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丨一封家書

人間四月,捎來了春天的氣息。聯想起前段時間撰寫的《一封來自“天堂的家書”》,一個來自浦東周浦鎮首屆“上海最美家書”徵集中的真實故事。一位老師讀完學生為已逝母親寫下的書信後,以“媽媽”的口吻、含淚揮筆寫就“天堂的家書”。故事令人淚目,人們也為這位“媽媽老師”的文采斐然、高尚師德由衷讚歎;之後在不少學校中掀起了寫“兩代書”、誦讀家書的熱潮。

在木心的眼中,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因得之不易,也更彌足珍貴,所以也就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最貴家書”。

四月,是希望的季節,也是緬懷的季節。在“燃燈者”鄒碧華離開一千五百多個日夜後,妻子唐海琳回憶起當初的點滴美好,為丈夫寫下了一封無法投遞的“家書”。“碧華,你富於理想、敢於創新,你孜孜不倦地探尋更美好的世界,你‘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座右銘,曾經激勵了無數人。現在,雖然你離開了,但是你的故事卻為更多的人照亮了前方,成為許許多多人的理想之光。……還記得大學畢業那會兒,你特意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道:‘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而我想對你說:‘你的生命亦是我愛的雕塑。’”

家書,是家人的牽腸掛肚、絮絮叨叨,也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壯志未酬、家國情懷。1911年,一個面貌如玉、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寫完訣別書後,衝入生死場,24歲慷慨就義,留下一封讓人肝腸寸斷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情真意切力透紙背,也讓林覺民與妻子的故事成為千古絕唱。

因為往來者多為家人、好友,重溫這樣的家書,往往被賦予了更多的真情實感,從中也可品味出許多人生哲理,超出了家書的基本功用範疇。在《傅雷家書》中,父親和兒子亦師亦友,談人生論藝術;在《曾國藩家書》中,治軍、為政、修身、持家……浸潤著人生歷練的言傳身教。

今天我們重溫家書、尋找家書、傳播家書,也正是透過“家”這個社會的最小組織,觀照自身,傳遞大愛。

宋寧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