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牌”汽車:萬億市場的掠食者

“华为牌”汽车:万亿市场的掠食者

來源:21Tech(News-21)

有一個預測說,即便從現狀看,全球汽車電子零部件市場規模未來四年也將突破 3000 億美元,也就是說接近2萬億人民幣。

華為進入一個領域往往對所在領域企業造成“災難性”後果。

比如手機,2003年7月,華為成立手機業務部,15年後,華為在2018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創紀錄的2.058億臺,銷售收入3489億元。

華為現在已經進入汽車這個行業,雖然不直接造車,但面對自動駕駛龐大的應用市場,前景可想而知。而巧合的是,業內預測自動駕駛真正成熟可能還需要5-10年的時間,而這正給華為預留了一個爆發之前的黃金機遇期。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一直有一個汽車夢,他對汽車的熱愛圈內圈外皆知,在華為內部,也是他一手帶領著車聯網團隊。

這個冠以車聯網名號的團隊神龍見首不見尾,至今還未浮出水面。在4月17日上海車展的演講上,徐直軍甚至表示,他也梳理不清楚。

“华为牌”汽车:万亿市场的掠食者

但今年以來,徐直軍明顯在汽車圈忙碌了起來。

4月14日,徐直軍參加了北汽新能源品牌ARCFOX的活動,要為ARCFOX構建超級大腦;

4月15日,他又趕往上汽的“2019創行者大會”;

4月16日開始,華為首次參加了上海車展,徐直軍對華為的戰略做了初步表述,重申華為不造車,定位在供應商的角色。

對於車聯網、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的研究,華為四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在物聯網、AI時代,汽車是不可忽視的移動終端,強調“聯接”的華為必然也不會錯過。

“华为牌”汽车:万亿市场的掠食者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圖:21Tech,拍攝:彭蘇平

華為的跨界,引來八方關注。

從華為自身看,它的構成和形態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體量龐大的華為也成為巨頭公司中的一個新興生態,電視、汽車….圍繞著信息產業的邊界還在不斷擴張。

那怎麼理解汽車的跨界?徐直軍在現場說了句有意思的話:“汽車行業說ICT企業進入了汽車,但我們還覺得汽車進入了ICT呢。”

確實,在ICT、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中,汽車是眾多觸角中的一個,只是汽車的場景比較大。在汽車聯網,奔著自動駕駛前行的過程中,更關鍵的顯然是“自動”。而谷歌、BAT、華為這些公司,早已儲備了大量的智能化技術。並且,他們跨界的成本,比傳統汽車自己直接跨界到自動駕駛這個新物種的成本要低。

所以,你會看到一系列的互聯網公司、ICT公司湧入到汽車產業當中,傳統車企也樂於和跨界者進行合作。

1、車聯網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車聯網?如果把汽車比喻成手機,就是讓這臺大型手機聯上網。

車聯網的目的,表面上是讓車聯網,更重大的意義是,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設備聯網。

你也許會說,手機和電腦也是屬於設備聯網,但是,手機和電腦只是人聯網的媒介,本質是人和人在聯網,或者人和物在聯網。

汽車是真正的物和物聯網,不僅車和車之間要聯網,車和道路上的設施也要聯網,因此汽車要上報的數據更復雜,汽車聯網也更難。

電腦要上報的數據相對簡單,例如你要訪問一個網頁,看一個視頻,打一個遊戲,這些和物理世界聯繫的少,主要是虛擬的數據。手機也是如此,但是比電腦還是複雜一些,它需要上報一些物理數據,比如地理位置、拍照的信息。

汽車呢?僅僅是地理信息這一項,就一直在變動中,需要實時上報。汽車上的傳感器就更多了,包括圖像、距離等等。還有業務級的系統,比如一臺車需要和手機、以及其他車輛傳輸信息。

車聯網最終目的是自動駕駛,打個比喻,車聯網是自動駕駛之母,人工智能是自動駕駛之父。

舉個實際應用的例子,一輛汽車通過傳感、建模來生成高複雜度的多維路況信息,傳給人工智能去學習,然後再把這個信息通過車聯網共享出去,供給各個自動駕駛系統,包括其他汽車去習得這個信息。更好的實時掌握路況、保障駕駛安全,都是在車聯網的基礎之上。

2、華為要做什麼?

華為多次強調不會造車,以車聯網的概念進行傳播。

那麼,在這些過程中,華為扮演什麼角色?提供哪些產品?

徐直軍在4月17日提出,華為要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與BAT在車聯網領域主要佈局OS系統不同,華為車聯網整體定位在車聯網平臺基礎設施,主要為車企提供ICT技術,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

華為主要從看家的通信領域起步,將雲服務、計算平臺、AI芯片等和汽車相關聯的業務都整合到了一起。具體的功能還是圍繞著汽車信息的傳輸、計算、存儲。

去年,華為眾多車聯網關鍵產品相繼落地:

發佈了LTE-V2X芯片(可以基於4G實現車和車、車和周邊路況的通信);

發佈首款商用C-2X解決方案RSU(路邊單元,安裝在路側,可用於車輛身份識別等);

推出車聯網平臺OceanConnect;

發佈了硬件MDC(移動數據中心),MDC搭載AI昇騰芯片,華為還展示了搭載了MDC600自動駕駛方案的奧迪 Q7 自動駕駛汽車,號稱可以達到 Level 4 的技術層次;

值得注意的是,5G基帶芯片巴龍5000也支持車聯網。

在車展現場的介紹中,還有華為雲的自動駕駛(訓練、仿真、測試)雲服務Octopus、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和T-BOX及車載網絡、HiCar人-車-家 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mPower多形態電驅、充電機電池管理系統。

“华为牌”汽车:万亿市场的掠食者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圖:21Tech,拍攝:彭蘇平

這些產品也集合了華為不同部門的研發,比如2012實驗室下面就有車聯網業務,MDC屬於華為雲BU下面的智能計算部門,此外還有深度學習、視覺處理器、電池、電機、電控等研發部門。

整體來看,新晉者華為在汽車上的佈局,更多地聚焦在車聯網基礎層面。

比如,車路協同是華為車聯網技術的重要領域。2018年12月,華為與奧迪、首發集團合作建設的“全球首條智慧高速”正式開通,並做了實車演示,華為在這條高速上部署了智能感知基站。

現在華為也在不斷地獲取同盟,國內方面,華為與比亞迪、長安汽車、一汽集團、廣汽集團、東風等車企有合作。國際方面,華為與奔馳、奧迪、豐田等均有牽手。

3、強敵環伺

可以看到,華為通過通信能力來切入市場,隨著5G的來臨,高速率、低時延、廣聯接固然能夠為通信帶來質的飛躍。

但是在車聯網、自動駕駛當中,還有更為關鍵的部分,傳感、控制、智能決策,所以通信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華為想要大步跨入,成為新貴,並非易事。

從行業來看,汽車通信模塊才開始起步,這就像個人電腦沒有聯網的時候。現在的汽車就像單機電腦,不能聯網就沒法建立生態。

聯網、普及進程慢,有汽車本身的問題,比如價格高、稅高、中國造車能力乏善可陳。如果人手可以低成本地購入汽車,那規模和生態不可同日而語。和手機、電腦、家電相比,國產汽車行業相形見絀,國內市場增長見頂,也導致大家對汽車整體發展產生疑問。

汽車產業又是高度產業鏈化的行業,上下游、各級供應商之間合作緊密。生態中沒有徹底的敵人,各類型的企業扮演著不同角色,關係也比較穩固。

此時華為有衝進來的野心,想要提供全新生態的話,誰會和你一起玩是一個挑戰。汽車廠商需要華為的技術,華為同樣需要車廠客戶的支撐。

從現有格局看,華為入局比較晚,硬件廠商和軟件廠商都已經在車聯網、自動駕駛的主要陣地上佔了位,可謂強敵環伺。

硬件廠商中,就包括傳統的汽車廠商、新派的代表特斯拉、半導體供應商。軟件廠商方面,則包括谷歌、BAT巨頭,還有一眾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

其中,和華為業務最接近的就是硬件派。

比如高通,2017年,高通就發佈了首款C-V2X商用芯片組解決方案——9150 C-V2X芯片組,比華為的同類產品早了一年。今年,高通已經發布了第三代車用平臺820A,平臺能夠支持沉浸式的圖形圖像多媒體、機器視覺以及AI等功能。

新秀英偉達圍繞Drive PX2芯片佈局的自動駕駛平臺意在算力,也就是自動駕駛的大腦,英偉達在算力上的實力無需多言。英特爾收購的Mobileye主要做傳感,在ADAS系統上根基深厚,同時還有自動駕駛平臺Intel Q。

早早進場的玩家,已經在車聯網之外,開始構築自動駕駛的壁壘。這些巨頭或通過收購、或基於自身芯片的優勢、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逐步嵌入到汽車產業鏈中。

相比於智能網聯,華為對自動駕駛的表述則相當謹慎,在此次車展發佈中,與自動駕駛直接相關的只有一款基於華為雲的雲服務產品,但實際上智能駕駛板塊的終極目標也是實現自動駕駛,在業務展望中,智能駕駛板塊也將與智能網聯、華為雲板塊等協同,實現終極的自動駕駛。

從華為的表述看,華為有做汽車智能大腦的野心,只是眼下,征程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