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官”(原創)

閒談“官”(原創)

閒談“官”

官者,管也。官有官儀。官儀是官的樣子。《聊齋志異》中有篇《夜叉國》,外邦問中原去的人“什麼叫官”,答曰:“出則輿焉,入則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很形象。眼下少見了,但與此相彷彿的“儀”還能見得到,只是更為“時尚、現代”而已!

官有官話。官話是沒用的套話,千百次重複的舊話,“放之四海皆為準,放之四海皆無用”的廢話,誰也聽不明白又不能不聽的糊塗話。

官有官腔。聲音拉長,頻率放慢,再加上“啊”、“唔”之類。

官步、官話、官腔、官儀,概言之,叫官派。當然,有“官派”得是官才行。你沒官的身份,也“官派”試試,人家準說你不倫不類。

理論上講官品越大,則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也愈大,所謂:“在其位謀其政”者也。鄉長大人當“先斯鄉之憂而憂,後斯鄉之樂而樂”;位居“廟堂”者更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以大禹為造福黎民百姓免於洪荒,三過家門而不入。林則徐為剷除鴉片流毒而不惜“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吉鴻昌的飯碗上書“當官即不能發財”。因為他們心無雜念,以其德能或其膽識造福一方、恩被鄉里。此類人物做父母官則百姓之福也。倘若做官只是為了高高在上滿足於自己的私慾,則小官可使幾戶離散,再大點使本地方庶民怨聲載道,大官則禍國殃民,國家暗天無日矣!秦檜、嚴嵩、和珅之流,他們心中哪有放“村老野夫”的地方呢?老百姓又怎能期望他們“善心”、“良心”發現呢?他們又有什麼威可言,又有什麼文可守呢?

閒談“官”(原創)

沒有人自甘弱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成為超越別人的強者。李鴻章圓通變達心術,卻也有箴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當官”。不明白李中堂是站在什麼角度上得出此結論的。

《禮記·禮運》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它反映社會生活中人的權利和義務、作用和地位、行為之間某種相適應的一種關係。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板橋先生清瘦的身軀中砰然跳動著一顆“憂民”之心!

《官箴》一書是居官格言,開頭即揭示“清、慎、勤”三字,作為當官的法則。清康熙皇帝對此箴言十分讚賞,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百官,以為訓示,足見此箴言在古代的影響。

官之缺少責任感,也就失去了對官的敬畏。明代郭允禮《官箴》中嘗言:“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一將無謀,累及千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的都是他應擔負的責任,而不是享受。明白責任的重大,則其行也小心謹慎,其言也深慮守信,其心也誠惶誠恐。敗兵之責先是長官,罰之愈甚,則誰還敢“找關係”、“走門子”?充當首位“吃螃蟹”者?

試看今日之學校班主任,這個“主任”責任可謂多矣,所轄班級的某生出點問題,學校領導即可指唾其面!家長更是把其作為第一監護人。而學生的安全、成績更是讓每一位班主任每時每刻“膽戰心驚”!反觀此主任之主任專項薪水則300-500元人民幣而已,什麼概念呢?就是一個50人的班級每位學生每天2、3毛錢之“辛苦費”。此“官”多以有毅力而責任心強者充當;而貪圖享受者、怕勞累者必將避退三舍,何求哉?

老百姓若只看見小偷吃飯而不見小偷捱打,則會興起一堆“小偷”,大有“一人的道雞犬升天”之勢。大家若是看到官員的費力勞神,殫思竭慮,方可體諒做官之難、之險,自然就會產生其敬、其畏、其信,就會“敬其人,信其言”。倘若把“官”當成是“投資”,先收一小官以此為根據地,邊享受,邊鑽營,以期步步高昇,時時處處享用,世上多了此類“享受者”而少了“責任者”;多了“碩鼠”,少了“黑貓警長”則是民之不幸,國之不祥!革除那些“庸官”,查辦那些“貪官”,留下的“人民公僕”,才是真正的“好官”。“當官即不許發財” 今天,將這句話用在廣大領導幹部身上,也同樣貼切。

閒談“官”(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