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被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能想象嗎?這是一個9歲男孩的手寫遺書,這封短短不足30字的遺書上,稚嫩的筆跡夾雜著拼音、數字和錯別字,讀起來讓人心疼不已,他連“奶奶”一詞都還沒有學會,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究竟是多大的一件事讓一個孩子,決定從17樓一躍而下,以死謝罪?僅僅是因為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擔心受到責罰。

或許你會說,現在的孩子怎麼心理素質都那麼差啊?可是,要知道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來不是最後一根,而是每一根。

經歷過太多次的無助與恐懼,逼的孩子最後走上了絕路。

就像一位網友留言說說:

“可以見得這個孩子在家是不敢犯錯的,否則怎會如此惶恐不安?”

現實中,很多父母喜歡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狂轟濫炸。殊不知,這樣苛責對待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真的悔過自新,只會讓孩子惶惶不可終日。

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就像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覺。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就是從不斷的犯錯和失敗中開始的。孩子需要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外界反覆打交道,才能獲取正確的解決方法。

那麼,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給孩子“反錯誤權”。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很多父母對此是深惡痛絕,甚至恨鐵不成鋼,可是要知道,不犯錯的就不是孩子了。

就像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面所說那樣: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她在這本書中分享過幾則關於給女兒圓圓“犯錯誤權”的小故事,比如縱容三歲的女兒和小朋友們一起上床跳;打了碗、尿了床、往牆上畫等,這種小“錯誤”,不會批評,常常以一個玩笑話化解尷尬;大事上也會遵從孩子的選擇,即使決策最後是失誤的。

之所以如此“縱容”孩子,是因為尹建莉覺得:孩子的每一個失誤就是最好的教導,只要孩子感覺不對,就一定會從中收穫經驗和教訓。

孩子犯錯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自我成長的一種過程。

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去反省、改正,這實質上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如果一味阻礙孩子犯錯,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其次,不責罵、不懲罰,共情孩子。

面對孩子犯錯,很多父母會暴跳如雷,各種責罵、羞辱,甚至是拳打腳踢。

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他們收穫的只是無從歸屬,沒有價值感。他們滿腦子想的只會是,下次我要怎麼樣不被你們逮到,或我要怎麼樣報復你們,讓你們也感到同樣難受。

就像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說過的那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責罵和懲罰可能讓一個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以暫時制止,可是教育孩子要的是考慮長期效果,而非眼前的一時安寧啊!

記住,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一定要先贏得孩子的心,而非讓他感到更糟糕!

如何贏得孩子的心,那就是和善與堅定並行。

面對犯錯的孩子,可能你難以控制體內的洪荒之力,不妨先走開,稍後等心情平靜下來時再找孩子談。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即使孩子很小,請你也要好好和他說。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最後,關注於解決問題。

如果這個錯誤,是孩子明知故犯的,那麼,請不要心疼孩子,讓他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買單。

兒童教育學家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樣引導他,沒有不稱職的孩子,只有不稱職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應教會他們在犯錯後及時糾正,並勇於承擔責任,告訴孩子基本的做人原則和底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去年十一,重慶一個9歲男孩因為收廢品意外走紅。

這個男孩收廢品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還債。還債?原來是他迷戀上手機遊戲,趁著家長不注意,悄悄地將奶奶微信裡的2000多元買了裝備!

媽媽知道後,沒有責罵,也沒有去遊戲公司討要這2000多元,而是建議讓孩子以這種自己掙錢的方式去還債。

這樣的懲戒方式,教訓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會異常深刻,相信在今後的人生中,他也絕對不會再犯下同樣的錯誤。

其實,孩子犯錯真的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怎麼去引導。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錯誤中更好地成長,學會承擔責任。

不讓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