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華為、小米和聯想都是活躍在手機和IT市場的知名企業,讓我們看看華為、小米和聯想都有什麼特點,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什麼。

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提起小米,人們馬上會聯想到兩個標籤一個口號和一個現象,這兩個標籤就是高“配低價”、“搶購”,一個口號是在小米創業之初喊出的“為發燒而生”,只是最近幾年逐步淡化了這個口號,一個現象就是“鯰魚效應”,小米攪動了當時的手機界,直接拉低了當時高高在上的手機價格,這一點小米功不可沒。

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華為作為一家通訊設備製造商,在行業內開始研製手機的時間並不早,而從小白到專家的速度卻令人驚訝,這源自於華為在通訊領域的積累,畢竟從通訊基礎設備衍生到通訊終端相對簡單和順手得多。另外華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每年投入的驚人的研發經費,2018年,華為投入研發經費近1000億,排名世界第五位。很明顯,華為是一家極為注重研發投入的技術主導型公司,這就是華為快速達到設定目標的關鍵。

聯想是老牌的IT公司,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買買買,買了IBM的PC業務,買IBM服務器業務,買了摩托羅拉,買存儲。買來的業務PC、服務器接手後經營得還可以,而可惜的是摩托羅拉算是做廢了。可以說,貿工技在聯想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聯想也是如此分配精力的。聯想曾經為中國的IT產業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以玩技術為主的今天,特別是在IT領域,開始顯得不合時宜,畢竟流通營銷環節不直接產生增值,市場需求已經由營銷轉向技術創新。

實際上,國內的很多行業,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走過的路也極為相似,從開始的貿工技走到現在的技工貿,開始的貿工技是為了解決有無問題,而現在的技工貿解決的是好壞問題。在消費升級需求的今天,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那些以科技創新為企業競爭力的公司自然超越了那些靠經營模式創新的公司。汽車行業也是這樣。

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比亞迪近年來風生水起,電動車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已經得到公認。這不,最近又請了國際一流團隊,確定了龍設計元素,配合王朝系列命名規則,無論在外型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整體提升。可以說,比亞迪的買是真正的買技術、買管理,這和華為非常接近。

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提起吉利,讓我們不由得聯想起聯想的買買買,吉利買了沃爾沃,買smart,而吉利買來以後做得卻比聯想好得多,畢竟車廠還是以生產製造為主,不像聯想從代理起家,營銷是聯想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亞迪、吉利和奇瑞,誰能笑到最後

奇瑞最初的作用和小米類似,在創業之初,用高性價比的汽車,對當時的汽車市場起到了鯰魚效應,在市場解決有無問題的階段,殺出了一條血路,有效地拉低了汽車整體價格。

那些沒有太多市場動作的車企,卻在悶聲發大財,比如長城就是可以媲美手機市場中藍綠廠的車企,近年來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現在看來,無論哪個行業,都存在著以營銷模式見長的公司,也存在以技術能力見長的公司,分別在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佔據領先位置,獲取相應的收益。國產家電是第一梯隊,走完了從代理、代工到自主品牌的過程,目前手機正在走這條路的後半段,汽車行業更是落後一步,還走在通向自主品牌的前半段路上。這條路的前半段可能受益更多的是經營模式先進的公司,而走到後半段,一定是那些技術創新型公司。

總體來看,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特別是在製造業領域,那些成熟的公司,最終必然以技術主導,核心競爭力一定是技術,而不是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