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撰文丨墨黑纸白

奔驰维权事件似乎已经进入完结阶段,最后的结果究竟是否能令人满意的?相信随着其背后各方利益的博弈后,也不会划下太惊人的句号。

宝马价值200万美元油漆工程是谣言?

奔驰事件背后利益怎么博弈的,不是纸白君所关注的重点,纸白君只关注明显的欺诈行为,应该得到怎样惩罚?而消费者又应该得到怎样的赔偿?

网上传出此次奔驰事件给出和解协议是这样的,1、更换同款奔驰新车,依旧以贷款的方式购买。2、对该车主支付的1万多金融手续费全额退还。

3、奔驰方面邀请该车主参观奔驰位于德国的工厂和流水线。4、赠送该车主十年“一对一”的vip服务。5、为车主补办生日(农历),费用由对方全额支付。

似乎当时女车主已经接受了上述和解条款,只是其中没有相关方的公开道歉,也没有高额赔偿,也没有各方面涉事机构的反思和道歉。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有的只是据理力争变成泼妇一词,并鸡汤化要人们学习泼妇。有的只是围观的人们最终只能看到换车的高举轻放式结尾,有的只是所有各方就此不了了之。

在这件事以被全网关注的方式开头,再以并不算成功的维权结果结束时,有网友拿出了90年代美国宝马补漆案被判赔偿200万的案例表达不满。

网上流传的版本是,该事件因为宝马没有告知车主,被美国初级法院判高达400万惩罚性赔偿。

宝马不服上诉至高等法院,认为:“只因一块看不到的油漆瑕疵就被判令赔偿数百万美元,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违宪的。”

其高等法院援引正当程序条款指出:“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应以足以制止被告今后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最终宝马为一块小油气付出了200万美元的代价,当时宝马车的车价不过2万美元,据称此案后,美国没有一家汽车销售敢对消费者隐瞒新车、二手车瑕疵。

对于这个案例不只是一些网友对奔驰事件处理结果为表达不满而旧事重提,很多法律上的论文也都经常提到此案,探讨消费者与提供消费方的利益平衡。

而根据网上的图片信息,《纽约时报》曾经也以“宝马公司的价值200万美元的油漆工程”进行了报道。

在网友旨在以这个案例中一块补漆就能被判罚200万美元来表达此次奔驰事件处理结果的不满时,有一些人提出,这个案件最终的走向并非如此。

并认为网络上流传的版本是谣言。那么真的是谣言吗?因为纸白君并没有查阅到《纽约时报》当初的具体报道,网上流传的该报截图中信息并不齐全。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但有一点可以网上流传这个过程是真实的,也就是从其州初级法院到州高级法院,无一不都是无条件捍卫其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免于欺诈的权益。

所以即便最终的走向并非是真的赔偿了二百万美元,也不能定义为是谣言吧?而这样的对消费者权益维护过程,是足以让那些大店哆嗦到不敢欺诈的吧?

维权难,难在维权成本远远低于赔偿金额

就上述案例,提出是谣言的人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最终结局,称:“之前说的都对,但后来宝马再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裁决是赔偿过高!”

其又说:“结局是州法院给Gore先生两个选择:拿5万美元或者案件重审。原告只拿到五万美金。根本不存在因一块补漆而获得400万美元赔偿的事实!”

我们假设这是该事件的最终结果,首先前两法院对消费者绝对维护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就2万美金车价而言,得到五万美金的赔偿属近一赔三吧?

也就是说一块小小的油漆,不仅让宝马在美国名誉受到巨大损失,还差点背负上了数百万的赔偿款,最终依以近一赔三的方式收尾并收获欺诈的恶名。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更何况我们并看不到相关的信息,这个案例最终到底是如何的走向?但即便是以最差的五万美元赔偿结果来看,也比我们这里的相关案例好上了很多。

譬如2015年的新闻,我们这里一位车主消费近百万人民币买来的宝马发现曾补漆,维权后最终获得三万人民币赔偿……

当时的判词是宝马方隐瞒车辆补漆事实,存在销售欺诈行为,由于补漆不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能及使用。

以补漆的17645元费用为基数,判处鄂宝公司双倍赔偿35290元,判双倍赔偿。这是我们应该对双培赔偿应该有的理解吗?此处应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再回到此次奔驰事件中,没有退款,虽然换了车,但此次影响如此巨大的社会事件,却连应足以让店大不敢欺客的金额赔偿都没有。

下次再次遇到此类问题的人们,维权能搞得社会影响如此巨大吗?而这样的类似的销售欺诈行为又怎么会对此事件引以为戒?

奔驰事件落幕,宝马补漆案判赔200万美元是谣言?

请输入图片描述

当然还是那句话,背后的利益博弈各方,最终还是会形成他们之间的利益妥协。毕竟我们根本看不到类似有些社会那样各机构从实质上对消费者的全力维护。

《南方周末》就此事的一篇评说的很好:“如果赔偿金额大大高于维权成本,消费者维权可能没这么难。”这才应该是此事件唯一好的走向和意义。

结语

换个思维理解,假如宝马在美国那起补漆案最终并没有被判百万罚金,而只是五万接近三倍赔偿的罚金。

是不是也是它在我们这里依然敢存在补漆式欺诈销售汽车的原因之一呢?而我们这里对消费者的维护也不如他们那里对其消费者的维护。

2019—4—17落笔于墨辩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