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

詩詞牆


【地名】及其【簡稱】往往是對一個地點或地區自然地貌與人文歷史的高度概括,中國地名以【對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歷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與該地曾經存在過的古國、古州、古郡有關,甚至與某次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有關,當然,也有單純是合併而來的地名。以上便是我國【地名】的基本得名規律。具體到本問題下的【山西】與【晉】的來歷,且看寒鯤為您解釋一番。

山西: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地貌的命名方式】,與【山東】、【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遼西/東】、【隴東/西】等現行省名或古地區名是一個大類。具言之,【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那麼【山西】又是怎麼逐漸用到今日之【山西高原】【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山西】並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陝縣靈寶一帶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們今天的陝西、甘肅、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單元上的黃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區、四川盆地。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漢唐時期的這麼一大片區域,而不僅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漢唐時期的【山西地區】往往被稱為【河東】或【幷州】。

隨著唐宋金元之際,華夏政權統治中心由漢唐時期的關中河洛遷往元明清時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師從山西高原的西側、南側轉向了東側,漢唐帝王站在長安城視角下的“大河之東”(河東地區),變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視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稱因此而取代了【河東】之名。

明朝建立後,設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軍區首府)、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北部軍區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監察首府),清朝繼續設置【山西省】,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晉:晉國故地

我國各省的省名簡稱,其實是晚清民國時期電報推廣時的產物:清末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電報發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於是便有了省名簡稱、日期簡稱等。從官方層面上看,【晉】被用來指代【山西省】便是從清末開始的,當然在明清時期也有簡稱山西為晉省的,只不過往往出自私人文字,倒也不算正式。

那麼為什麼要用【晉】來簡稱【山西省】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喜歡用先秦時期比較強大的古國名稱來簡稱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與河北北部、趙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齊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北部、魯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吳往往指今日的江蘇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東部與重慶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

晉國是一個以山西西南部(晉南地區)為核心,並且勢力範圍覆蓋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的春秋大國(具體範圍見上圖),自然常常被用來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比如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行政區——晉州、晉寧路便是典型例子。

再加上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被統稱為三晉,三晉之名也在明清時期開始用來指代山西省,【晉】作為一個古國名稱自然成為【山西省】在晚清電報業定簡稱之時當之無愧的首選,並因此而成為如今山西省的簡稱。


寒鯤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山西悠久的歷史,回答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幾百年前。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山西位於太行山西邊,黃河以東,所以得名山西。山西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而山西的命名也是一波三折的,也曾有過其他的叫法。山西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屬河東道;到了宋朝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朝設置山西省,後來又被改為山西布政使司;最後到了清朝又改回了山西省,山西省一直沿用至今。至於為什麼簡稱為晉,那歷史又得往上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山西又被稱為“三晉”之地。還有人說晉的古字,從形狀上看,上面是個麥穗,下面是太陽的形狀;還有一種說法是,上面是箭,下面是箭囊的形狀.前一種說法是太陽昇起的意思,象徵著蒸蒸向上之意.。後一種說法是把箭放入囊中,有休戰生養生息的意思,象徵著對和平的嚮往。所以“晉”這個字寓意都非常吉祥。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簡稱叫“晉”的原因吧。

山西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山西曆史文化悠久,歷史底蘊深厚,是您旅遊居住的首選之地。


太原看點


山西一直以來都被稱為晉。可是山西最早的由來卻是古唐國。桐葉封弟的傳說也可以看劍客前面的文章。那麼為什麼山西的簡稱卻是晉而不是唐呢?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唐叔虞的第2個兒子,名字叫做燮父。也叫姬燮。這個人其實就是我們經常看的封神榜裡面,周武王姬發的孫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父繼承了他的王位,並且把國號從唐改為晉。

那麼燮父為什麼要把國號改為晉呢?這個事情有3種說法:

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在唐這個地方有一條河叫做晉河。燮父把國都遷到了晉河的旁邊,所以也就把國號改為了晉。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唐國的射箭技術歷史悠久。因此有考古學家認為晉也就是箭的緣故。

另外一種說法呢,就是晉獻嘉禾這一成語的事情了。傳說唐叔虞治理的唐這個地方是非常的好的。在史記中記載有一年,唐叔虞的治下收穫了一穗兩莖共生的粟禾。也就是一大串的穀穗,這在重視農業的當時是被稱為天降祥瑞的。叔虞把這把穀穗進獻給了自己的哥哥周成王。周成王非常的高興,又讓叔虞轉贈給了他們在外平定叛亂的叔叔,也就是周公旦。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饋禾》。周公接受了這個禮物,並且回覆了一篇文章,叫做《嘉禾》以表達對周成王的感謝和對祥瑞的讚美。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對於唐國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榮耀。因此因為晉獻嘉禾這樣的事情改國名為晉也是有可能的。

而晉字的篆文是器物上放有東西向神明或上級進諫的會意字,所以晉獻嘉禾這件事情的發生,就被很多學者認為國號由唐改為晉就是因為這件事情。

從此從燮父開始,晉國就開始了自己600多年的統治,陸續吞併了霍國(今霍州),魏國(今芮城),耿國(今河津),虞國(今平陸),虢國(今平陸、三門峽)佔據了今天山西中南的大部分地區。後來不斷的擴張,除了今天的山西晉國的地域還擴展到了今天的河南河北的大半,還有內蒙古陝西的部分地區。強大的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一直到了戰國時代,源自晉國的韓趙魏,也是佔據了戰國七雄中的三個席位,他們共同瓜分了晉國的土地,這就是三家分晉。也就像齊魯代指山東燕趙代指河北一樣,三晉也就成為了山西的別稱,山西的簡稱也就從此叫晉。


劍客聊史


山西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呂梁山、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

“山西”得名於其位置位於太行山以西。因為山西大地,外有山內有河,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洩千里。裡裡外外的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所以常被人成為“表裡山河”。

山西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屬河東道;宋朝時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朝設山西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朝設置山西省,後來又被改為山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又回覆山西省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山西簡稱“晉”,源於最早的西周姬姓侯國。相傳西周初立,武王伐紂後不久就去世,年幼的兒子成王即位。一天,成王與弟弟姬叔虞玩耍,隨手削了一片桐葉做成珪(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的一種玉石禮器)的樣子給他,說:"這玩意就封賞給你了。"

大臣們認為天子無戲言,因此成王只好把這個地方封給了叔虞,史上稱"桐葉封弟"。後來國君叔虞傳子變父,因地鄰晉水,另外“晉”本義與含有“晉升”的吉祥之意,玉石改國名為“晉”;後來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晉文公重耳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家大夫,他們在春秋晚期實際掌握晉國的大權,不久周室承認韓、趙、魏三家晉級為諸侯,春秋時期的晉國也就被戰國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所取代,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史稱“三家分晉”,後人就用“三晉”來稱呼山西。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山西,因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時期,山西屬於晉國地,故簡稱晉。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分晉國,故又別稱“三晉”。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稱為“表裡山河”。

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出過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多達3000多年。所以,這裡是“華夏文明搖籃”。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數不勝數,雲岡石窟、五臺山、綿山、平遙古城、晉祠博物館等等,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太原晚報


山西山西,顧名思義山的西邊;據資料記載,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山西東依太行,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有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山西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到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傳說女媧補天的神話就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皇帝、炎帝都曾經把山西作為主要活動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堯舜禹都曾經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地區。周代晉國是由山西境內崛起。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這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周代晉國是在山西崛起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簡稱“晉”就理所因當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山西人,曾經寫過一篇叫《晉問》的文章,以問答的方式,把家鄉山西的地理和資源說了一番。

《晉問》開篇就說:“晉之山河,表裡而險固” 翻譯成白話就是,山西大地,裡裡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大山和大河,把山西版圖圍起來,基本沿著省界縱橫分佈。北為橫向山脈:管涔山脈,西起陝西、內蒙、山西交界處,東至大同以北;東為縱向山脈:太行山脈,

北起桑乾河畔,至山西東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匯處;西為大河。大山並行:黃河在內蒙古托克縣來了直角轉彎,進入山西偏關縣,一直向南而流,與呂梁山脈並行,形成晉陝大峽谷。


大同那點兒事


山西,因坐落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行政區劃的地名,最初並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區。從大量文獻記載來看,在秦漢以前,人們習慣於把今河南上境內的崤山或者今陝西省境內華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相當於關中平原地區。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一次擴關的過程,如把函谷關遷至新安地區。東漢時期,有人開始以太行山為界,劃分為山東、陝西,其後開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區稱之為山西。在歷史上,因為山西位於太行山的右側,黃河以東地區,故在歷史上山西也有“右”、“河東”之稱。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於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設立山西行中書省。清代至山西省,流傳至今。

山西省的簡稱“晉”與山西的歷史有關。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帶建都,故山西一帶最初為唐國,稱“唐”。唐叔虞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燮(xie)因建都在晉水旁,改唐為晉。晉日漸壯大,晉國在西周中後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三國分別是韓、趙、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晉”之稱。後人一直把“晉”或者“三晉”指代今山西地區。

我是“沙漠孤狼2017”,歡迎諸位關注、交流。


沙漠孤狼2017


咱們首先來說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再來說明山西為什麼簡稱"晉",最後說一下山西的其它稱謂。

1、山西由於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

山西之所以稱為山西,很有可能還跟愚公移山這個傳說有關,最早的紀錄是在春秋時期的文獻中,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愚公所挖的山就是太行、王屋二山,原來在古冀州(今河北、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遼寧遼河以西)南部,黃河北邊。

這兩座大山正好擋著了九十歲老頭兒——愚公的道兒,於是老頭兒召集一家子人挖山通道,世代相承,嚇著了山神,於是天帝派天神把山給搬走了,愚公就再也不發愁沒路走了。

因為太行山被天神挪到了朔方,剛好兒在現在的山西省東邊,成為拱衛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叫山西,是不是很具有神話色彩呢?

2、至於山西為什麼簡稱"晉"?這是因為在西周時期,晉國被封於此。

"桐葉封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西周初立,武王伐紂後不久就死了,兒子成王幼年即位。某日,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削了一片桐葉做成珪的樣子給他,說:"這玩意就封賞給你了。"

史官認為天子無戲言,因此成王只好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了叔虞,唐這個地方在黃河、汾水之東,方圓百里。叔虞的兒子叫燮,改國名為晉,於是晉國從此產生。

後來,到了東周春秋時期,晉國經過一系到的宮鬥,王權更替,晉武公掌得大權,晉武公死後,傳位於其子晉惠公。晉惠公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假虞滅虢,就是他在位時的傑作。

晉惠公也是晉文公重耳的老爸。晉文公重耳即位後,開始成就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後世簡稱晉。

3、其實山西在古代還有其它稱謂。

春秋末期,晉國發生內亂,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標誌著戰國時代來臨。但三國源於一體,是為三家分晉,所以山西又稱三晉,其中韓的祖先就是晉國王室分支。

在地理上,由於黃河大致呈"幾"字形,山西在黃河的"幾"豎彎勾的豎以東,所以山西在古時又稱河東。山西又處於太行山、黃河之間,以一山一河為屏障,地勢易守難攻,所以又有"表裡山河"之說。

現在大家明白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了吧!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此問題,短短兩句,回答就得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我是第三十五名回答者。

省名山西,最早為晉,西周侯國,姬姓,著名的桐葉封弟就發生在此。叔虞傳子變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

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晉文公為五霸之一。所以後世簡稱山西為晉。

戰國時,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後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晉。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始的中心地帶,北魏以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以晉陽為陪都(太原)隋煬帝令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由此開始。


李淵起兵太原,被李世民視為龍興之地(龍城)。封太原為唐王朝,北都,北京。

至於山西之名,明代沈思孝《晉錄》,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

謝肇制《五雜俎》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安徽)江北則推山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


山西是華夏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古代藝術博物館之稱,文獻之邦之尊稱。


用戶5894663192


上圖為上海博物館藏西周晉侯蘇鍾

明代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西布政司,地域包括現在的山西省和河北的一部分。這是山西作為地方行政區名的開始。

清代保留使用作為直省,設山西巡撫管理。山西巡撫在順治年間受陝西總督節制。康熙年間幾次易名,陝西總督改為山陝總督,又改為陝甘總督,也曾經單設山西總督,最終還是改回了山陝總督。這些名稱的變化是因為管轄區域的變化,不管是山西單設總督也好,還是受陝甘、山陝總督節制,所管轄範圍都包括現在的山西行政區域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山西也是一個省。山西的範圍東邊是太行山,北邊到長城,西南是呂梁山、黃河。正因為地域在太行山之西,所以稱為“山西”這本來是古人慣用的稱呼方法。山,並不固定指某座山。比如先秦時說的山東六國是指崤山以東,和現在的山東就不是一個概念。山西在建省之前很可能是一個大概的稱呼,而不是一個確定的稱呼。直到後來變成了確指。

上圖為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晉侯鳥尊

山西的簡稱為晉,起源於西周時期。西周建立之後,武王姬發只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後世稱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踐阼攝政。武王克商之後為了安撫殷地遺民,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商舊都,令自己的弟弟管叔於邶、蔡叔於鄘、霍叔於衛監督,稱為三監。武王死後三監放流言說周公預奪位篡政,藉機和武庚勾結叛亂。同時東夷淮徐一帶的殷地遺民也紛紛響應而叛亂。中原地區和東夷相勾結,形勢很嚴峻。周公率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平叛。平叛之後為了鎮撫,封太公望於呂和自己的兒子伯禽於魯。

中原地區周也重新佈局。將紂王庶兄微子啟封於宋,都朝歌,以奉殷祀。同時為了監管,將成王姬誦的弟弟叔虞封於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唐叔死了之後他的兒子燮繼位,改為晉侯,國稱晉國。這就是“晉”最初的由來。晉的都城在曲沃。

在春秋六百多年的時間裡,晉一直是大國,晉文公也曾一度稱霸。直到趙、魏、韓三家分晉,晉國消亡了。同時春秋時代結束,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但是“晉”或“三晉”一直作為山西地區的別稱保留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