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不知道為什麼,巴黎聖母院著火的事件讓國人如此激動,當然這個激動分兩種:

  1. 表示沉重,深感心痛的
  2. 幸災樂禍,唯恐燒不乾淨的

沉重的人一言一字裡充滿了遺憾,有的人是曾經去過,在那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隨著聖母院的灰飛煙滅,彷彿曾經的回憶也消失不見,即使再次修復好,也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還有的人懂得歷史文明的存之不易,和研究價值,為如此瑰寶級別的建築和藏品感到深深的惋惜進而心痛。

言論自由的今天,面對如此心中一顫的國際事件,每個人都有抒發情感的自由,於是第一類人紛紛在自己的公眾賬號上留言表達心情,說這是世界文明,

而第二類人,他們的出現挺有趣,有相當一部分是衝著第一類人來的,本來巴黎聖母院著火看看就完了,可是當看到有人為此嘆息,還表示心痛,甚至要捐款的時候,他們的情緒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

憑什麼呢?

圓明園的時候也沒見誰捐款,還是他們主動燒的呢!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懷著這種最直接最本土的情感,有的人直接就和第一類人開懟了,懟出的高度一點也不像沒文化的,根本不像某些人眼裡認為的:他們是不曾受過教育的!於是讓巴黎聖母院著火事件馬上轉變成了派別之爭。

於是覺得道德教養文明都集於一身的鄙視第二類人為盲目愛國,說他們野蠻,沒素質。

事實上引用胡錫進胡老師的一段話,我感覺說的特別好,特別公正:

中國的確有過屈辱的歷史,圓明園被燒那塊傷疤有時還會在歷史的深處隱痛,它被後來的一個半世紀逐漸消化,但另一方面,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還都沒有徹底走出那段歷史投向今天政治及文化心理上的影子。十幾億中國人的大社會,有一些人看著巴黎聖母院的大火,腦子裡浮現了不愉快的往事,它是中國大社會各種聯想到的畫面之一,它被穿插進來,這就是真實的全景畫。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對啊這就是民生的真實情感,不論你學問高低,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快意恩仇的表達自己情緒都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理性未必是每個都能做到的。我們接納你們為巴黎聖母院心痛,也正視他們放不下圓明園被燒那段歷史的沉痛悲憤。

只是彼此都不要“罵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嘆息人家家裡著火未必就不愛國,他們直言“燒的好”也是愛國情懷的一種抽刀見血式表達。

至於方式我不覺得你引經據典,苦口婆心的撒播國際情懷很好,也不覺得他痛恨那段歷史,尖酸刻薄的笑看巴黎聖母院事件是不好,甚至談不上好與不好,都是正常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比如:你家孩子被同學欺負了,你以理服人是一種方式,他據理力爭也是一種方式,都是護犢!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接著看胡老師的言論:

中華民族總的來說在道義上相當乾淨,我們沒有過野蠻的對外殖民歷史,又是大民族,一段時間裡被欺負成那樣,消化那段悲情的確需要時間。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力量現在拒絕接受中國崛起,一定程度上起了捅那塊舊傷疤的作用。 中國主流媒體和有影響的發言者都不會為巴黎聖母院大火叫好,中國的主流價值和情感決定了我們同情、惋惜巴黎聖母院大火的集體反應。對互聯網上同時出現的圓明園聯想,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認為無需去懟它,指責它,它是需要我們社會繼續消化的感受。就像在生活中,對於一件過去的傷心事,很多人走出了它,更積極豁達地生活,也能夠理性地談論它。但有的人一說到它還會流淚,傷感,我們無需指責他們,而是應該安慰他們,拉著他們一起往前走。

以上一段話簡直就是高情商典範,而文字內容確實很有說服力,有的人走不出那段慘痛的歷史,有的人則很快調整了心態,積極接納理性對待國際問題。都很正常。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那麼就這件事來講,我們究竟該對哪些問題持高度關注呢?而不僅僅是巴黎聖母院後續的一系列,也不是一直盯著某某捐沒捐款,然後出來罵。

  • 反觀我們中國,有哪些古建築應該藉此吸取教訓,趕緊防微杜漸,切勿重蹈覆轍。
  • 看看法國的民眾對此事件有哪些積極響應,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國人學習的。
  • 在此類事件中,看到我們中的反面評論法國人作何剛想,我們又該持什麼態度回應。

多餘的不再說了,只是希望我們不再內訌,不要讓鄰居看我們互掐,高興的搬張桌子喝茶嗑瓜子看熱鬧。

我們究竟該對什麼樣的事件表示出極高的關注度,巴黎聖母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