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来的桥

印度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公认的“雨极”,每年有8个月都是雨季,1961年,当地一年内的降雨量为26461.2毫米,比北京42年的总降水量还多。

降水过多使当地植被茂盛,但是也给在当地生活的卡西族人出行带来了不便。因为当地森林茂密,地形复杂,河流众多,人们费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木桥很容易就被上涨的河水冲垮。即使木桥不被河水冲垮,当地湿润潮湿的空气也会很快让木桥腐朽损坏而不能使用。这也让卡西族人伤透了脑筋。

那一年,卡西族人的首领夏尔马带领族人在村落出口的一条河流上修建木桥,恰好一个在外地游历回来的年轻人经过,年轻人便建议夏尔马学习大城市里的方法,修建一座石桥,一劳永逸。

夏尔马接受了年轻人的建议,花重金从外面请来了桥梁专家,最终终于在村口修建了一座石桥。然而雨林河流众多,需要的桥梁也不是一座两座就能解决的,而石桥花费巨大,卡西族人还是面临着不断修不断坏的问题。

有一天,夏尔马坐在一座刚修建了几个月但已经严重腐朽的木桥旁发呆,突然一只猴子抓住一条从树上垂下来的根须从河对面一晃晃到了夏尔马的面前,哧溜爬上了树不见了踪影。此情此景让夏尔马脑洞大开:猴子可以借助树根过河,人为什么不可以用树根建一座可以生长的桥梁?

夏尔马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当地所有的树种中印度榕的树根生长最快,也最结实。在雨量充沛的雨林,印度榕的次生根常常从树身上垂直而下,再扎根到泥土里,而粗大的根即使是数个成年人联合起来也不能把它怎么样。鉴于此,夏尔马发动族人,开始了一场“种桥”运动。

夏尔马先是安排族人对需要建桥的地方进行考察,然后合理规划桥梁密度。在人们需要建桥的河岸边,夏尔马和族人种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印度榕,然后将挖成中空的槟榔树的树干横跨在河上方。虽然植物的根一般是往下长,但是卡西族人把印度榕的次生根引导到中空的橡皮树里,根系在管子似的橡皮树约束下只好横着往河对岸长。印度榕的次生根生长迅速,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次生根数年之内便可以长到10米左右,所以没几年根系便顺着管子长到了河对岸,遇到河对岸的土壤,次生根就扎根了。由于当地雨量充沛,次生根越长越粗壮,慢慢的就能长成一座天然的树桥。为了使树桥走起来更舒适,在树桥长成后夏尔马又和族人给桥上铺上泥土和石板,这样经过10年左右,一架能同时承载50个成年人的树桥便长成了。

树桥成长虽然要花费数年时间,但是在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下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不会老化、不会腐朽,一旦长成便会越长越结实,可以使用百年以上。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地美丽的树桥已经随处可见,极大的方便了卡西族人的出行,也成了当地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无数人前去观光。

世间的事情总是辩证的,上帝让卡西族人建不了木桥,却给了他们种树桥的机会。卡西族发现了这个机会,创造了建筑学上的奇迹,也成为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