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爾希特合約》到火燒莫斯科,拿破崙和亞歷山大那些政治之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俄關係一度緊張,戰火不斷。但是,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曾友好會談過,並最終促使兩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但對於這次密談,學術界卻一直存在爭論。

1805年12月2日,被譽為“三皇之戰”(三皇指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的奧斯特里茨戰役最終以法國的勝利落下帷幕。這標誌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也充分體現了拿破崙的軍事才能。此次戰役之後,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俄國軍隊退人波蘭。1807 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年輕氣盛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世再次受到沉重打擊,選擇了和拿破崙和談。於是,1807 年6月25日這一天,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的提爾西特附近的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

有人猜測,在會談中,拿破崙在亞歷山大面前表現出極高的表演天分,對亞歷山大表現出一種兄弟式的親密感情,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製造者,並以拉丁人奔放的想象力使亞歷山大神魂顛倒,最終蠱惑住了這位年輕氣盛、經驗不足的沙皇。但到底拿破崙是如何說服亞歷山大的,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答案。

從《提爾希特合約》到火燒莫斯科,拿破崙和亞歷山大那些政治之謎


在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這次秘密會談之後不久,1807年7月7日,法俄雙方就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宣告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

和拿破崙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並沒有使俄國喪失什麼土地,反而獲得普魯士割讓給它的別洛斯托克地區。但是,亞歷山大一世必須承認法國在德國佔領的地方和拿破崙在那裡所修改的疆界,以及拿破崙對伊奧尼亞群島的統治權,同意成立華沙大公國(這是法國在俄國邊界上的個進攻基地)。 法國還要求俄國與土耳其進行和平讀判,如果和談未成,法國將幫助俄國進攻土耳其。此外,法國要求俄國參加對英國的封鎖(即所謂大陸封鎖),正是此舉導致了歐洲大陸和平的崩潰。

其實,在簽訂完《提爾西特和約》之後不久,年輕的沙皇亞歷山大就感覺自己上了拿破崙的當。尤其是到了1810年12月31日,沙皇深深地感覺到,參加大陸封鎖嚴重損害俄國的貿易,於是選擇對中立國的船隻開放了俄國的港口。為此,拿破崙的附庸華沙大公國對俄國給予威脅。可此時的沙皇亞歷山大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毛頭小子”,毅然決然地無視法國的威脅,這直接導致法俄同盟的最終解體。

從《提爾希特合約》到火燒莫斯科,拿破崙和亞歷山大那些政治之謎


是誰放火燒了莫斯科?

當法俄之間的和平關係不再,拿破崙額然選擇了對他昔日的盟友開炮,並迅速攻佔了沙俄的首府莫斯科。然面,拿破輪剛開始享受在沙皇宮殿的生活。一場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嚇得他落荒而逃。

對於沙俄的“背叛”,拿破崙十分憤怒。同時,也為了真正實現他對歐洲大陸的統一,拿破崙在對英國的戰略進攻失敗後,意識到只有打敗俄國才能打敗英國。因此,他於1821年6月24日對俄國不宣而戰。

面對突如其來的法軍,俄國由於沒有防備,非常被動,俄軍很快潰敗,國土大片喪失。1821年8月9日,在經過一場血戰之後,法軍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兩天之後,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任命“天才統帥”米·伊·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帶領俄軍抵抗法國的入侵。8月26日,庫圖佐夫指揮20萬大軍,與法軍在莫斯科西郊展開了著名的“博羅迪諾會戰”,雙方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庫圖佐夫為了保存實力進行反擊,決定放棄莫斯科,莫斯科城裡的居民也隨同軍隊一起撤離。

就這樣,法軍攻佔了莫斯科,拿破崙也住進了沙皇的皇宮之中。但是,侵略者兒乎沒有過上一天太平日子。9月17日早晨,拿破崙從睡夢中驚醒。他透過克里姆林宮的窗戶向外眺望,只見莫斯科全城烈焰騰空,一片火海。這位法國皇帝頓時驚得面如土色,連聲叫道:“多麼可怕的景象!” 實際上,從法國軍隊侵入莫斯科的第一天9月15日深夜起,莫斯科就已經起火。16日晚到17日,由於狂風大作, 火勢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宮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帶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風飛,煙焰滿天。最後,連克里姆林宮的特洛伊茨塔也燃起呼呼的火苗。拿破崙和他的隨從人員只得狼狽逃出。這場來勢兇猛的大火整整燒了一個多星期,當大火熄滅後,昔日風光綺麗的莫斯科變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廢墟。

從《提爾希特合約》到火燒莫斯科,拿破崙和亞歷山大那些政治之謎


由於莫斯科被燒,法軍無法從莫斯科取得補給。同時,由於法軍挺進太深,後方援助不能及時到達,糧草供給非常緊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10月19日,拿破崙被迫從莫斯科撤軍。

得知法軍撒退的消息後,俄軍在沿途不斷予以狙擊,迫使拿破崙不得不隨時改變撤退路線。到12月,拿破崙才終於撤出了俄境。雖然逃離了俄國,但拿破崙損失慘重,軍力損失達47萬餘人。

對於拿破崙這次軍事冒險的失敗,人們不足為奇。可對於莫斯科當時那場罕見大火的起因,多少年來,卻一直爭論不休。

更多的人認為,當時的那場大火應該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當年,由於敵強我弱,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決定隨俄軍一起撤退。 為了不給人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燒了莫斯科城。拿破崙就一直認為放火燒城是莫斯科軍政總督羅斯托普金蓄意謀劃與部署的。因為當法軍企圖救火時發現,諾大的莫斯科城內居然沒有一件消防水龍頭和滅火工具,顯然是事先有人把它們都運走了。另外,城裡城外同時起火,顯然也是有計劃、有部署的預謀。而當時法軍逮捕的一些縱火嫌疑人也交代是羅斯托普金指使他們這樣乾的。據說,羅斯托普金在後來也曾說過,是他命令放火燒城的。

從《提爾希特合約》到火燒莫斯科,拿破崙和亞歷山大那些政治之謎


從戰略的角度看,放火燒城的決定雖然代價慘重,但卻十分正確。這是一次十分勇敢的“焦土政策”,它表明了俄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抗擊侵略者的決心。而真正追究放火的元兇,應該是法國人。正是由於他們的入侵,才迫使莫斯科人民不得不燒燬自己美麗的家園。

也有人認為,這場大火是莫斯科人和法國人共同所為。更為激進的說法則是法國人蓄意縱火。蘇聯的一位歷史學家就在他的論著中這樣寫道:“看到莫斯科大火的俄國人證明,拿破崙是事先有計劃地來焚燬和破壞莫斯科的。”

然而,無論是誰放的火,都讓莫斯科城遭到一場空前浩劫,戰爭帶給莫斯科人民深沉的傷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