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最近熱映的《祈禱落幕時》以一起殺人案,連接了眾生萬相。它是根據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官方的評價認為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親情力作。

但我不敢苟同。這部影片,更多呈現的是因為親情缺失而釀成的悲劇人生。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聽我的話,幸福的活下去。守望你的成長和成功是我這一生全部的意義。而你越成長越成功,就越是對我生命的詛咒。”這是淺居忠雄對女兒博美說的話。

妻子出軌,並且欠下鉅額債務,把忠雄和博美推到崩潰的邊緣,被債主打得傷痕累累的忠雄被迫帶著博美躲債逃命。路途中,博美遭遇橫山一俊,一個粗鄙的電力工人的性侵,博美出於反抗失手殺死了他。看著滿手沾染鮮血的女兒,忠雄把橫山一俊的屍體推下懸崖,並且製造出自己已死的假象,以橫山一俊的名義繼續活著,守望女兒。他隱姓埋名,活得小心謹慎,“十二座橋”約定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盼頭,因為每月這天,父女倆可以隔橋相望。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百合子的出現給了忠雄莫大的安慰,百合子在不幸的婚姻中百般隱忍,被抑鬱症折磨。一天晚上,拿著菜刀夢遊的她被滿臉驚恐的兒子喚醒,她瞬間震驚,為了不影響兒子,她不告而別。加賀恭一郎把母親出走的責任歸咎在整天不著家的父親身上,他與父親之間的裂痕從此沒有修復過。

百合子和忠雄之所以能成為戀人,是他們身上的共性:同樣被婚姻摧殘,用盡一生去守望孩子。這也是電影的淚點高的原因,但是,我覺得這種父愛和母愛表現得極端而扭曲。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在父親的守望下,博美成為年輕有為的編劇,她的作品在明治座的公演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多年活在黑暗地帶的忠雄也忍不住去看公演,卻在散場時被博美的初中同學認出來,為了保全女兒,他殺人滅口。最後,他覺得他自己活著就是對博美的威脅。總之,他活著,他死去,都是為了女兒。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主人公博美和加賀恭一郎其實都是在病態的家庭中長大的。博美年幼時候因母親的放蕩和不負責任,陷入生存困境。母愛的缺失,讓她的人生底色黯淡,她漠然地說,我是個殺人犯,我打過一個孩子,母愛是需要接力的,但我沒有得到接力棒。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父親給博美的愛又太過沉重,他為了保全女兒,殺了多少無辜的生命,難道這些生命不珍貴嗎?試想,博美作為未成年人,面對危險正當防衛而殺人,應該罪不至死,如果忠雄可以帶女兒一起重頭再來,好好生活,那又該是另一種結局了吧。所以,博美越是成功,就越是對父親命運的詛咒。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加賀恭一郎有嚴重的戀母情結,母親的不告而別和孤獨死去,一直讓他不能釋懷,這反映出的更多是母愛的缺失和內心的恐懼。

家庭和各種系統一樣,都有運行的規則和需求。健康的家庭需要一對關係良好的夫妻,家庭的焦慮和問題也不應該由某個人吸收和承擔。

作為學習者,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指引,孩子也會敏感地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關注原生家庭也許並不能改變成長經歷和已經造成的影響,但當我們對這些影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就會產生更多不同的選擇。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你可以選擇放下。

所以說,找出自己原生家庭中有的問題並且努力去調整自我,是每個人一生中重要的功課。

從電影《祈禱落幕時》看原生家庭的傷,談孩子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