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鍊文字:《習說文的九個理由》(1)

媒體人每天都要同文字打交道,錘鍊文字功夫勢在必行。只有把中國文字搞懂弄通,才能寫精彩、動人的好文章。

錘鍊文字:《習說文的九個理由》(1)

《習說文的九個理由》概述

從《說文》習文字,歷代宿學通儒多有闡述,已為通識。但既為通識,何故屢屢中斷?是的,中國文化、學術、技術的很多成果,往往幾百年一斷,一斷幾百年。其中有些是幾絕又繼,傳承下來了;有些則斷而難繼,終歸消亡,以待後人重新發明。所以中國曆來的讀書人,常常把“為往聖繼絕學”視為己任。正是因為從孔子以來的代代學人,都在不同領域繼斷續絕,華夏文明才成為人類獨有的持續文明。漢字,也是經代代學人賡續之努力,才成為人類唯一持續使用的文字。不提代代,只說近代,如聞一多、陳夢家等,在美雨歐風鼓舞下,年輕時曾與徐志摩一起迷戀新詩,崇尚浪漫、新潮、現代。可一旦智慧隨生命成熟,都潛心於《說文》學、甲骨文的研究。胡適又何嘗不是如此?他早年倡導西學,攘臂廢文言、興白話,而壯年就轉向點校古籍。陳獨秀作北大敎授時和胡適一起倡導白話文,中年建黨革命,晚年卻回到《說文》,依《說文》為幼童編寫《小學識字敎本》,欲“使受學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此不獨使學者感興趣、助記憶,且於科學思想之訓練,植其始基焉”1。臨至去世,筆輟一字,殊可嘆也。

跨越數百年之斷層,重續《說文》習字之事,雖有先賢著述為憑據,但時遷境異,似頗需繁言;故以《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再加申說。

《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分為九篇文章,敬請關注。

1.《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一

漢字是掌握思維的工具—多維度內存(多維體)

2.《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二

掌握高效率的習字法:漢字簡明的組織系統(二維體)

3.《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三

漢字有清晰的演變源流(一維體)

4.《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四

養成開放的探究態度

5.《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五

培養辨真偽的考據功夫

6.《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六

《說文》是闡釋學的好敎材

7.《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七

《說文》是博物學的好敎材:培養通識

8.《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八

從《說文》認識世界:主客觀世界的統一

9.《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九

文明的延續與創新:漢字立國


《習說文的九個理由》專題之一

漢字是掌握思維的工具—多維度內存(多維體)

中國近代以來受西方語言學的影響,重語言、用語符、輕視文字,以為文字只是交流之工具,不知文字首先是思維的工具,文明的載體。

每個漢字都有形、音、義。漢字的字形是積劃而成,形態豐富奇異,數量多以千計。字形不僅是結構、形狀,它們還表音,有聲有韻。其中形聲字有專門表音的聲旁,也有兼表義的聲旁;會意字也有義符同時兼表音的情況。字形不僅有形、音,同時還表義。字形所含的字義,有其造字之初的本義,有使用中發生的引申義、假借義等。所以每個漢字,都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是多維度的疊加。

以上這些維度,還僅僅是我們可以感知的形而下部分。另外還有深入研究才可瞭解的形而上部分,即隱含在複雜形音義之中的字理部分:形有結構之理,音有得聲之理,義有發生之理。此外,造字有構造之理,用字有使用之理,行世有流變之理。

世界的每個事物,都是一個多維度的存在,而對應它的漢字,就是一個多維度的符號體;整個世界是一個多維度的存在系統,對應它的漢字,就是一個多維度的符號體系。同時每個漢字又各自有其形成演變的源流,承載著歷代先賢的智慧,是一個個跨時空的內存;不像世界其它語符,只是記錄口語的簡單記音符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每一個漢字都象一枚集成電路芯片(ICchip),表面極其簡單,而內部極其複雜,具有很高的存儲、運算、思考、闡釋的能力,並裝載集成了豐富的歷史、技術、文化內容。

錘鍊文字:《習說文的九個理由》(1)

舉例說機(機)字:機的本字是幾,出土戰國簡文尚用本字,秦漢始累增木成機字,專表幾的某些義項。但機的核心意象還自幾字來。

錘鍊文字:《習說文的九個理由》(1)

如上圖所示,幾由么么、戍會意,么么又由二么會意,戍又從戈、人會意。戈是兵器,人是軍士,二者會意戰守,戰守乃生死存亡之事。么本義是蠶絲之細小者,二么會意紡絲之細小者,無論紡與未紡之絲,皆幽隱難見。存亡事體大,其因系微小,構成了幾字“危微”的基本意象。故《爾雅》、《說文》釋幾:危也、殆也、兇也。《周易-繫辭》:“幾者動之微”也。“動之微”是指事物發動的關鍵,如鎖的開闔、門的開闔,其關鍵曰機或樞機。此義項秦漢累增木字成機字,故《說文》:“主發謂之機。”許氏說解出於弩機之用:弩發矢有千鈞之力,但弓弦勒於鉤牙,千鈞危怒,鉤牙細小,還是蘊含危微之義,是殺器發動之關鍵。

錘鍊文字:《習說文的九個理由》(1)

機字後引申凡主發動者皆曰機,如兵機、軍機、樞機、病機、生機、玄機、心機、契機、時機、危機、機關、機理、機遇、機要、機會等。這其中危而微的精義,就蘊含在字的構形中,荀子曰“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2。舉例以漢朝故事:劉交,高祖劉邦之幼弟,少與穆生、白生、申公俱學於荀子門人浮丘伯,曾同助高祖之帝業。劉交封楚王后禮敬諸友,穆生雖不飲酒,但劉交每宴必為其設酒。及其孫劉戊繼位楚王,亦為之設酒。一日未設,穆生便決意辭去,申公、白生勸曰:王失小禮,何足至此!但穆生引《易》“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句,謂從杯酒之忽,見道已不存。遂當機立斷,堅辭而去。不久劉戊反,申公、白生與戊俱死。3由此可知機之一字,牽涉農桑、紡織、兵器、工學、醫學、軍事、經濟、政治等學科,集成了深邃而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今簡化字改寫為機字,已盡失其形義。

以《說文》集中習字,學一字長一字的學問,一字帶動一批字,都是基於理解,而不僅僅是靠機械記憶。因此這樣敎學,興趣高,學問高,效率高。漢字形態、音聲、意義的複雜多樣,使人常感困難。其實正是漢字豐富的多樣性,對應著世界的多樣性;而漢字的字理則呈現簡明的規律性,對應著世界的統一性。世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和諧地存在於漢字系統中。如從漢字內在的統一性、規律性來看,漢字是最簡明易學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