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商丘


《尚书》中的商丘

文丨谷雨(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主编)

《尚书》乃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编订,是儒家重要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孔子授业教材之一。大约从公元前五世纪流传下来,但是,秦始皇施行《焚书令》之后,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被全部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于是,《今文尚书》由伏生口授传下来,共28篇,西汉时期,在孔子故宅一段墙壁中,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古文尚书》由孔安国整理并传下来,共25篇,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吸取前人考订成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篇,基本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基本情况。它是君臣对话文字记录(会议纪要),相当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是帝王教科书,所记载的基本上是誓、命、训、诰、谟一类的言辞,它保存了五帝、夏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我们现在研究尚书的意义在于从古人治国、治民、修身、齐家、平天下所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当中,学习贤人品德,保持圣人情怀,秉承对士的坚守,打开自己当下所处的时代当中对工作、生活的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观察这个世界。

《尚书》中的商丘

研究尚书,逃不开对于五帝的研究,五帝作为圣人,他们有共同的帝王特质,比如,兼听、明德、敦厚、察民意等等。从黄帝、颛顼、帝喾、帝尧,沿用世袭制,在孔子看来,帝尧的功绩犹如不朽的华章,是帝王的集大成者,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其美德、治国方略、选贤任贤打破了世袭制,采用了新的提拔方式,选贤德、厚道、有谋略的人接班,帝尧把帝位传给出身普通的舜,贤能者与出身可以没有必然关系,从“帝王一言堂”到“民主制萌芽”,这是中国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状态,在上古时期,帝王选拔继任者从最初的世袭到民主决议,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之举,在当时的历史节点是进步的思想,而西方对中国历史未能全面解析下妄下定论说中国无民主是不客观的,透过历史的真相,可以更好的理解当下,也可以理性洞察未来。

《尚书》记载的第一位帝王是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出生下来便具有神的灵性,幼儿时便能说话,少时看问题很快而且比较周全完整,长大后敦厚勤敏,成年后聪慧英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基本可以看作的少年天才,他具备帝王重要的品德,比如敦厚、勤敏、决策英明有智谋等。

黄帝有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颛顼也就是高阳,他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颛顼是很沉静、有谋略的人,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务,又观天象,按照日月运行定四时,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址,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植物、大神小神,日月照临的地方,全平定,没有不归服的。

《尚书》中的商丘

颛顼的帝王之才在于调配资源和以礼来服人,并用构建的制度来约束民众,用物质的富足和礼仪制度来让百姓安居乐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顾及到,在我们当下,其实应该要有布施的心态,我们用言语表达、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鼻子去嗅、用心去感知、用法来维护和谐,用财做善事,等等,这都是在布施,就是行善积德之意,布施越多,一个人的境界越超凡脱俗,心胸也极其开阔,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将顺畅无阻。

帝喾,高辛也,是颛顼的侄子,玄嚣的孙子,黄帝的重孙。帝喾生下来也很神灵,自己能说自己的名字,普遍布施利于他人的恩惠,而不考虑自己,他聪明、明事理、察秋毫,顺天意,知民情,仁爱而威严,慈爱而笃实,修己之身,天下诚服,收取土地的财物又能依时节而用,抚慰教导百姓又能以利训诲他们,观察日月历法,明识鬼神。他神态端庄,道德高尚,举动顺应天时,但他本人十分简朴,他治理天下恰到好处,日月所照,风雨所及,没有不顺服的。

商丘睢阳区高辛镇,有帝喾陵,高大壮观,南北长230多米,东西宽130米,石碑上镌刻着“帝喾陵”,显得格外庄严伟岸。帝喾一生也是非常英明的帝王,不管是仁爱、聪明,还是治国抚民方面,都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利万民而独忘己,其子阏伯,观星授时,指导农民耕种,也是商族部落首领、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先祖。历史上,商丘是阏伯的封地,专职“火正”,筑高台,观星象,为古老天文学做出贡献,民间尊称为“火神”,《史记·殷本纪》记载阏伯被封于“商”,死后因被葬于阏伯台下,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此为“商丘市”由来一说。

《尚书》中的商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丘历史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尽管高辛传说版本不是唯一,但是至少,目前商丘是有文化遗存并有传说代代流传,并且根据阏伯的由来,我们可以从地理范畴来推测,帝喾距离其子阏伯的封地不会太远,所以,伟大的帝喾于几千年前领导商丘的先民进行农耕生活,并且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及至其子阏伯的分封为商丘百姓带来了更加实惠利于农耕文明发展的星象与农活规律的方法论来指导先民有序耕种,然后,在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星象文明加持下,商部落的农业生产才逐渐有了剩余,进而带动了“以物易物”的商业萌芽。

帝尧,即放勋,是帝喾的儿子,阏伯的同父异母兄弟。尧,仁德如天,智慧如神。靠近他会感觉到温暖,仰望他像云彩一样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怠慢,戴着黄色帽子,穿黑色衣服,红色车子驾着白马,尊敬有德行之人,让同族九代人关系融洽,在同族人关系和睦基础上,对于官员的管理用层级管理方式,百官政绩显著,各方诸侯国也可以和睦相处。

孔子说,帝尧这个国君非常伟大,他的功德像天一样,他的功德人们找不到词语形容,多么崇高啊,他所成就的功业,多么灿烂啊,他所创的礼乐典章。

帝尧的伟大之处在德行方面,富而好礼,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正所谓,穷不失志,富不发狂,随遇而安,舍己从人,这些品格,对于当今时代也不失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无论贫富,要有志向,有节度,对于社会要心存感恩,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时代背景,个人荣辱富贵,都是枉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脉络是治国要义,不管历史如何更替,作为当下的我们还是要安身立命,在做好自我修为进阶的同时,要发挥一点普世的能量,为这个社会贡献出一己之力。

《尚书》中的商丘

尧帝的治国业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任命羲和,关注时日循环,观天象,测定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给大家计算时间法历。

命令羲仲,住在嵎夷,那个地方叫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按照秩序安排春季耕种,春分日,白天黑夜等长,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确定仲春之时。此时,民众分散劳作,鸟兽交配。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步安排夏天的农活,夏至,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居住高处,鸟兽羽毛稀疏。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个地方是昧谷,迎接太阳落山,有秩序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和白昼等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判断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发。

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个地方叫幽都,安排好过冬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判定为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的毛慢慢厚实起来。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告诫百官各司其职,百业兴盛。

《尚书》中的商丘

帝尧选贤继任者比较有方略,他开创了与时俱进的讨论咨询式的提拔人才方式,大臣放齐推荐其子朱丹,说丹四通八达很聪明,帝尧一票否决,说他奸诈而争强好胜,而且这种好胜是靠使诈而得,这不是名君所为。另外一个大臣驩兜推荐共工,帝尧抛开事物表面说,此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非明君。而后,以水患引题,让百官推荐能够治理水患之人,尽管帝尧可能当时知道鲧并不是合适人选,但也表示可以一试,此为帝尧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博大,恰当的妥协是智慧,尽管最后结果表明,鲧治理水患九年,并没有成功。

再后来,帝尧询问四岳,我在位70多年,你能以平庸之命取代天子之位吗?岳回答,不好的德行羞愧担当帝位。帝尧想从民间地位低下的民众当中选贤能者。四岳就告诉帝尧,舜的身世,舜的父亲是个瞎子,还固执,继母奸诈,处处想置舜于死地,但舜确一点也不计较,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帝尧说,我来试试,让其女娥皇、女英共同嫁给舜,通过女儿观察舜的日常,帝尧判断舜的德行,结果从很多事情当中,舜都表现出大德、大仁、大爱,并且治理家庭和谐有序,帝尧很敬佩舜,于是乎,舜便是尧的接班人。

我们在看舜德行伟大的同时,更应该体悟到帝尧选贤的良苦用心和大智慧,他不任人唯亲,而是选拔真正的贤明之人,在当时尧的思想一定是超前的,他也意识到,想治国平天下,必须做好修身齐家,而舜做到了,而且舜的允恭克让、空灵虚寂足以表明一个贤明者的特质。

舜先前是虞部落的首领,史称“虞舜”,舜帝与女英的儿子,初名义均,后因封于商,遂改叫“商均”,商均学习刻苦,而且很执着,他并不热衷于帝位名誉,爱好动脑筋搞创作,后羿和大禹都是商均的好朋友,年轻时三个人想为国家做事,商均说:“羿的射箭技术高明,就负责射太阳,我和禹负责治理洪水。”后来,后羿就真的射下九个太阳,商均和大禹把洪水治理成功。舜帝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商均,而是传给治水功劳大、受人民爱戴的大禹,史书对商均记载资料和传说故事不多,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利民镇商墓村村北,是虞城著名的历史风景名胜之一。很多名家为商均墓作诗,刘咸云:“商均封国古虞城,尘迹荒凉草树平”、张嵩诗:“世传城北商均墓,岁月萋然野草青,天位不升遗骨在,地人瞻望忙虞廷”等均记载了商均墓在虞城的史实,这也是商文化、虞舜文化在商丘的佐证之一。

《尚书》中的商丘

史料总有不同的解读,不同人对于史料的解读,都表明其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而且我们始终相信,这种对于历史的追踪溯源不单单是文字的读写默念,更需要有与当下我们生活进行融合的意识。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家庭的自治理是很有益处的,它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无论历史如何演进,这些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人本身素养的提高,以及构造和谐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跟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当然,这个重要的内涵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中国历史以及当下做好梳理,适合当下的文化精华部分是需要践行的,我们可以用在子女教育、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处理当中,学习圣人选人用人之道,学习贤明之人养成要点。每个人提高一点点修为,那么对于社会和谐将是一个很大的改观。

诚如,中宣部全力推进的学习强国平台,倡导学习致用,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引领国民重视学习,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国民素养,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不可想象,对于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社科、历史人文等各种认知水平都是一种提高,这无不是惠及大众的举措,当然,这个社会价值的达成,还需要国人自觉,以及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

《尚书》中的商丘

其实,我们通过国学培训班《尚书》的学习,也是对于经典史书的公开阅读,也是商丘构建全民阅读很重要的一环,通过公开课或者培训班来宣讲经典,并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汲取国学精华,这种线下活动方式对于提高全民阅读的能力有推动作用。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国学经典当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尚书》是治国哲学思辨集录,《易经》是提供不同变数下的解决方案,用公开课、培训班的形式,向国学致敬,研究国学,阅读经典,博古通今、书香致远。

我们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对于历史资料的再现、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通过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了文化自信,可以更有底气地知晓自我存在的意义,为实现更加宏大目标奋斗提供驱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