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學作品總愛描寫變態和瘋子?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瘋子或變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受人待見、為人所不齒的,但在一些文藝作品中卻能因其獨特的形象而令人震撼、發人深省甚至惹人憐愛。現在,文學作品中對於變態心理的描寫和影視劇中對於變態人物的塑造越來越多,並且這些變態形象也贏得了不少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為什麼變態和瘋子這類非正常形象卻能如此吸引人呢?他們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和魔力?變態形象的存在有什麼意義?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變態。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變態”何來?

“變態”是相對於“常態”來說的變態心理的範圍很廣,包括感知障礙(包括錯覺和幻覺),情感障礙(包括情緒高漲、低落、淡漠、焦慮),思維障礙(如妄想狂、關係妄想、嫉妒妄想、誇大妄想、罪惡妄想等),記憶障礙意識障礙(包括嗜睡狀態、意識模糊、昏迷狀態),行為和運動障礙內省力障礙等。

變態心理發展到較為嚴重時,就會成為精神病。據心理學家估計,人口中每十人中至少有一人或多或少有點心理變態。此外,百分之五十的生理疾病夾雜著精神和情緒因素。

導致變態心理的原因是什麼?朱光潛認為器官病和機能病都會導致變態心理。美國學者卡特·哈斯認為,器官病變雖然會導致變態心理,但其根本原因卻在於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壓抑。他主張從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去研究變態心理。弗洛姆說:“神經病就是逃避自由”。總之,變態心理的表現形式千奇百怪,原因也紛繁複雜。

但大部分時候,變態心理的形成都受到了社會的影響。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環境造成人的心理變態,人的變態心理又反過來限定了社會的性質。實際上社會的性質與人的心理變態時互為因果的。

因此,如果我們對變態心理進行深刻的剖析,也就能把握社會的本質。變態心理描寫對社會本質的揭示往往比一般的描寫更直接、更鮮明、更深刻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文藝作品中的變態心理,一般均因社會關係壓抑所致,不涉及自然環境和遺傳病變。作者描寫變態心理,就是要否定不合理的社會關係,使人的本質得以復歸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通過主人公弒父娶母的情節,表現了主人公對亂倫的畏懼這種畏懼就是性本能與社會結構尖銳衝突而失去平衡後的變態心理。正是這種變態心理反映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巨大變革,父系政權的確立,國家、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等一系列社會根本問題。

堂吉訶德和哈姆萊特的瘋狂深刻揭示了人文主義者的悲劇本質,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悲劇。他們心懷壯志,卻找不到實現理想的政治途徑他們同情人民,感受到他們強大的力量,卻又不大相信群眾。他們揭露封建勢力的邪惡,卻又不願根除這種邪惡。

封建勢力的強大淫威和人文主義者自身的弱點扭曲了人文主義思想,於是便外化成了堂吉訶德的瘋癲和哈姆萊特的瘋狂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善於描寫變態心理,正是通過對變態心理的描寫,陀氏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大動盪、大變革。陀氏認為,“我們這個社會骨子裡就有毛病,存在著病態”。所以,他選擇變態心理來探索社會骨子裡的秘密。

魯迅筆下的瘋子祥林嫂、痴呆的閏土、性變態者阿Q都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魯迅正是通過對他們變態心理的描繪,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本質。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變態”之美

在美學上,變態心理作為審美對象也有其特殊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變態心理既是醜的內容,又有悲劇的意蘊

變態心理較之健康常態,無論是器官病變還是機能病變都屬於醜的內容。正如羅丹所說:“在實際事物的規律中,所謂‘醜’,是毀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疾病的,衰弱和痛苦的,是與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徵與條件相反的。”

堂吉訶德是妄想狂,哈姆萊特患了憂鬱症;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畫了眾多的“二重人格”形象,還有白痴梅思金癲癇病患者斯麥爾佳科夫;狄更斯《雙城記》的老醫生梅瑞特曾一度發瘋,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中的

希斯克裡夫成為復仇狂,巴爾扎克筆下的夏培上校最終成了瘋子,范進中舉而發狂,賈寶玉一聽說林妹妹要回江南便精神失常,祥林嫂在絕望中如痴如呆……

作家們嘔心瀝血描繪屬於醜的變態心理,其用心何在呢?作家描繪變態心理是通過對變態的人的否定,證明人的本質的存在。只有認識了變態,才能更好地認識常態。在變態心理的假象下隱匿著人的本質。作家對變態心理的否定,實際上是對人的本質的肯定。人類只有否定了釀成變態心理的環境,才能充分顯現出人的本質

對變態心理的描寫總少不了要表現殘酷與痛苦,肉體上與精神上的變形總是和醜聯繫在一起的。人類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尚不堪忍受痛苦,而釀成精神變態,可見苦之深、痛之切。

正是這種痛苦和殘酷構成了悲劇的崇高

作家表現殘酷和痛苦,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直接描寫變態心理所忍受的殘酷與痛苦;二是通過變態心理察看社會的殘酷與痛苦。堂吉訶德癲狂的騎士行為給他帶來的肉體精神上的直接痛苦,遠不及他壯志未酬、理想破滅的痛苦。哈姆萊特的憂鬱吞噬著他那顆敏感的心,但眼睜睜地看著在“丹麥這座地獄”裡,千百萬人在痛苦掙扎,更加不堪忍受。

但作家在表現殘酷與痛苦時,並不只是表現單個人的殘酷與痛苦,而是把全人類的痛苦都構築在某一個人身上。從這裡就顯示出了人類偉大的忍受力和不可估量的張力,這就是崇高。這是在“醜”的陰影籠罩下更加顯示其威嚴和力度的一種驚心動魄的“美”。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自我意識

變態心理人物具有一般常態人物所沒有的獨特的性格美。這種性格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勇敢、堅強、善良等,而是指性格所體現的主體性

變態心理突出的是自我意識,正是自我意識與社會意識的尖銳衝突無法平衡,才造成人格分裂。所以,變態心理的主人公往往在揭示自身內在矛盾的過程中確定自我,它表現為一種雙重思維,一種自我矛盾的意識主體。

雙重人格就是一大例證。在突出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識後,主人公就不再是單純的客體,而成為另一個主體。這樣,讀者就會產生一種錯覺,似乎作者把主人公擺在與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使自己僅僅作為對話的一方存在,並不使自己的聲音和意識成為最後的結論。主人公的思想意識就獲得了獨立於作者主觀意識之外的完整價值

其實,作者離開他的筆下的人物只是一種假象,這假象的妙處就在於它借對變態心理的描繪使主人公的主體性得到了證實。

變態心理是靈魂殘酷搏鬥後的結果。描寫變態心理的作家最善於描寫這一靈魂搏鬥的過程,他們將外部行為,外部活動,看成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們描寫外部事件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有時為了突出內心世界,作者不惜將外部世界淡化,甚至乾脆略而不寫,以體現人的主體性。

變態心理不像是常態心理具有過多的法律、道德、倫理的束縛,它更傾向於非理性心理。變態心理撤走了層層心理防衛,率直地表現自己的思想,並樂意付諸行動,真正體現了個性的主體性

譬如,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在神志清醒時,完全處於一種自欺與虛榮中,只有當他的精神由幻滅走向崩潰和瘋狂時,才頓悟出金錢與權力的淫威對人性的扭曲與扼殺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結 語

黑格爾《美學》一書中曾說:“為了要造成衝突或引起興趣,而用精神病來代替健全的性格,這辦法總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所以在藝術裡寫精神病必須極端謹慎。”

但事實上,回溯以往的文藝作品,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精神病和“變態”形象都是很成功的。作家描寫變態心理或精神病人,並非只是為了造成衝突或引起興趣,更多的是希望

通過變態心理來揭示真實的社會和人性

在作家的筆下,瘋子也有可愛之處,變態也有崇高之美。他們可能並沒有做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但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因為他們不僅僅是變態或瘋子,還是被作者賦予思想和靈魂的人

为什么文学作品总爱描写变态和疯子?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走向比較詩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