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老人用百万字汇成“红色文化之旅”

奔波二十载、踏遍三百余个村庄

灵宝老人用百万字汇成“红色文化之旅”

□黄河时报记者 阴波 特约撰稿 段景波/文图

灵宝老人用百万字汇成“红色文化之旅”

“很多先烈事迹再不记录下来,就真的被历史冲走了。” 守着这个最初的承诺,与共和国共成长的70岁老人彭军平奔波20余载,行程两万余里,最终搜集整理出150余万字的红色文化资料。

“很多先烈事迹再不记录下来,就真的被历史冲走了。”

守着这个最初的承诺,与共和国共成长的70岁老人彭军平奔波20余载,行程两万余里,最终搜集整理出150余万字的红色文化资料。

灵宝老人用百万字汇成“红色文化之旅”

拜访1000余位历史事件亲历者,

撰写150余万字红色文化资料

20年前,望着电视里各地的抗日战争故事,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停地浮现在彭军平的脑海里。“灵宝的一些乡村也有这样的抗战故事,那些曾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的激情岁月又由谁来记录呢?”

那一年,彭军平50岁,他暗暗下定了一个决心:要收集整理灵宝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料,不能让发生在灵宝大地的抗战故事,悄无声息地被“岁月”偷走。

“我是灵宝苏村人,在很小的时候,村里老人讲述抗战时期发生在灵宝的革命先烈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如今当年的那些亲历者正慢慢老去,所以我才有了搜集红色文化资料的决心。”谈及搜集红色文化资料的初衷,如今70岁的彭军平仍忘不了当时的那一腔热血。

守着这份历史责任,他先后跑遍灵宝市300余个村庄,拜访了千余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者,并分头到豫西、豫北、晋南、晋中、陕南百余个县市寻访英雄足迹,行程两万余里,搜集到两千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撰写了150余万字的红色文化资料。

他曾去湖南澧县拜访王剑岳烈士的独生女儿王观英,去北京看望97岁的革命老人周逸,去西安灞桥的潘罗西村走访潘佐民烈士的家人,又到南京、郑州等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寻找线索、复印资料,期间经历的苦累更是数不胜数,但他却在这条寻访之路上坚持着。

退休之后,彭军平没有安享清闲,而是四处奔波、笔耕不辍,抢救挖掘民间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红色历史资料,为当地人留下了一份非常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料。“这些历史、这些事迹,不应该被忘记,不应该被淡化。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忘记这些人,良心会不安,会被戳脊梁骨的。”彭军平说道。

筹建纪念馆、编撰《红色记忆》,

延续红色文化不褪色

伴随着多年的四处奔波和走街串巷,堆放在他眼前的红色资料越发丰富。一串串发生在灵宝当地的英雄事迹、革命故事,在他的穿针引线下,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

面对网络上少数人玩弄历史虚无主义、恶搞抹黑革命英烈的现象,彭军平无比气愤。他决心“让未来铭记红旗的来历”,寻找烈士遗踪,记录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先后筹办了4个纪念馆,为青少年和中小学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70余场次。2013年10月,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缅怀之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灵宝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落成,该纪念馆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精炼的文字,展示了在灵宝牺牲或灵宝籍在外牺牲的革命先烈600余人的英雄事迹,让每个参观者受到一次触及灵魂的革命传统教育。随后,灵宝市抗日战争纪念馆、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窄口水库纪念馆等相继成立。

在彭军平看来,用脚步丈量出的真实更能打动人。“这些纪念馆的资料从搜集、整理到编排、展出,每一份资料都是挨家挨户走街串巷搜集整理而来。这段路走得不容易,但是很开心它能够呈现在群众的面前,让人们去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4个纪念馆建成之后,彭军平并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编撰《红色记忆》等13本作品。在这些资料中,有经历过日寇制造惨案的幸存者与见证者的证言,有在抗战中与部队鱼水情深的知情者的讲述。“等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我会把它交付给当地的档案馆,留给后人参观学习,让他们铭记历史,了解灵宝的红色历史。”彭军平说道。

2000余幅照片、150余万字,这是一位70岁老人的红色情怀与历史责任交织而成的荣光,在这些红色文化搜集的道路上,他走过的每一个村庄,寻访的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有情有味。

灵网备[2016]S0014号/文章来源于黄河时报掌上金三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