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的商丘


《尚書》中的商丘

文丨穀雨(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主編)

《尚書》乃上古之書,相傳為孔子編訂,是儒家重要的核心經典之一,也是孔子授業教材之一。大約從公元前五世紀流傳下來,但是,秦始皇施行《焚書令》之後,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被全部焚燬。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於是,《今文尚書》由伏生口授傳下來,共28篇,西漢時期,在孔子故宅一段牆壁中,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古文尚書》由孔安國整理並傳下來,共25篇,清人孫星衍作《尚書今古文註疏》,吸取前人考訂成果,將篇目重新釐定為29篇,基本恢復了漢代《尚書》傳本基本情況。它是君臣對話文字記錄(會議紀要),相當於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理論,是帝王教科書,所記載的基本上是誓、命、訓、誥、謨一類的言辭,它保存了五帝、夏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我們現在研究尚書的意義在於從古人治國、治民、修身、齊家、平天下所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當中,學習賢人品德,保持聖人情懷,秉承對士的堅守,打開自己當下所處的時代當中對工作、生活的思維方式,換一種角度觀察這個世界。

《尚書》中的商丘

研究尚書,逃不開對於五帝的研究,五帝作為聖人,他們有共同的帝王特質,比如,兼聽、明德、敦厚、察民意等等。從黃帝、顓頊、帝嚳、帝堯,沿用世襲制,在孔子看來,帝堯的功績猶如不朽的華章,是帝王的集大成者,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其美德、治國方略、選賢任賢打破了世襲制,採用了新的提拔方式,選賢德、厚道、有謀略的人接班,帝堯把帝位傳給出身普通的舜,賢能者與出身可以沒有必然關係,從“帝王一言堂”到“民主制萌芽”,這是中國歷史演進的階段性狀態,在上古時期,帝王選拔繼任者從最初的世襲到民主決議,是順應當時歷史潮流之舉,在當時的歷史節點是進步的思想,而西方對中國歷史未能全面解析下妄下定論說中國無民主是不客觀的,透過歷史的真相,可以更好的理解當下,也可以理性洞察未來。

《尚書》記載的第一位帝王是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出生下來便具有神的靈性,幼兒時便能說話,少時看問題很快而且比較周全完整,長大後敦厚勤敏,成年後聰慧英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黃帝基本可以看作的少年天才,他具備帝王重要的品德,比如敦厚、勤敏、決策英明有智謀等。

黃帝有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顓頊也就是高陽,他是昌意的兒子,黃帝的孫子。顓頊是很沉靜、有謀略的人,他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務,又觀天象,按照日月運行定四時,並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址,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植物、大神小神,日月照臨的地方,全平定,沒有不歸服的。

《尚書》中的商丘

顓頊的帝王之才在於調配資源和以禮來服人,並用構建的制度來約束民眾,用物質的富足和禮儀制度來讓百姓安居樂業,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顧及到,在我們當下,其實應該要有佈施的心態,我們用言語表達、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用鼻子去嗅、用心去感知、用法來維護和諧,用財做善事,等等,這都是在佈施,就是行善積德之意,佈施越多,一個人的境界越超凡脫俗,心胸也極其開闊,不管工作還是生活將順暢無阻。

帝嚳,高辛也,是顓頊的侄子,玄囂的孫子,黃帝的重孫。帝嚳生下來也很神靈,自己能說自己的名字,普遍佈施利於他人的恩惠,而不考慮自己,他聰明、明事理、察秋毫,順天意,知民情,仁愛而威嚴,慈愛而篤實,修己之身,天下誠服,收取土地的財物又能依時節而用,撫慰教導百姓又能以利訓誨他們,觀察日月曆法,明識鬼神。他神態端莊,道德高尚,舉動順應天時,但他本人十分簡樸,他治理天下恰到好處,日月所照,風雨所及,沒有不順服的。

商丘睢陽區高辛鎮,有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0多米,東西寬130米,石碑上鐫刻著“帝嚳陵”,顯得格外莊嚴偉岸。帝嚳一生也是非常英明的帝王,不管是仁愛、聰明,還是治國撫民方面,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利萬民而獨忘己,其子閼伯,觀星授時,指導農民耕種,也是商族部落首領、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先祖。歷史上,商丘是閼伯的封地,專職“火正”,築高臺,觀星象,為古老天文學做出貢獻,民間尊稱為“火神”,《史記·殷本紀》記載閼伯被封於“商”,死後因被葬於閼伯臺下,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此為“商丘市”由來一說。

《尚書》中的商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商丘歷史的博大精深,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本源,儘管高辛傳說版本不是唯一,但是至少,目前商丘是有文化遺存並有傳說代代流傳,並且根據閼伯的由來,我們可以從地理範疇來推測,帝嚳距離其子閼伯的封地不會太遠,所以,偉大的帝嚳於幾千年前領導商丘的先民進行農耕生活,並且把國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及至其子閼伯的分封為商丘百姓帶來了更加實惠利於農耕文明發展的星象與農活規律的方法論來指導先民有序耕種,然後,在當時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星象文明加持下,商部落的農業生產才逐漸有了剩餘,進而帶動了“以物易物”的商業萌芽。

帝堯,即放勳,是帝嚳的兒子,閼伯的同父異母兄弟。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靠近他會感覺到溫暖,仰望他像雲彩一樣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怠慢,戴著黃色帽子,穿黑色衣服,紅色車子駕著白馬,尊敬有德行之人,讓同族九代人關係融洽,在同族人關係和睦基礎上,對於官員的管理用層級管理方式,百官政績顯著,各方諸侯國也可以和睦相處。

孔子說,帝堯這個國君非常偉大,他的功德像天一樣,他的功德人們找不到詞語形容,多麼崇高啊,他所成就的功業,多麼燦爛啊,他所創的禮樂典章。

帝堯的偉大之處在德行方面,富而好禮,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正所謂,窮不失志,富不發狂,隨遇而安,捨己從人,這些品格,對於當今時代也不失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無論貧富,要有志向,有節度,對於社會要心存感恩,如果脫離了歷史的大時代背景,個人榮辱富貴,都是枉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的脈絡是治國要義,不管歷史如何更替,作為當下的我們還是要安身立命,在做好自我修為進階的同時,要發揮一點普世的能量,為這個社會貢獻出一己之力。

《尚書》中的商丘

堯帝的治國業績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任命羲和,關注時日循環,觀天象,測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給大家計算時間法歷。

命令羲仲,住在嵎夷,那個地方叫陽穀,恭敬地迎接日出,按照秩序安排春季耕種,春分日,白天黑夜等長,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春之時。此時,民眾分散勞作,鳥獸交配。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步安排夏天的農活,夏至,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居住高處,鳥獸羽毛稀疏。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個地方是昧谷,迎接太陽落山,有秩序安排秋天的收穫,秋分日,黑夜和白晝等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判斷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髮。

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個地方叫幽都,安排好過冬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判定為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的毛慢慢厚實起來。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堯告誡百官各司其職,百業興盛。

《尚書》中的商丘

帝堯選賢繼任者比較有方略,他開創了與時俱進的討論諮詢式的提拔人才方式,大臣放齊推薦其子朱丹,說丹四通八達很聰明,帝堯一票否決,說他奸詐而爭強好勝,而且這種好勝是靠使詐而得,這不是名君所為。另外一個大臣驩兜推薦共工,帝堯拋開事物表面說,此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樣的人非明君。而後,以水患引題,讓百官推薦能夠治理水患之人,儘管帝堯可能當時知道鯀並不是合適人選,但也表示可以一試,此為帝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博大,恰當的妥協是智慧,儘管最後結果表明,鯀治理水患九年,並沒有成功。

再後來,帝堯詢問四嶽,我在位70多年,你能以平庸之命取代天子之位嗎?嶽回答,不好的德行羞愧擔當帝位。帝堯想從民間地位低下的民眾當中選賢能者。四嶽就告訴帝堯,舜的身世,舜的父親是個瞎子,還固執,繼母奸詐,處處想置舜於死地,但舜確一點也不計較,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帝堯說,我來試試,讓其女娥皇、女英共同嫁給舜,通過女兒觀察舜的日常,帝堯判斷舜的德行,結果從很多事情當中,舜都表現出大德、大仁、大愛,並且治理家庭和諧有序,帝堯很敬佩舜,於是乎,舜便是堯的接班人。

我們在看舜德行偉大的同時,更應該體悟到帝堯選賢的良苦用心和大智慧,他不任人唯親,而是選拔真正的賢明之人,在當時堯的思想一定是超前的,他也意識到,想治國平天下,必須做好修身齊家,而舜做到了,而且舜的允恭克讓、空靈虛寂足以表明一個賢明者的特質。

舜先前是虞部落的首領,史稱“虞舜”,舜帝與女英的兒子,初名義均,後因封於商,遂改叫“商均”,商均學習刻苦,而且很執著,他並不熱衷於帝位名譽,愛好動腦筋搞創作,后羿和大禹都是商均的好朋友,年輕時三個人想為國家做事,商均說:“羿的射箭技術高明,就負責射太陽,我和禹負責治理洪水。”後來,后羿就真的射下九個太陽,商均和大禹把洪水治理成功。舜帝並沒有把帝位傳給商均,而是傳給治水功勞大、受人民愛戴的大禹,史書對商均記載資料和傳說故事不多,商均墓位於今虞城縣利民鎮商墓村村北,是虞城著名的歷史風景名勝之一。很多名家為商均墓作詩,劉鹹雲:“商均封國古虞城,塵跡荒涼草樹平”、張嵩詩:“世傳城北商均墓,歲月萋然野草青,天位不升遺骨在,地人瞻望忙虞廷”等均記載了商均墓在虞城的史實,這也是商文化、虞舜文化在商丘的佐證之一。

《尚書》中的商丘

史料總有不同的解讀,不同人對於史料的解讀,都表明其對現實和未來的思考,而且我們始終相信,這種對於歷史的追蹤溯源不單單是文字的讀寫默唸,更需要有與當下我們生活進行融合的意識。

儒家思想對於中國家庭的自治理是很有益處的,它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無論歷史如何演進,這些核心價值觀對於社會人本身素養的提高,以及構造和諧的社會風氣意義重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跟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當然,這個重要的內涵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對中國歷史以及當下做好梳理,適合當下的文化精華部分是需要踐行的,我們可以用在子女教育、家庭關係、工作關係處理當中,學習聖人選人用人之道,學習賢明之人養成要點。每個人提高一點點修為,那麼對於社會和諧將是一個很大的改觀。

誠如,中宣部全力推進的學習強國平臺,倡導學習致用,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引領國民重視學習,潛移默化當中提高國民素養,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不可想象,對於全體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社科、歷史人文等各種認知水平都是一種提高,這無不是惠及大眾的舉措,當然,這個社會價值的達成,還需要國人自覺,以及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

《尚書》中的商丘

其實,我們通過國學培訓班《尚書》的學習,也是對於經典史書的公開閱讀,也是商丘構建全民閱讀很重要的一環,通過公開課或者培訓班來宣講經典,並通過師生面對面交流汲取國學精華,這種線下活動方式對於提高全民閱讀的能力有推動作用。很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中國國學經典當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尚書》是治國哲學思辨集錄,《易經》是提供不同變數下的解決方案,用公開課、培訓班的形式,向國學致敬,研究國學,閱讀經典,博古通今、書香致遠。

我們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實,對於歷史資料的再現、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們通過國學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強了文化自信,可以更有底氣地知曉自我存在的意義,為實現更加宏大目標奮鬥提供驅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