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距拍攝昆蟲有什麼技巧?

蘇州三憶影像


我用手機拍攝微距的題材多一些,下面就分享幾條手機微距的拍攝經驗。

其實拍攝微距最大的難點就是對焦。因為微距鏡頭景深很淺,昆蟲又比較好動,再加上戶外的風吹草動,甚至我們的呼吸都能影響到對焦的準確性。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拍。你拍攝的越多,從中選出對焦精準的片子也會越多。當然也不能盲目的拍,還是有一些技巧在裡面的。

1、鎖定對焦和測光

這點很重要,不然手機會隨著昆蟲的移動不停的重新對焦和測光,而手機的對焦和測光速度又比較慢,勢必會耽誤拍攝時機。大部分手機通過長按屏幕就可以鎖定。

2、屏住呼吸

有時候呼吸帶來的身體上的律動也會影響到對焦的準確性,所以建議在按快門的期間屏住呼吸。

3、動作要輕

這裡主要說的是按快門的動作,要儘量的輕,否則動作太大也會帶來手機的抖動。

4、拍攝角度

如果要想畫面中多個點同時保持清晰,就要調整好角度,使多點同處於一個焦平面上。比如上面的蜜蜂照片,蜜蜂和花蕊就處在一個焦平面(兩者到手機鏡頭的距離相同)。

另外,角度的選擇也要考慮現場光線的情況。因為微距作品要重點突出的就是細節,所以儘量避免逆光拍攝。

5、微距鏡頭

儘管個別手機具有微距功能,但是拍攝效果並不專業。因為任何一款手機都沒有配備專業的微距鏡頭,所謂的微距效果都是用超廣角鏡頭結合算法模擬出來的。

如果你真的熱愛微距效果,還是得有一款順手的微距鏡頭為好。上圖這款愛派賽最新推出的大師級百微,擁有5片4組的鏡頭結構(普通微距鏡頭只有1-3片),能實現4-7釐米的超長對焦距離(普通鏡頭一般只有2-3釐米)。感興趣的朋友請留言諮詢。


手機攝影手冊


春天到來春暖花開,樹葉變綠,很多的小昆蟲也進入到我們的視線當中,成為我們拍攝的題材,屬於微距攝影中的一種,微距攝影的核心在於把主體的細節表現出來,怎樣才能把昆蟲拍好呢,教您幾個小技巧

淺景深凸顯主體

微距攝影的都是小景深,我們在拍攝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相機與昆蟲距離,保證相機和主體的有效對焦。而且這樣還可以得到清晰的畫面,能夠更好的表現昆蟲的細節和紋理,需要注意的是,拍攝時昆蟲的移動有不確定性,可以提高一下快門速度,這樣可以提高拍攝的幾率

運用光線展現昆蟲細節

在拍攝時光線一定要選用柔和的光線,最好能夠選擇有散射的光線,這樣可以使畫面的亮度更均勻,在下午拍攝的光線更柔和,可以使用順光的拍攝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表現昆蟲表面的色彩和紋路 ,比如甲殼蟲等昆蟲,順光的方式更好的表現外殼的質感,同時,測光模式因該選擇評價測光,這樣可以避免曝光過度

簡潔背景襯托昆蟲主體

我們在拍攝昆蟲時,背景也需要注意,為了拍攝出漂亮地昆蟲照片,除了主體要清晰,簡潔的背景也十分重要,景深小是微距攝影的主要特點,所以拍攝出簡潔的背景是非常輕鬆的,需要注意的就是背景的顏色,顏色越簡潔越好,簡潔的背景可以突出昆蟲主體,這樣昆蟲可以更好的呈現在觀者的眼前,發現大自然的奇妙

歡迎點擊我的頭像,來關注我哦,攝影的秘密,每天都有實用教程更新,如果喜歡,請留下您的贊,也請幫我轉發哦,非常感謝


攝影的秘密


用微距拍攝昆蟲有什麼技巧?

按拍攝的對象分,我把微距攝影分為靜態微距和動態微距兩種類型。拍攝靜態微距相對容易一些,比如花卉類微距,拍攝動態的微距相對難一些,比如昆蟲類的微距。

眾所周知,微距攝影最大的難點在於對焦。一般我們在拍攝微距時,為追求對焦更精準,一般都採用手動對焦。在拍攝靜物時,手動對焦還是比較容易的,而拍攝如昆蟲這類動態對象時,手動對焦就比較吃力了。

在拍攝昆蟲微距時,我們需要多練習,多觀察昆蟲的習性。剛開始拍的時候,可以挑一些喜歡長時間駐留的昆蟲進行拍攝。比如蜻蜓類的昆蟲,這類昆蟲相對來講警覺性差,比較好捕捉。

很多人認為蝴蝶類的昆蟲也比較好抓拍,經過我多次試驗,其實微距鏡頭拍蝴蝶是相當困難的。這些小傢伙警覺性特別高,稍一靠近馬上就飛走了。我覺得拍蝴蝶,用長焦鏡頭更合適一些。

用微距抓拍運動中的昆蟲,我認為是比較難的。拍攝這一類的蟲子,我們可以用跟蹤法進行拍攝。我一般是先把蟲子框定在取景器範圍內,然後鏡頭跟隨蟲子的運動軌跡一起運動,邊動邊手動對焦進行抓拍。在這個運動過程中需要做到快速構圖和對焦。這種拍攝方法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提高成功率,我現在的成功率也不高。


微距攝影中,抓拍飛行中的昆蟲應該是最難的了。這個就需要練好基本功,真正做到“快”,“準”,“狠”。

好啦,關於微距拍昆蟲的話題,今天就聊到這兒。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蘇州三憶影像。


蘇州三憶影像


(微距攝影拍攝昆蟲常常會使用f/10~f/14這樣的小光圈拍攝。這幅作品採用f/14的光圈使肢體適度地保持清晰)
福大人為你解答。在郊外,在野外,或者在公園裡,只要我們行走在路上,目光首先就會被那些肉眼能看到的大的物體所吸引,其實旅途上的遍地花海中、在婆娑的樹林裡,還有另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當然,這也是需要我們放大好幾倍才能看到的微觀世界。在所有的攝影分類中,微距攝影其實是一種特殊而又神秘的分支,為眾多人所迷戀,縱然辛苦、繁瑣,也樂此不疲。以下,就簡單說說個人心得——

首先,拍攝昆蟲就必須先“尋蟲”。第一個問題就是蟲在哪?什麼樣的時間和季節拍攝成功率更高?野外拍攝昆蟲需要極其細緻的觀察力。拍攝昆蟲最好在清晨的小溪、小河等水源附近尋找,潮溼的環境容易在昆蟲翅膀上凝結露珠,在露水蒸發之前,它們的行動緩慢、舉步為艱,這無疑是給我們提供了絕佳的拍攝機會,只要找到它們,就可以從容地進行構圖和拍攝。

(這張圖使用180mm的微距鏡頭拍攝,它更適合配合三腳架拍攝機敏、不易靠近的昆蟲)

一般在盛夏季節,雨後是昆蟲的活動高峰,由於翅膀沾有雨水的緣故,它們的活動能力明顯降低,也是很好的拍攝時機。很多昆蟲都喜歡訪花。各種蜂類、蝶類、金龜、天牛等都常常在花叢中出現。如果你對找尋昆蟲無從下手,不妨多留意一下花朵,昆蟲在花朵上取食的時候,警覺性也會降低,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它們。

(小昆蟲的警覺性很高,為了捕捉到生動的姿態,先把鏡頭調到最近對焦距離,然後緩慢移動身體,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後拍攝)

其次,精準對焦才是“硬道理”。微距拍昆蟲最大的挑戰在於精準地對焦。在微距攝影中,可以清晰對焦的範圍非常有限,只要昆蟲稍微移動一點位置,很容易就脫焦了,即使昆蟲不動,也需要保證相機穩定。很多人認為需要使用三腳架。實際上,只有在一些開闊的環境中,拍攝行動遲緩的昆蟲時,三腳架才能發揮作用。多數情況下,蹲守昆蟲時,它可能突然從一個角落跳出來,三腳架擺放和調整完成後,昆蟲可能早已不見蹤影了。更糟糕的情況是,擺放三腳架時容易觸動周圍的枝葉,昆蟲受驚而逃走。因此,野外拍攝昆蟲通常不使用三角架,你可以蹲下用膝蓋做支撐或趴在地上拍攝。其次,使用微距鏡頭拍攝昆蟲時建議手動對焦。因為昆蟲常常處於活動狀態,景深也非常淺,自動對焦往往容易導致失誤。

(這幅圖使用f/14小光圈拍攝,景深非常淺,蚤蠅焦點位置的頭部清晰, 幾毫米外的身體模糊)

最後,注意運用光線給照片加分。攝影是用光的藝術,在微距攝影領域,光線顯得更加重要。很多微距昆蟲攝影師最喜歡明亮的多雲天氣,這時的光線柔和,陰影也不會太生硬。清晨的露珠會使植物和昆蟲看上去更嬌嫩,早上和傍晚的斜陽十分利於刻畫細節。不過,微距攝影由於使用小光圈或近攝接圈等原因,非常容易損失光線,所以,常常需要使用各種手段進行補光。拍攝昆蟲時,最佳的補光方式是使用外接閃光燈、環形閃光燈或者雙頭閃光燈這類外接光源。它們可以單人獨立操控,減弱曝光時的抖動或昆蟲運動帶來的影響,能提升快門速度更好地捕捉到昆蟲的動作。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大的景深。為了獲得立體感更強的光線,拍攝昆蟲還經常使用離機引閃功能。把外接閃光燈安裝在燈架上,使用離機引閃線與相機連接,這樣,閃光燈可以遠離相機進行閃光,能夠嘗試更加豐富的布光效果。


福大人愛旅行


其實拍攝昆蟲尤其是這種會飛、運動範圍很廣的,是需要一定的眼力去發現,尋找這些昆蟲,然後通過手中的設備,把這美好的景象給抓拍下來。當然,這些需要在平時中多練習,拍的多了,自然就會找到適合你的拍攝方法。也可以多學習一些昆蟲的知識,瞭解一下它們的習性,這樣就可以有計劃的進行拍攝。

下面就分享下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吧,如果有不對的還請指正。

設備方面:

首先,最好能配一個大光圈、長焦距的變焦頭,當然,有人會說定焦鏡頭不是更好嗎?定焦鏡頭雖然在成像效果上會好於變焦頭,但從使用的便利性上來說,變焦頭更適合抓拍,因為各種焦距都能兼顧到,而定焦鏡頭或許會為了景別的大小而需要來回走動。另外,大部分定焦鏡頭也都沒有防抖功能,因此使用定焦鏡頭或許還得配一個獨腳架或三腳架。

然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加個閃光燈或者恆光燈,這樣會對你的拍攝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設置方面:

在拍攝前,最好對相機進行一個前期的設置,也就是光圈、快門、感光度以及一些風格、測光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光圈鏡頭不是說只要拍,就要把光圈調到最大,那樣或許使景深太淺,讓咱們的主體物都沒法全部在焦距內,所以要視情況而定。

快門儘量調快,最好在1/500以上,這樣如果在拍飛行中的昆蟲或鳥類時,翅膀不會變虛。如果光圈確定好後,因為快門太快導致畫面太暗,可以適當調高感光度或增加點兒曝光補償。

對焦模式最好使用單點對焦,因為如果對焦點太多,那主體物前面的一些比如樹葉樹幹就會影響到對焦。

拍攝模式最好使用高速連拍,因為一些好的動作,姿勢,咱們一次未必會抓拍到,所以使用高速連拍,可以把一系列動作全部抓拍下來,然後從中挑取最喜歡的。

最後,好的圖片也是需要後期處理的,選擇一張最喜歡的,再後期調整一下,那一張完美的圖片就這麼出來了。


開著拖拉機去超車


靠近再靠近,相機持穩再掛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