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在中國古代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不安,那個時代中國處於嚴重的分裂局面,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多個政權並立,朝代更迭不斷,政局紛亂複雜。不少人在學習這段歷史時總是理不清朝代的先後順序,容易弄混一些東西,今天我就簡單說一下這段歷史,理順這一時期的朝代順序。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歷時9個月,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黃巾起義爆發後,為了加強對地方州郡的統治,東漢王朝改刺史為州牧,統領地方上的軍政事務,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後,州牧的勢力逐漸膨脹,甚至不服從中央的政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割據,相互吞併,戰亂不已,東漢名存實亡。

三國。赤壁之戰後,東漢形成曹操、孫權、劉備三股割據勢力鼎立的局面。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正式滅亡。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西晉。三國後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漸衰落,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滅亡。而曹魏中後期,政權落入司馬懿、司馬昭父子手中。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了全國,自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軍討董卓以來共計90年的分裂戰亂的局面結束,中國又歸於統一。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劉曜圍攻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西晉自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至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歷時51年

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東晉十六國。西晉滅亡以後,西晉皇族司馬睿於317年在江南重建晉朝政權,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103年(317年—420年)而與此同時,在中國北方地區,內遷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以及漢族官僚地主在混戰割據中先後建立了許多政權,主要包括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北燕、夏等國(一成、一夏、二趙、三秦、四燕 、五涼),歷史上叫作“十六國”。這一時期,北方陷於十六國的長期分裂局面,這種局面從劉淵建國開始(公元304年),到北魏統一北方結束(公元439年),一直延續了135年,這一歷史階段史稱十六國時期。由於東晉和十六國處於同一時期,因此並稱為東晉十六國時期

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南北朝。東晉滅亡後,從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420年—589年)。而在北方,十六國後期,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北方。北魏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來,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後北周又滅掉北齊。對這些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朝”(386年—581年)。南朝與北朝政權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綜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順序正確說法應該是: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弄不清“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十六國時期的同一時間內,常有兩個以上的國家並立,但從無十六國並立的事;另外,在當時興起的北方國家,

並不止十六國,還有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北魏的前身)、漢人冉閔所建的冉魏等、鮮卑氏所建的西燕、以及丁令人翟釗建立的魏,氐族楊氏建的仇池,慕容鮮卑分支建立的吐谷渾等,這五國均不在十六國之列。在十六國時期,只有前秦曾一度完全統一北方,但為時非常短暫,此外始終屬於分裂狀態,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以上便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情況,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助於您學習這一段歷史。

不知道您還有什麼簡單的方式來理順這一時期的朝代順序,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