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轄地級市“佳木斯”概況

佳木斯,黑龍江轄地級市,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南起北緯45°56’至48°28’,西起東經129°29’至135°5’,隔烏蘇里江、黑龍江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比羅比詹相望;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市轄5縣(市)、4區,幅員面積2.6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7.47萬(2016年末)

[1]

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 漢晉時代,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均臣服中原王朝。1945年,成立合江省政府,省會設在佳木斯。1954年,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83年,改由省直轄。

佳木斯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擁有5個國家一類口岸,是中國東極[2],是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商貿和交通的中心,是黑龍江省通往俄羅斯、連接東北亞的橋頭堡。

2018年12月21日,佳木斯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為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丞村”。

早在6000年前,佳木斯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歷史文獻記載,在公元前20世紀夏商之際,肅慎人即在此地繁衍生息,並向中原王朝連年朝貢,接受管轄與封賞。

黑龍江轄地級市“佳木斯”概況

松花江之夜(2)

漢晉時代,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均臣服中原王朝。

唐朝曾設立黑水都督府,管轄今佳木斯一帶。

遼時靺鞨改稱女真,遼王朝在依蘭以下沿松花江、黑龍江兩岸建立五國部,管轄這一地區。

元初歸開元路,後屬水達達路。明代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設立奴兒干都司,統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直至庫頁島廣大地區。

清代初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吉林、黑龍江地區,北至外興安嶺,東至濱海及庫頁島。清雍正十年(1732年)增設三姓副都統。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依蘭旗署設東興鎮(後改為佳木斯鎮)。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置依蘭府,歸依蘭府管轄。

1909年改屬樺川縣。

1910年3月1日(清宣統二年正月二十日)正式設置樺川縣,改隸樺川縣管轄。樺川縣署駐東興鎮。

1912年11月遷往悅來鎮。[4]

1925年1月,樺川縣公署在佳木斯設“佳木斯行署”,縣知事在佳、悅兩地輪流辦公。

1929年5月5日改為“樺川縣駐佳木斯辦事處”。

1930年佳木斯屯與東興鎮合併,定名為“佳木斯鎮”,隸屬樺川縣管轄。[4]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屬偽滿洲國三江省。

1934年12月1日,偽滿洲國實行新省制,將東北地區分割為14個省。其三江省省公署設在佳木斯。轄1市(佳木斯市)、14縣,其中乙種縣1個,即依蘭縣;丙種縣8個,即樺川、富錦、方正、撫遠、寶清、通河、蘿北、湯原;丁種縣5個,即同江、勃利、饒河、鳳山、綏濱。1937年設市,為省會。

1937年6月27日,偽滿決定,調整行政區劃,設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轄。[4]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10月下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區行政公署。

[4]

1945年11月17日,成立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李範五任書記。

1945年11月21日,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撤銷;成立合江省政府,省會設在佳木斯。

1946年將市郊純農村部分村屯劃歸樺川縣管轄。[4]

1948年7月9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牡丹江省,該省所轄東安地區的6縣劃歸合江省管轄。此時,合江省共轄21市、縣。9月27日,湯原、鶴立兩縣合併為湯原縣。

1949年5月,合江省共轄佳木斯、興山、東安3市,富錦、依蘭、虎林、綏濱、湯原、樺南、寶清、撫遠、蘿北、樺川、勃利、密山、同江、佛山、集賢、饒河、雞寧、永安、依東、雙河、刁翎、林口等22縣。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域,撤銷合江省建制,併入松江省。5月11日,合江省政府停至辦公。

1952年1月,將樺川縣的耿家、模範、雙合、四豐、中興5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全市分設4個區。

[4]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4年10月1日,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中共合江地委、合江專員公署,機關設在佳木斯市。

1956年,將與市郊周圍毗連的樺川縣太平山、三家子、新華、靠山、蒙古力、新民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3月,樺川縣人民委員會由佳木斯移駐湖南營鎮。[4]

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大來崗、裕太、興華6個鄉和四合山鄉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4]

1958年1月,全市人口超過20萬人,恢復市轄區,分設長安、三合、和平3個城市區和1個郊區。[4]

1958年6月18日,省政府決定,將佳木斯、鶴崗、雙鴨山3市劃歸合江專署管轄。

1959年3月,將樺川縣的悅來、新城、星火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4]

1960年1月7日,饒河縣與虎林縣合併成立虎饒縣,劃歸牡丹江農墾局管轄。

1960年4月29日撤銷集賢縣,設立友誼縣,受合江專署和合江農墾局雙重領導。

1961年1月,增設佳東區。同年3月,撤銷郊區。

1962年10月20日撤銷友誼縣,恢復集賢縣。

1963年2月1日,虎饒縣劃歸合江專署管轄。同年12月30日設立綏濱縣,歸合江專署管轄。

1964年6月撤銷虎饒縣,相繼恢復虎林、饒河、樺南和友誼縣,歸合江專署領導。

1964年8月,為縮小城市郊區,將郊區的大來、永安、西格木、悅來、建國、星火、拉拉街、蘇家店、中伏、梨樹、新城11個公社劃歸樺川縣管轄,但西部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因距樺川縣城較遠,不變領導,仍由佳木斯市代管。[4]

1965年2月2日撤銷勃利縣七臺河鎮,成立七臺河特區,受合江專署領導。同年8月23日恢復同江縣,歸合江專署領導。

1966年2月8日,佳木斯、鶴崗雙鴨山3市改為省直接領導。

1968年4月8日,佳木斯市劃歸合江地區管轄。同年8月10日,合江地區和佳木斯市合併稱合江地區革命委員會,對外仍保留佳木斯市名稱。

1968年12月13日撤銷友誼縣建制。

1970年4月1日,虎林縣劃歸牡丹江地區管轄;七臺河特區改為七臺河市建制。

1972年恢復設立郊區,全市共轄5個區。[4]

1973年3月31日,地、市分開,恢復佳木斯市建置,仍歸合江地區管轄。

1978年12月,將樺川縣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82年8月,將依蘭縣的高峰、樺南縣的陡溝子和樺川縣的順山堡等6個生產大隊劃歸佳木斯市管轄。[4]

1983年10月8日,佳木斯市、七臺河市改由省直接領導。勃利縣劃歸七臺河市管轄。

1983年11月1日,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轄。

[4]

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合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其原轄的依蘭、湯原、樺南、樺川、蘿北、綏濱、富錦、集賢、寶清、饒河、同江、撫遠、友誼13縣,於1985年1月1日正式劃歸佳木斯市。[4]

1985年1月1日撤銷合江地區行署,地市合併稱佳木斯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合江行署所屬各縣,由佳木斯市管轄。

1987年2月,同江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11月,將佳木斯市所屬的蘿北、綏濱兩縣劃歸鶴崗市領導;將集賢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

1988年8月,富錦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1991年4月1日,將佳木斯市所屬的依蘭縣劃歸哈爾濱市領導;將寶清、友誼兩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

1993年7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佳木斯市的饒河縣劃歸雙鴨山市管轄。[4]

2004年,經省政府同意,佳木斯市對市轄區行政區域進行部分調整:將郊區的松江鄉整建制劃歸東風區管轄;將東風區佳南辦事處的紅霞、三江、宏達、雙合四個社區劃歸前進區管轄;將郊區四豐鄉的南崗村整建制劃歸前進區管轄;將永紅區的建設街道、長安街道、友誼街道的西站、北鐵西、南鐵西三個社區和郊區長青街道的江南社區、萬發社區、長青鄉的長青村,四豐街道的和平社區、四豐鄉的新豐村劃歸向陽區管轄。同年,將郊區的建國鄉整建制劃歸東風區管轄。

[4]

2006年7月27日,撤銷佳木斯市永紅區,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佳木斯市郊區管轄。調整後,佳木斯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2011年,經省委、省政府批准,撫遠歸省直接管理。[4]

2016年,民政部(民函[2016]14號)批覆同意撤銷撫遠縣,設立縣級撫遠市。[5]

2017年,經省委、省政府批准,撫遠歸佳木斯市管理。調整後,佳木斯市轄4個市轄區、6個縣(市)。

位置境域

佳木斯位於中國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南起北緯45°56’至48°28’,西起東經129°29’至135°5’。幅員面積3.27萬平方公里。是黑龍江省東部區域中心城市。佳木斯隔烏蘇里江、黑龍江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中國稱伯力)、比羅比詹相望,是中國最早迎接太陽昇起的地方,被譽為“華夏東極”。所轄撫遠市被稱為“東方第一縣”,佳木斯市為“東方第一城”。是黑龍江省東部區域中心城市。

[8]

佳木斯市東鄰雙鴨山市,西依哈爾濱市、伊春市,南接七臺河市,北鄰鶴崗市。擁有5處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隔江相望。佳木斯的最東端,是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撫遠三角洲,俗稱“黑瞎子島”,也是中國的最東方。堅持以路為綱,帶動城市擴張,是佳木斯近幾年矢志不渝堅持的方向。按照沿江發展、兩岸繁榮的原則,通過規劃路網拉開城市骨架,使原來不足40平方公里的市區一下擴展到192平方公里的建城區,形成東起建國鄉、西延敖其鎮、南拓四豐山、北展蓮江口,由城市外環路合圍的“大佳木斯”框架,沿江自東向西發展成高新區、商業金融區、行政文化區、生態旅遊區的多中心“串珠式”帶狀城市結構。

氣候特徵

佳木斯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3℃。冬長夏短,無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日照時數2525小時,有效積溫2590℃。冬長夏短,無霜期130天左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地形地貌

黑龍江轄地級市“佳木斯”概況

佳木斯一角

佳木斯位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的地帶。西部為小興安的青山南部為張廣才嶺,南部和東南部為那丹哈達嶺和完達山。完達山以北是三江沖積平原,張廣才嶺的東北部有倭肯河山間河谷平原。全市地貌自西南向東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的過渡形式。地勢總的趨勢是西南高、東北低。

侵蝕剝蝕低山,面積14,629平方公里,佔佳木斯市總面積的21.7%。包括小興安嶺、完達山、那丹哈達嶺、張廣才嶺四條山脈在本市境內的部分。主要分佈在樺南、湯原等縣。這一帶是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形成的褶皺山,屬於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山脈大部分為東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為500—800米,屬於低山類型。(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極少)。除局部地段有陡峻的山峰和“V”型峽谷外,一般山勢起伏和緩,坡度10—15度。山間溝谷發育多為寬闊的U型谷。地表多為殘積物,由亞粘土、亞砂土組成,往往含有岩石碎屑,以下為基岩風化殼。母質大部分為海西期、燕山期的花崗岩,部分為元古代的變質岩。

侵蝕剝蝕丘陵,面積為9,78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4.5%。在小興安嶺東坡和完達山周圍,隨著山勢逐漸降低,地貌由低山過渡到丘陵。本市丘陵分佈在樺南、富錦等縣;多分佈在平原的邊緣,並與低山相間。海拔高度為200—450米,坡度平緩,坡面較長,丘頂渾園,部分呈壟崗狀,丘陵間谷寬而淺。地表多為殘積物。土層較薄,上為亞粘土、亞沙土,下部為風化碎屑。丘陵母質多為古老的花崗岩,谷地多為沉積岩。丘陵下部坡面和谷地多數已開耕種。

洪積、侵蝕剝蝕臺地,總面積為6,38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9.5%。

沖積平原,面積36,480平方公里,佔佳木斯市面積的54.2%。主要有三江沖積低平原、倭肯河山間谷平原以及完達山山前地帶的洪積沖積平原。該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中的新坳陷。晚侏羅紀至白堊紀,山地逐漸上升;平原地區發生凹陷,第四紀更新世以來,繼續處於大面積沉降運動中;只有局部地區發生崗狀隆起,迫使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多次改道,遺留下許多古河道、河曲帶。構成平原區的地貌類型主要是高、低河漫灘,一、二級階地。地表大部分為第四紀全統亞粘土覆蓋。該區總體上地形平坦,地勢較低。海拔高度40—80米,撫遠三角洲地勢最低只有34米。平原中有少數孤山、殘丘。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坡降為1/5000—1/10000。由於地勢低平,河流下切能力弱。流經本區的河流除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外,其他河流河床比降小,許多河流具有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平原內河曲發育,牛軛湖、舊河道、沙洲較多,沼澤廣佈。本區由於地勢平坦,土質較好,種植業發展較快,大部分已墾為農田,是省內主要的種植業基地之一。

平原中有11,295平方公里的低窪地,佔平原面積的31%,主要分佈在同江、撫遠等市。

佳木斯資源富集、土地廣袤,是世界上大塊黑土平原之一,包含世界上三大黑土溼地2145萬畝。佳木斯區域內江河縱橫,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境內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充足的水資源為發展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佳木斯還是中國風能資源的富集區,風力發電潛力大。佳木斯市礦產儲備以黃金、煤炭、石油、天然氣、飾面石材、礦泉水為主。已發現礦產資源43種。佳木斯具備油氣生成的地質條件,現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近百億立方米,全市黃金已累計探明儲量38745.4公斤(金屬量)。

水資源

佳木斯市正常年份降水量為500多毫米,地表水較為豐富,年降水量保證率80%。可產水量:北部沿江平原區為1.08億立方米;南部低山丘陵區為2.7億立方米,總計為3.78億立方米。松花江和9條支叉河流,保證率為年80%經流量可達678.16億立方米,其中松花江經流量為677.16億立方米。地表經流水的補給來源有雨水補給,可補給地表水的75~80%,是主要補給來源;融雪水可補給15~20%;地下水補給約佔5~8%。

植物資源

佳木斯市境內郊區野生植物漫山遍野,種類繁多。除林木外,主要種類可分4類。藥材類有車前子、五味子、伏苓、玉竹、柴胡、桔梗、穿龍骨、洋金花、蒲公英、馬齒莧、人參等。這些植物多生長在南部低山區,數量較多。觀賞類有映山紅、芍藥、紅花、黃花、馬蓮花、紫羅蘭、百合花、野玫瑰、金針花、石竹子。其中以映山紅、紅花、黃花數量為最多,分佈於南部低山區的緩坡上。草類有樟茅(洋草)、大葉章、小葉章、水稗草、蘭花菜、蓼吊子、柳蒿、五花草、三稜草、大馬蓮、菱角、金盞草等。菌類:蘑菇、猴頭、馬糞包、木耳等。

動物資源

佳木斯市境內獸類中,南部山區偶而可見狼和貉子。馬鞍山、煙筒山等處尚有狍子和鹿出沒。兔子和黃鼬在山區和平原均可見到。禽類:有野鴨、野雞、鵪鶉、烏鴉、喜鵲、山雀、啄木鳥、豆紋鳥、雲雀、麻雀、鷹鴿、蒼鷹等。候鳥有燕、大雁、布穀鳥、藍靛鳥、三道眉鳥、灰喜鵲、鷺鷀、鶴、魚鷹、沙鷗等。珍稀鳥類有:人參鳥(又名棒槌鳥)、百靈鳥等,數量極少。昆蟲類:有蜜蜂、馬蜂、蜻蜒、蝴蝶、螟蛾、金龜子、蚯蚓、椿象、瓢蟲、螞蟻、蟋蟀、螳螂、螢、蜘蛛、蚱蜢、蠶、螻蛄、蟑螂、蠅、蚊、虻等。兩棲類有青蛙、蟾蜍、蜥蜴、鱉、蛇、水獺等。

礦產資源

佳木斯市區境內已經查明的礦產主要有石英石、蛇紋石、沸石、玄武岩和陶土等。石英石產於大來鎮大來村南山,共有4個礦體,蘊藏量為18~23萬立方米。礦石總重量約為47.7萬噸。礦體出露地表,適合開採。蛇紋石見於大來鎮沿江一帶的石砬中。沸石在佳南平吊村和四豐山一帶均有發現。玄武岩見於四豐山境內和西格木鄉草帽頂子山一帶。陶土產於西格木鄉草帽頂子山,分佈在直徑300米,比高50米範圍以內,屬於中生上白雲系酸性火山岩石礦。硬質陶土產於西格木鄉華拉溝對山,分佈在山的直徑為300米,比高50米處,蘊藏量約320萬噸。

截至2017年8月,佳木斯市有A級景區14家,其中:4A級4家,3A級4家,2A級6家。4A級景區分別是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富錦國家溼地公園、郊區敖其灣赫哲族旅遊區、同江三江口旅遊區。

湯原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

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黑龍江省湯原縣境內,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7175公頃,地帶性植被以針葉、針闊混交林為主,屬典型長白山—小興安嶺植物區系。森林覆蓋率為94.8%,現有植物2200餘種,野生動物540種。森林公園一環兩翼八大景區沿園內旅遊公路環行分佈。西翼主要是鷹山和亮子河漂流、溼地景觀。東翼主要是森林景觀。八大景區有宗教文化區、松林休閒區、生態休閒區、動物保育區、紅色旅遊區、樺林觀光區、山地運動區、中心接待區。

樺南孟家崗森林公園

孟家崗森林公園始建於1956年,位於孟家崗鎮,距縣城北30千米,屬完達山西麓餘脈。景區總面積25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0萬畝,包括人工林15萬畝,天然林5萬畝。樹木種類以落葉松、紅松、紅皮雲杉、樟子松為主。總蓄積量14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1.7%。風景區接待設施主要有林場場部、招待所、俱樂部、展覽室等。主要景點有萬頃林海、劉英俊林、苗圃、防火瞭望塔、林間小路小溪、涼亭、魚池等。

樺南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

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樺南城東62千米處,屬完達山脈那丹哈達嶺西北走向支嶺,處於樺南縣、集賢縣和雙鴨山市交界處,景區內山嶺多顯西北、東南方向分佈,山勢陡峭,峰巖重疊,景區內平均海拔420米,最高峰七星峰海拔852.7米,為三江平原第一高峰。植被類型以楊、樺、柞、椴、曲柳等為主的喬混交林,林下草本植物種類繁多,是野生動物棲息的最佳環境。七星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000公頃,其中位於樺南林業局經營區內的面積為13990公頃,佔總面積42.4%,七星峰景區坐落在自然保護區之中。保護區內共有鳥類157種,獸類4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東北虎、豹、猞猁等。 [18]

同江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

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同江市區東北45千米,街津口赫哲族鄉境內。街津山屬完達山餘脈低山區,有著良好的植被覆蓋。輪廓線條優美,有江水相伴,遠望秀麗多姿。黑龍江水年年月月衝涮沿岸的岩石,形成眾多景觀資源,形成的懸崖峭壁水深流急,形成的淺灘魚蝦遊嬉。森林公園範圍內主要有黑龍江、蓮花河、得日乞河、頭道河、二道河等,素有“三水繞街津”的美稱。黑龍江是我國與俄羅斯的界江,沿街津山北側流經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25千米,水深平均4—8米,最深處達17米,平均流速0.85米/秒,水清無汙染,魚類資源豐富。

[19]

同江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同江市東北部,屬內陸溼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是黑龍江省乃至我國為數不多的原始風貌保持良好的臨江國界型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密佈、島嶼眾多,有八岔島、八岔二道江島、八岔三道江島、男女島,青鰉魚通島、紅燈島、雪那洪島等大小50餘個島嶼;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野生脊椎動物331種,野生植物593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