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皇帝你最喜歡哪個?

鄭躍輝1024


看過《君道》和《室語》這兩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帝王在古人心目中真正的地位。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在討論帝王的專權和兇殘。尤其是《室語》,他是清代散文家唐甄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寫了他與妻子的對話。提出,帝王是古往今來最大的賊,最大的掠奪者等思想觀念。提出,帝王在取天下的時候,造成生靈塗炭,得到天下的時候,又拼命地剝削老百姓。

其實從古到今的統治者都差不多吧。在中國幾千年的歲月裡,我們不說有作為的帝王,我們就說有名氣的帝王,其中也包括暴君。上古時期的堯舜禹湯,到周文王、周武王,再到秦皇、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康雍乾。這些帝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吧,當然還包括暴君,比如夏桀、商紂王、隋煬帝等等,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帝王。

除了暴君我不喜歡,我說說這些有作為的皇帝,堯舜禹湯不用說,很完美。周文王、周武王也是能文能武也不必說,至於說秦皇漢武,終究缺少文采。秦皇漢武的統治權術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唐太宗能文能武,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成功的,不必說。成吉思汗,草原上的雄鷹,但是靠霸道打天下地球上最大的領土,但是元朝統治期百年。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比較成功,但是終究落下了擅殺功臣的罵名。清朝的康熙皇帝,文治武功,號稱千古一帝,不必說。如果要說喜歡哪一個皇帝,沒有確切的答案,都比較喜歡。聖主明君都喜歡。

封建社會有封建社會的好,比如封建社會以儒學治國,社會的風氣是很好的,夫妻相親相愛,父慈子孝,尊師重道,挺好的,不像現在,社會風氣下滑。


醫藥醫療資訊


中國的古代皇帝我最喜歡和欣賞的是宋仁宗。


自從秦始皇消滅了六國,自封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后,皇帝就成為歷朝歷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第一人,掌握著天下芸芸眾生的生殺予奪大權。

有權力就有一切,所以有的皇帝荒淫無度,有的皇帝濫殺無辜,宋仁宗卻不同,他不但當皇帝兢兢業業,知人善任,開創了富足的“仁宗盛治。”更可貴的是宋仁宗寬厚仁善,個人的品格可以說超越了所有的皇帝。以下二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走近宋仁宗的內心世界:


一:勤儉律己,忍飢挨餓防殺生。

一天早上,宋仁宗心情很好,他對身邊的太監說自己昨天晚上很餓,很想吃羊肉。太監就說你怎麼不叫下人們去辦呢?

宋仁宗說,我害怕自己吃了一次以後,宮裡就會時常準備,宮外也會經常宰殺以備急需,這樣許多無辜的牛羊就會遭殃,我不能為自己一時之需而開啟無窮無盡的屠殺啊!旁邊聽到的侍從們無不感動。

這樣的細心體貼和平易近人,我們首先想到的絕對不會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鄰家那個非常善良溫和的大叔。

二:體恤下人,吃到沙子不吱聲。

有一次宋仁宗在用膳時,突然“哎喲”叫了一聲,原來宋仁宗牙齒咬到了一粒沙子。在旁邊伺候的宮女大驚失色,宋仁宗忙叫她們不要聲張,說如果被其他人知道了,做飯的廚子就要遭殃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對於下人的一時粗心,宋仁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尊嚴和臉面,而是下人因此所要受到的責罰和痛苦,不要說宋仁宗是一個皇帝,就是我們普通人,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的為人所想和推己及人呢?


未鳴讀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天下並且開始稱“皇帝”,一直到1912年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退位,2132年的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大大小小83個王朝,407位皇帝。如果把搞稱帝鬧劇的袁世凱算上,就是408位皇帝。

在這些皇帝中,有開創大一統先河的秦始皇,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有文治武功都令後世稱道的唐太宗,有被稱為賢明之主的康熙大帝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是一位在現代算不上熱門的皇帝----隋文帝。

隋文帝是大隋帝國的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他當皇帝的二十四年做出了很多歷史功績,被稱為“開皇之治”。

一 確立三省六部制

秦漢時,實行三公九卿制,其結果是容易造成權臣的產生。如霍光、王莽、曹操。

隋文帝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管理政務,尚書省下面再設六部,把權力劃分的很細,相互牽制。中書門下同批,政令方能下達。這樣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基本避免了權臣的產生,行政效率也大大提高。

其實可以說現代的議會制就脫胎於隋文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就類似於人大政協和紀檢監察,尚書大人就等同現在的總理,只是由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六部擴大成了幾十個部。

二 創立科舉制度

國家的發展是需要依靠精英階層來管理,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更迭。科舉制度的創立,給了平民百姓在和平時期鯉魚躍龍門的機會,讓下層的寒門學子可以通過科舉之路走到上層參與治理國家。

秦以前採用的是“世卿世祿”制度,到了漢朝開始實行“察舉制”等等,但是由於士族勢力強大,往往影響到正常的考核人才,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堵塞了從民間取才的通道。上下不通達,不僅取不到有用之才還會產生很深的階級矛盾。此項科舉制度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直到1905年才廢止。

就如今來看,其實只是把科舉制度更加複雜更加完善罷了。每年的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等等其實都是科舉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三 修訂《開皇律》

隋以前的法律又嚴酷又混亂,隋文帝命人制定的《開皇律》,廢除了宮刑、車裂等殘酷的刑罰,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同時實行死刑復奏制度,規定凡判處死刑的必須經“三奏”才能處決。這些都對後世的律法影響深遠。現在的死刑犯經中院宣判後還須經省高院複審,最後須經最高法院核准後才能實行。

四 清查戶口,設置糧倉

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了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萬戶,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而到了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可以說在隋文帝時期,人口數量有了很大發展,幾乎翻倍。

隋朝在各地修建了許多糧倉,甚至到了唐朝貞觀11年,隋文帝已經去世33年後隋朝的糧倉中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探出259個糧窖。其中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五 統一全國,打擊突厥、吐谷渾

隋文帝奪得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後,平定了各地的叛亂,然後又分別滅了西梁和陳朝,招撫嶺南,統一了南北。

對外,北擊突厥,在隋文帝的挑撥分化及軍事打擊下,突厥分化為東西兩部,西突厥遠走西域,東突厥稱臣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同時向西把吐谷渾打得俯首稱臣,向東北,把開始嶄露崢嶸的高句麗打得上表自稱“遼東糞土”。


隋文帝除了上述功績,還有整頓吏治、改革貨幣、變革兵制、提倡節儉等等行之有效的舉措,使得在隋文帝治下,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國家強盛,四海歸服。

但我認為他對歷史的最大貢獻是重新確立了漢民族在中華大地的主導地位,避免了華夏民族的覆亡,從而使得我們成為各個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斷代並有序傳承到如今的國家。

經歷了五胡亂華的中國北方,漢人的人口數量已經大大縮小,最少時僅剩六百萬人,掌權的政權都是由各個北方遊牧民族所建。而在南方的漢人政權大都是抱著偏安一隅的思想。長此以往,待到北方的遊牧政權出來一位聖主,必將打過長江,而到那時,幾乎不再可能出現淝水之戰這樣的奇蹟,南方的漢人政權必將滅亡,被隋滅掉的陳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是那樣,由於那時的華夏民族還不像宋、明時期有壓倒性的人口數量,在異族的征服統治下,必將慢慢被邊緣化,慢慢被遊牧民族同化,最後就跟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那樣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因此,隋文帝的歷史功績大概只有秦始皇可以比擬。一個是統一了華夏,讓我們成為了大一統的國家,另一個是讓漢民族避免了滅亡的命運,讓我們在填寫調查表時民族一欄可以填上漢族而不是鮮卑突厥匈奴什麼的。

<strong>


我淡如菊


在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這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華夏文明經過不斷的變遷,朝代不斷的更替。自秦始皇時開始,中國的王朝開始擁有皇帝一稱,也是從他開始王朝開始得一統一管理了。

在這麼多的皇帝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有很多,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等,都是我們中國古代了不起的帝王了。在這麼多帝王中,他們各有千秋,也各有特色都做了自己的貢獻。那麼,在這麼多帝王中,要說我最喜歡的,我還是比較喜歡隋文帝楊堅的。

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23年。在中國歷史上,隋朝是存世時間比較短的一個朝代了,它也只是經歷了兩代帝王。隋朝的第二位帝王隋煬帝楊廣可能我們比較熟悉一些了,畢竟現在我們可以在不少的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對於楊廣的名聲,在我們和世人的眼中都不是很好,他昏庸、荒唐是一個亡國的皇帝。可能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很多的人也對隋朝產生了厭惡,同樣對隋朝沒有什麼興趣。但是,在隋朝中,它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可不是這樣一個人,可能是因為楊廣的原因,我們對楊堅的瞭解也很少,楊廣多少程度上也一定影響了楊堅的名聲。

對於楊堅,他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他雖然在位只有23年,但他在這23年的時間裡,卻做出了不少的政績。

政治上:廢除了北周六宮制,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度,很好的提高了官僚的辦事效率,這樣也加強了帝王的皇權,強化了中央的集權,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勢力的割據。

法律上:一改前朝的嚴酷刑罰,將宮刑、車裂、梟首等酷刑都移除了,並廢除滅族條例。改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常用刑罰。

用人上:首創科舉,為國家更好的選拔人才,讓普通的人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這一制度也被不少朝代沿用。

經濟上:統一貨幣,使市場上貨幣的流通和交易都得到了方便。他還實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生產力,他還實行糧倉制度,在全國各地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需,讓全國各地因發生各種原因時,都能夠很好的供應上。

文化上:拯救漢文化。在南北朝時漢文化受到毀滅性打擊,楊堅建立隋朝後,大力發展漢文化,並將胡族文化納入漢文化中,實現文化融入。楊堅在位期間為重視文化的傳承,讓當時舉國收集的書籍上交,實行全國的文化之風。據史料記載,隋朝當時的藏書最多時達37萬卷,可為是我國曆史上藏書量最多的朝代了。




對於我來說,隋文帝楊堅是我最為喜歡的皇帝了,他勤於政務使隋朝呈現出一片國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也為後來的唐朝做了不上的基礎,一切只可惜毀在了他的兒子楊廣手裡了。

在你們心中,又對隋文帝楊堅有多少了解,你們對他又是否喜歡,你心中喜歡的皇帝又是誰呢?


思書悟經


中國古代皇帝我最喜歡的當然是唐太宗李世民啊。

李世民,其名的“世民”二字,取自“濟世安民”一句,從其為皇帝以來所做所為,確實對得起這“世民”二字。

靜篤準備以“兩有”“三不”來闡述喜歡唐太宗李世民的理由。

兩有之有博大的心胸,聽得進逆耳忠言

李世民能納諫可是歷史上有名的,所以在他的治下,有魏徵、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等一班後世皆有名的敢於直言之臣。具體的我就不多說了,這些大家都應該是知道的。

我只說一個統計數據,魏徵一個人就在朝廷上進諫200多次,當著眾大臣的面直言太宗的過失,經常弄得太宗下不了臺,回到後宮的家裡在老婆面前都還在生氣。但太宗就是不殺他,也不治他的罪,還經常說,我有了魏徵就像有了鏡子那麼美。

可以說,這魏徵啊,就是靠踩我們的唐太宗站到歷史的高點的。

兩有之有仁厚的胸懷,統治下河清海晏

著名的太宗“貞觀之治”時期,整個國家政治修明,各級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公平度增加,人民豐衣足食,心中沒有多少怨氣。人人心氣平和,犯罪率極低,基本上做到了夜不閉戶。

這一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事件,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如何。公元632年,整個國家只有290名死刑犯。年底的時候,太宗讓這290人都回家過年,約定公元633年的9月回到監獄裡接受死刑(因為古代是秋後問斬)。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做法,這可都是些死刑犯,要是不回來或者再犯點事,那後果可是很嚴重的。但到633年的9月,這290人一個不少的回來了。由此可顯示出太宗的仁厚,在封建時代,皇帝的仁厚自然能帶來社會的清明。

三不之不歧視商業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把讀書看得很高,經商的則地位低下。所以我們看到古代史上,那些商人賺了錢後,都會想法設法的讓自己後人讀書,或者拿錢去買個官當,即使職位非常低。古人光宗耀祖看的是官當了多大,而不是錢賺了多少。


唐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還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來促進商業的發展。在貞觀時期,商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廣州、福州、洪州(南昌)、揚州、益州(成都)、沙州、涼州都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商業城市。首都長安更是成為了國際性的大都市。據統計,當時世界知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國。

三不之不歧視少數民族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來看李世民的幾句話。

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這兩句話的意思歸結為一個,這天下皆是我的子民,我都是一樣的愛他們。

因此,唐朝貞觀時期對四方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大大地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隔閡,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被回紇等擁戴為“天可汗”。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三不之不驕傲自滿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勤政,貞觀治世顯赫,在於他隨時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不糊塗,不驕傲。即使到晚年時,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持正確的決斷。

李世民不但嚴於律己,對太子的教育也是不放鬆的。公元648年正月,唐太宗告誡太子李治說:

“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言語中滿含著對自己的審視和反省,對太子的諄諄教誨,這對於帝王特別是做出了業績的帝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靜篤心中的“兩有三不”好皇帝,好青年。這就是我喜歡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因。你也喜歡太宗嗎?


摯守靜篤


中國古代一共有四百多個皇帝,兩千年來,這些皇帝有些霸氣,有些懦弱,有些可愛,有些特別煩人。除了這些皇帝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沒有加冕的皇帝,有些是男性,有些是女性。今天來說一個早期沒有加冕的女皇帝——呂后。

呂后是劉邦的老婆,結髮夫妻。她的名字叫呂雉。

作為著名帝王的著名皇后,按理說,呂后應該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色,像天仙一樣。然而真實的呂后一定不會是這樣,如果說像誰,應該像她。

呃,雖然無法確定呂后是否真長這樣,但至少氣質上是一致的。這幅畫像赤裸裸地展示了呂后生命軌跡的一個主題——彪!悍!

呂后的確有個強悍的性格,彪悍的人生!她的彪悍人生是從她老爸開始的。

01

她老爸是個算命看相的,而且很!有!錢!

他在萬人群中瞥了一樣劉邦,認定為他是成大事的人,不顧一切將女兒嫁給了劉邦。從此,呂后就將生命酣暢淋漓地詮釋成了“彪悍“。

沒起事之前的劉邦,不著家,不幹活,不掙錢,每天就是呼朋喚友地聚會玩耍,富貴出身的呂后不知道如何撐起了這個家,生了一男一女。

劉邦起事後,更不著家,而此時呂后要應付的不僅是日常的柴米油鹽,更是劉邦的敵人。劉邦在外叱吒風雲,家人卻遭了殃,今天被秦軍恐嚇,明天被項羽囚禁,呂后是帶著一家老小,刀尖上舔血過來的,危險程度不亞於帶兵打仗的劉邦。

劉邦當上皇帝,呂后做了皇后,兒子封為太子,女兒成為公主。享福的時刻來到了,安逸的生活開始了。而實際上,卻是錯錯錯。

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武將功臣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可共奮鬥,卻不可共享福。今天這個反叛,明天那個起事,劉邦東奔西跑地到各處鎮壓叛亂。要保證老公的成功,呂后便把“彪悍“升級,做了老公事業上的好幫手。

高祖十一年,劉邦在邯鄲鎮壓陳豨叛亂,名將韓信想在京城響應,裡應外合。呂后和宰相蕭何密切配合,不費一兵一卒,抓住了韓信,砍了他的頭,而且“夷三族“。

韓信這個多麼叱吒風雲的軍事家,居然死在了一個婦人之手,可見呂后手段不凡啊,史學家就此的評價是“呂后狠“。三個血淋淋字赤裸裸直白白寫出了呂后的彪悍。

02

<strong>

呂后雖在事業上是劉邦的好幫手,但是夫妻感情卻不咋地。長期以來,劉邦深愛著小老婆戚姬,甚至一度廢掉呂后的兒子,立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

劉邦死後,呂后兒子順利當上皇帝,就是孝惠帝。但是呂后卻深深嫉恨戚夫人母子倆,一心想殺掉趙王如意。

戚夫人和劉如意

孝惠帝生性善良,不忍弟弟被殺,所以每天都手拉手和如意在一起,不讓母親得到機會。最終,呂后還是趁孝惠帝早起打獵時,把如意給毒死了。

對於戚夫人,呂后採取了“慢慢折磨“的戰術。她砍去戚夫人的手腳,挖掉眼睛,割掉耳朵,只留下個身體主幹,放在廁所裡,還起了個名字叫“人彘“,就是“人豬“。

呂后還讓兒子孝惠帝去看,孝惠帝瞬間被這種血腥恐怖的場面嚇尿了,臥床養病了一年。其實孝惠帝並不是被血腥的場面嚇著了,他是被母親的殘忍嚇到了,他說:“這根本不是人能做的事!我為這樣的母親而震驚,我必然也做不好皇帝了。“從那之後,孝惠帝就瘋了,不上朝,不聽政。

能把兒子逼瘋,這種彪悍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但是呂后的彪悍並沒有達到頂峰。

03

不知道呂后對自己把兒子逼瘋作何感想,但是她所做作為是越來越離譜,大有禍害劉家天下的意思。

孝惠帝一直沒有生出兒子,呂后隨便抱來一個別人家的兒子說,這就是孝惠帝的兒子啊,我們就立他為太子。

繼嗣、立太子是封建王朝的重大事件,皇帝無子,可以從叔伯旁支過繼兒子來,像呂后這樣隨便抱來一個兒子應該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這不僅不合傳統,而且切斷了漢朝劉氏的血脈,相當於將王朝天下拱手讓人。

能硬生生地認陌生人做孫子,還把龍脈大統傳給人間,應該算是呂后“彪悍“人生的頂點,她怎麼就對丈夫和自己創下的事業那麼不負責呢?

也許是呂后權力慾望強,她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局面,讓一個傀儡做皇帝,自己臨朝聽政,等玩膩了,廢掉,讓正統的劉氏繼續做皇帝。但是,呂后後來廢掉了這個皇帝,可還是立了一個不是劉氏後人的人來做皇帝。

也或許是呂后真的瘋了,她真討厭劉家人,想把大權交給自己的孃家人呂氏家族。

04

劉邦生前立下規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但是呂后非要將自己姓呂的七大伯八大叔封王封侯封了個遍。不僅如此,她還把自己姓呂的七大姨八大姑都嫁給劉氏子弟,一方面是攀親,另一方面也是監視劉氏子弟。

呂后把自己一個侄女嫁給了劉邦另一個小老婆生的兒子劉友。劉友看不慣呂后,自然不喜歡她的侄女。侄女很生氣,誣告劉友,說劉友說:“姓呂的怎麼能夠封王呢?!等太后死了,我就把姓呂的全殺了。“

呂后把劉友叫到一個小房子裡,令衛兵包圍起來,不讓他出去,也不給他吃的,就這樣活活把劉邦的一個兒子餓死在小房間裡。

就這樣,呂后把劉邦的八個兒子或者逼瘋,或是殺死,或者逼著自殺,前前後後史書上記載死了四個。

<strong><strong>

05<strong>

當然,大開殺戒的呂后也會心虛。一天,她非說原來被他害死的劉如意來找她了,她很害怕,就生病了。加上年紀大,呂后不久就不病死了。她的彪悍人生就此畫上了句號。她扶持起來的諸呂也在大臣的鬥爭下很快土崩瓦解,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被選做了皇帝,天下又回到了劉氏手中。

呂后是個狠角色,她和老公劉邦一起打下了天下,創立了基業,卻在老公死後禍禍了老劉家。為什麼對自己的老公和兒子如此這般呢?

可能呂后被權力迷了心竅,瘋了,砍出了人資,逼死了兒子。

也可能呂后是個女權主義者,她沒有忠夫的觀念,相信強權,沒有必要為夫家盡忠竭力。她沒必要以“劉邦的老婆”留名,在政治上她反手覆雨,但是在治國上卻很清醒。

她沒有讓高層的政治鬥爭影響到民間,任用曾參、陳平為相,休養生息,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恢復發展。

司馬遷對她的評價是“

高後女主稱制,

政不出房戶,

天下宴然。

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檣,衣食滋殖。“


羚羊掛角


南唐後主李煜,一個亡國之君,一個悲情的君王。在歷朝歷代眾多皇帝中,盛世明君,創下千秋功業者有之,暴虐成性,昏庸至極者有之。而李煜兩者都不是,要是排帝王功績李煜連上榜的資格都沒有。


我想寫李煜,源於他悲劇的人生,一個不想做君王的君王,可惜他的才情與亡國之痛,他不是“千古一帝”但他是“千古詞帝”。

<strong>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李煜出生在一個不和平的年代。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原名李從嘉,即位後改稱李煜。李煜雖說是第六子,但是李璟前五個兒子除了太子李弘翼全都早亡,故而李煜也算次子,太子李弘翼多猜忌,總覺得李煜覬覦皇位,對他處處提防,李煜無心皇位,自稱號鍾隱,蓮峰居士,寄情詩詞歌賦,不參與政事,向兄長表示對皇位沒有半點想法。


李煜原想詩詞歌酒一生,不曾想命運跟他開了玩笑,太子李弘翼暴斃,李煜被李璟封為太子。


宋建隆二年(公元前961年)南唐元宗李璟駕崩,25歲的李煜在金陵登基,開始了他無奈又無力的後半生。


歷史上對南唐後主的評價多有貶義,李煜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他優柔寡斷,用人不善,不是一位治世的明君,史書對亡國之君向來不友好。然而南唐亡國,並不是李煜一人之過,李煜登基時,南唐已經尊宋為正統,南唐國運早已開始走向衰敗,李煜,一個不擅於治國的帝王接下了一個爛攤子。


李煜在位十五年,前十年還算風平浪靜,臣服於宋,向宋納貢,南唐在夾縫之中求生存。然而一切的平靜在宋滅掉南漢之後被打破了。


公元971年,宋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恐慌,自降國號,稱為“江南國主”,並派其弟李從善去宋朝貢,表示臣服。李煜不戰自降,確實怯弱,但是,不過形勢所逼,實力懸殊,李煜要想保住南唐,別無選擇,只能表示歸附。


宋朝幾次三番招李煜入京,李煜不敢去,一次次退讓,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貶損儀制: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御史臺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甚至要接受宋朝的封爵。然而這一切都是白費。


李煜沒有雄心壯志跟宋朝殊死搏鬥,他只想求得偏安一隅,註定只能成為奢望,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宋朝要統一天下,南唐的覆滅即將來臨。


公元974年,宋朝終於要對南唐下手,要李煜入京,李煜不從,上表:"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李煜不是一個治世的明君也沒有野心,他百般退讓只想求得南唐一個生存之地。但是宋朝要一統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公元974年,南唐和宋開戰,節節敗退,各路主將陸續被殺,援兵也陣亡途中。


公元975年二月,宋進攻金陵,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力戰而亡,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宋太宗即位後,改封隴西王。故國不在,李煜曾是帝王之尊,而今被囚禁在宋,受盡屈辱,回首故國,滿心的悽苦唯有寄託在詞中,李煜的創作在亡國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虞美人》道不盡李煜的憂愁,道不盡李煜對故國的思念。


公元978年八月13日(農曆七夕),李煜生日那天,宋太宗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


死亡大都是是亡國之君的歸途,而李煜也逃不過,那年李煜42歲,他生於七夕,亡於七夕,這種巧合給李煜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對李煜來說這是一個適合他的日子。


李煜,一個生錯帝王家的君王,不愛國事,喜歌詞。倘若他是一個世家子弟,那麼以他的藝術成就會被後人捧上神壇,歷史上留下的都會是他的美名,他的才氣。可惜,他是一個帝王,還是一個亡國的帝王。一代詞人可以寄情山水,自在灑脫,像那“奉旨填詞柳三變”,功名成浮雲,但是作為南唐後主,他要擔起一個國家的興亡,要承擔亡國的責任。


南唐後主李煜,一個悲情的君王,繼花間派詞風,開婉約派先風,投錯帝王家的“千古詞帝”。

《破陣子》李煜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貓語十級


我最喜歡的古代皇帝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西漢末年,群雄並起,民不聊生,作為漢武帝九世孫的劉秀參加起義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短短兩年就建立了東漢,又經過十幾年努力平定各方勢力,一統華夏,延續了漢朝的統治。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劉秀,瞭解民生疾苦,輕徭薄賦,發展經濟,重用人才,出現“光武中興”的治世。他不像其他統治者一樣以重典治天下,而是輕刑法,給予犯罪者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在對待廢后郭聖通的問題上,不僅沒有將她打入冷宮,反而仍給她很高的禮遇,讓她得以頤享天年;對待她的孩子仍是照舊如初。自己也不好奢華,不大修自己的陵寢,也不以金銀銅器陪葬。總而言之,劉秀不管是為父,為夫,為君都是一個優秀的人。


歷史愛情


每個人喜歡的角度不一樣,從我自身來講,我是喜歡變革者和開創者。秦始皇就是這麼一位。

首先: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王朝,以後歷代君王想建功立業做出了一個榜樣。



其次: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使文化統一。秦始皇最大功績我想就是統一了文化。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就是統一了文化,使整個華夏地區都對一箇中國都有了認同,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在秦朝以後得兩千多年能形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況,這個文化統一是基礎。


第三: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而增加。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從秦朝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雖然也出現過很多傑出的君王,如唐太宗、漢武帝等,但是他們所做的事情基本是秦朝的發展和延續,並沒有超越秦始皇所創建的大框架。


因此,歷史上我最喜歡的皇帝還是秦始皇。


螞蟻歷史觀


您好,我是Young,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小小自媒體。喜歡就收藏、點贊、關注哦!

我個人來說,我最欣賞的是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

之前看一篇文章,文中感慨: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牛,一代梟雄,捨我其誰;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牛,韜光養晦,貴在能忍;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才是最牛,白手起家,創業維艱。

我覺得有此感慨,不經過歲月的洗禮是很難悟出來的,當經歷人生後,才知道什麼叫“牛”——拋去那些華麗的外衣後,方顯英雄本色。

劉備不像曹操、司馬懿,官二代出生,天然擁有一些政治資本。劉備不過是個窮賣草鞋的,對外宣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實際上是不是也很難說。大概實在找不到往臉上貼金的辦法了,只有這個法子最能矇混過關,讓人無法考證。

我在逛貼吧時看到有人這樣說,甚是肯定,分享過來,帶大家看看:二十多歲就有的夢想,到五十歲才入川,期間二十多年,數次戰敗,沒有容身之地,到處奔波,寄人籬下,對手如此強大而自己如此弱小,期間可以選擇安逸的生活卻還是選擇走艱苦的路,面對挫折不屈不撓從不放棄奮戰到底。等你經歷多了,到了中老年,你就知道有多少人為了現實為了生活放棄理想做出妥協,有多少人定下目標卻一天都不能堅持,有多少人一遇到挫折便放棄,有多少人連個願意一起吃苦兩年的朋友戀人都沒有,你就知道曹操誇讚劉備,絕對不是試探或者吹捧。劉備真當得起英雄二字。

您好,我是Young,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小小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