本角度來看,很多新能源的技術和零部件,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成本更加有優勢。

第三,吉利作為傳統汽車企業,有成熟龐大的供應鏈體系,能確保成本和質量的平衡,大眾、豐田也是這樣。

第四,在中國渠道的建設方面,吉利還是有優勢的。所以我對吉利很有信心。”

由此,在上市現場,安聰慧擁有足夠的底氣振臂一呼:“新能源汽車的純電動風暴已經到了,‘幾何’就是風眼!”

這當中透視出他樂觀的預測:新能源將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增量市場。“因為有市場機會。就這樣,信心和勇氣來了。”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創造故事:不經意間的“無限可能”

安聰慧的自信與勇氣來了,但仍舊難以從他口中“撬到”令人衝動的資本故事。嚴謹的安聰慧,一如既往在講他的產品、技術與市場。

眾所周知,在上市車企中,既有新能源故事不斷的比亞迪,也有概念層出不窮的造車新勢力,唯獨吉利汽車這幾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多是依賴於業績增速本身。雖然被外界認為不斷“買買買”,但故事卻被包裝得不夠“刺激”。

這對於資本市場人士來說,是相當無奈的,尤其是面對著直言“不做市值管理”的安聰慧這個強勢的CEO。

但是,此次接受功夫AUTO等媒體採訪時,安聰慧從三條主線描繪的新藍圖,全面講出了吉利面向未來的硬核故事——安聰慧以及吉利連“創造故事”的風格,也是那麼“硬”。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第一條主線,無疑是新能源汽車。幾何汽車獨立被視為吉利將要全面按下新能源的“核按鈕”的標誌。在安聰慧看來,幾何獨立既是對市場需求的及時回應,更是要“體現出吉利對造電動車的決心和信心。”

沒錯。吉利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從新能源開始。

“吉利的新能源戰略很精細,很早就在佈局,而且馬上就要爆發。”安聰慧講起這個新能源故事大有“揚眉吐氣”之感。也許,吉利蓄勢太久,在對手面前被壓抑太久。

在純電動方面,幾何A還只是吉利四年前開發的,“等未來兩三年後PMA架構造出的純電動車,才叫真正的未來電動車的標杆。”安聰慧信心十足地展望道,現階段必須要做純電動車,這是全球很多汽車企業的共識,“吉利會和很多頭部企業聯合,把握未來的市場機會。”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第二是在混合動力方面,安聰慧認為,48V在三五年內是個過渡產品,插電混動在未來也不是主流,主流還是HEV。吉利會把短中長期發展都考慮進去,現在有48V產品,中長期是HEV,長期是HEV和氫燃料。

“從短期和中期發展階段來看,吉利會在5月宣佈全系產品推出48V版型,以及PHEV車型的大量投產。因為吉利採用的是平臺化技術,相關的新能源技術已經開發完成,所以在PHEV、HEV領域都會跟進市場。市場有這個需求,我們就會推出相應的產品。HEV、PHEV我們現在做的是第一代產品,第二代產品已經在做,會實現超越。”

安聰慧所講述的吉利“新能源故事”,循序漸進,滴水不漏,但其實已經蘊含了吉利的雄心。事實上,新能源既是吉利增量增長,更是其轉型的基礎。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吉利“創造”的第二個故事,就是從新能源延伸出來的“智能化故事”。

“吉利想做的事情就是成為‘蘋果’,有產品方面的硬實力,也有做軟件、做電子架構的實力。很多事情不要光看事物的表象,深層次是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

沒錯,安聰慧將吉利“智能化故事”添上“蘋果”標籤,終於有情節“刺激”的味道。他還透露,吉利現在可以自己做車載娛樂芯片,可以和高通、英特爾對比一下,沒有對比就體現不出能力。為什麼華為要自己搞芯片?因為那是他的立命之本,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

安聰慧的第二個故事透露出吉利研發車載娛樂芯片的能力,成為“蘋果”的決心。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在電子架構正在超越物理架構今天,安聰慧認為,電子架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無人駕駛方面。不過,他堅信,造車還是要回歸本原,還是讓客戶滿意,還是要把基礎工作做好,做紮實。這也正是他不看好造車新勢力後勁的關鍵所在。

“就好比跑馬拉松,如果沒有好的身體,心臟能力、供血能力不行,是跑不了馬拉松的。”為此,吉利歐洲研發中心在不斷的增加軟件開發人員。因為吉利在硬件方面已經具備條件,軟件方面需要大力增強。

同時,他強調,現在全球汽車產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要看誰能抓住機遇。但是我認為這個機遇只有很少企業能抓住,尤其是隨著汽車“新四化”的發展,未來主機廠的作用越來越強,主機廠未來不再是簡單的汽車交通工具的製造和生產商,而是整個產業鏈的整合者。

如果說,吉利創造的“智能化故事”尚需時間磨礪的話,那麼吉利的第三個故事則顯得更為時不我待。這就是“國際化故事”。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在專訪中,安聰慧多次強調,汽車行業的規律,決定了車企必須國際化、全球化,才能發展壯大。

他從四個領域講述了吉利的國際化佈局。

其中,在遠東,俄羅斯市場是吉利最大的海外市場,去年投產了產品,今年在快速增長。

在東南亞地區,吉利收購寶騰的代價很小,雖然收購了49.9%的股份,但實際運營管理各方面還是吉利。

“我認為吉利是第一個真正的做到把技術、人才、管理輸出的自主品牌。”他舉例稱,寶騰13年曆史上沒有賺過錢,吉利去年7月份進入,去年12月份第一款車博越進入馬來西亞市場,銷量很好而且還在快速增長。“這充分體現出吉利的產品非常有競爭力。他們現在很支持。”

而講到歐洲戰略,安聰慧展望到,領克很快就在歐洲全面銷售,本來預定在歐洲工廠生產,“但是我覺得可以稍緩一步,要對國際格局評估清楚再過去。”

但他強調,產品導入過去很容易,因為歐洲工廠本來就生產X40,本來就有CMA技術架構,說生產馬上就可以生產,所以“歐洲戰略”已經全面鋪開。“未來領克新能源,和我們純電動車的計劃,會讓人很欣慰。”

“我們有很多國際化舉措,但是不到對外發布的時候。”安聰慧的一句話,讓吉利“國際化故事”充滿了懸念。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從“新能源故事”到“智能化故事”,再到“國際化”故事,與其說安聰慧在為資本市場“創造故事”,還不如說這是吉利2019年提速的三個方向。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關鍵是以何種眼光去看待。

如果這三個故事通過硬核的產品、技術以及營銷“串”起來,那將不僅僅是“加法效應”,更可能是“乘法效應”,甚至是“幾何效應”。

無論是對於吉利,對於中國品牌,還是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實現“無限可能”,正如安聰慧所言需要“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然後把基礎工作做紮實,就有希望”。

安聰慧: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的“無限可能”

功夫拍案

顧客有很多,關鍵是怎樣去創造;故事也有很多種,要看怎麼去講、聽與解讀。

在功夫AUTO看來,吉利“創造顧客”與“創造故事”,從新加坡幾何A上市開始,已經踏上了的“無限可能”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