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每個朝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例如大家熟知的的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和宋詞由於體量龐大,在大家心中的影響力遠超過元曲。其實元曲和宋詞一樣,都是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新形式。但我們多數人不知道元曲包含了雜劇和散曲,平常大家背誦和接觸的都以散曲為主,相信大家對以下幾首一定很熟悉: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天淨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的知名度不遜於任何一首詩詞名篇,前三句僅僅十八個字,就描繪出兩幅不同意境的畫面,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反襯天涯孤旅的淒涼冷清,充分表達了漂泊天涯的孤單遊子的悽苦。馬致遠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一起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代: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是另一位著名散曲作家張養浩的代表作,作者由在潼關看到的層層峰巒、滾滾黃河的雄渾景色,聯想到以往朝代的更迭,抒發了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感慨,鮮明地表達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沉重主題。這首散曲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常常被編入青少年啟蒙教材,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今天老楊和大家一起欣賞元曲作家徐再思的一首散曲,全曲只有48字,卻使用了8個數字,開頭三句便是6個數字,令人拍案叫絕!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徐再思,字德可,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因其好吃甜食,故號“甜齋”。大多數人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大家熟知的一個成語“氣若游絲”就是出自他的《折桂令·春情》:“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徐再思的生平事蹟不詳,從《錄鬼簿》中知道他很有才華,但仕途地位不高。根據徐再思的有關散曲和清代褚人獲《堅瓠集·丁集》中的記載,他曾經在外漂泊十年,這首《水仙子·夜雨》大概就是他於羈旅途中所寫。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水仙子”為曲牌名,“夜雨”為題目,點明寫作的時間和環境。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開頭兩句,作者聽到秋雨打在梧桐葉和芭蕉葉上的聲音,引發無窮的愁思。秋雨、梧桐、芭蕉等傳統意象,在古詩詞中往往代表淒涼、蕭瑟、寂寞。如杜牧的“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漸黃昏,點點滴滴”,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等等。這些景物,渲染出了作者身處異鄉悽清、孤寂的環境,奠定了全曲的基調。而四個數字“一”反覆出現,加以平仄的錯落有致和對仗,更增強了“愁”的藝術效果,“愁”是建立在相關意象基礎之上的真情實感。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句式上和前兩句完全相同,形成鼎足對,但是數字由“一”變成“三”,抒情更進一層。承接前面的聽雨,作者在半夜夢醒,難以成眠。“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夢醒之後,看著眼前的燈花和沒有收拾的棋局,感嘆自己孤單地滯留在這他鄉的旅店。這裡引用了兩個典故。首先化用趙師秀《約客》中的名句“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表達作者獨處逆旅的百無聊賴;“新豐孤館”是初唐大臣馬周的故事。馬週年輕時,生活潦倒,曾外出住在新豐旅舍,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這裡暗指作者處境的潦倒,備受冷落。曲中一“悲”一“嘆”相互照應,寫盡流落異鄉的孤寂和潦倒。

徐再思48字的散曲,卻用了8個數字,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傳奇小說《枕中記》的故事,抒發作者十年來遭遇的心酸。遊子在外,漂泊無依,窮愁落魄之時多會思念家鄉和雙親。但作者變換角度,因為自己在外的諸多不順,讓遠在江南的雙親為自己擔憂,感覺到自己無所作為,愧對雙親,這樣寫,感情更為複雜和強烈。人生失意、羈旅愁苦、思鄉念親,全部融合在“都到心頭”四個字當中。

這首散曲語言樸實,情景交融,感情真摯,寫盡遊子的無限悲愁和酸楚。其中對數字的運用是一大亮點,短短48個字中用了8個數字,而且對仗工整,音調錯落和諧,堪稱古代數字入詩的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