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被指是郭子儀後人 家譜藏於山西,載有其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郭臺銘被指是郭子儀後人 家譜藏於山西,載有其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櫃門上雕刻著“郭氏家譜”4個大字。

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記者看到一部《郭氏家譜》,其造譜時間為155年前的清咸豐十年。經後人續譜,澤州籍臺商郭臺銘父親郭愛物的名字收錄其中。

A 家譜保存在特製的櫃子裡

“《郭氏家譜》在村裡就不是秘密。”12月1日上午,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村黨支部書記郭揪柱對記者說,“這部家譜就放在村委會樓上,村裡人都知道,只是不為外人知曉。”

地處澤州縣西南部山區的南嶺鄉,距晉城市區36公里。所轄葛萬村為臺商郭臺銘故鄉。

68歲的郭揪柱退休後本來在晉城市區居住,今年5月,他回到老家葛萬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葛萬村歷史悠久,至今村內還保存著湯帝廟、三官廟、棋盤院等古建築。“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尤其是對古文化的傳播。”他回到村裡,又想起了《郭氏家譜》。

《郭氏家譜》裝在一個特製的立式木質櫃子裡。櫃子與臺座是連體的,櫃門順著櫃子兩端的凹槽由上而下插入其中後密閉。

可能是年代已久,櫃門上的油漆幾乎失去了光澤,而上面雕刻的“郭氏家譜”4個楷書大字非常清晰。

戴著白手套的郭揪柱打開櫃門後,記者看到裡面還有第二道門。雖說第二道門也是木質的,但門上雕刻著形似龍、荷花等動物和植物圖案,兩邊配有一副對聯,均為描金。對聯的門額為“本支百世”,門聯為“綿瓜瓞於萬年,衍雲礽於千古”,中間豎寫著“先代祖考在位”。不難看出,造寫家譜者意寄望於後代平安、繁衍昌盛。

將二道門抽離櫃體,掀開包裹著的宣紙,藏青色封面的家譜進入眼簾。

郭臺銘被指是郭子儀後人 家譜藏於山西,載有其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第二道門上雕刻著一些圖案,兩邊配有一副對聯。

B 家譜有4冊均為線裝

《郭氏家譜》造譜時間為清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初一,為郭氏第十四世郭廷申重修。

《郭氏家譜》共分4冊,均為線裝。由於歷經155年,存放在櫃中最上面的一冊,可能由於浸水、蟲蛀等原因,封面及內頁已出現破損和粘連。其餘3部家譜保存完整。

“造譜邑癢生郭氏郭廷申,助理郭善政、郭善聚。大清咸豐十年十月初一日。”翻開“郭家二門家譜”扉頁,清秀的小楷字體映入眼簾。

“葛萬村5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郭。”郭揪柱說,“原來在村裡一直有種說法,我們是郭子儀的後代,是明朝時期從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的。”

據郭揪柱講,葛萬郭氏始祖為郭德廣。早在明朝時期,郭家包括郭德廣在內的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樹向各地遷徙。四兄弟到澤州後,只有老二郭德廣留在葛萬,其他三兄弟遠走他鄉。

“老人們傳下來說,郭德廣患有殘疾。”郭揪柱說,當時郭德廣首先落腳在一個叫“小南莊”的村子,後來才到葛萬定居。“‘小南莊’屬於現在的犁川鎮,距葛萬不遠,現在已沒有人居住了。”

郭德廣定居葛萬後,生有二子:郭縣、郭州。從現存家譜來看,郭州又生六子:郭文深、郭文進、郭文冬、郭文朗以及郭文章、郭文春。但卻不知為何,現存的《郭氏家譜》僅存四冊,分別命名為“長門”“二門”“三門”“四門”,沒有郭文章、郭文春的家譜。

一族分為四門,《郭氏家譜》為每門各立一譜。郭氏四門之中,二門郭文進人丁最為興旺,以讀書者居多,在當地威望頗高。郭揪柱便出自“二門”。

C 家譜裡有郭臺銘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郭揪柱說,臺商郭臺銘先生一家也出自二門。

順著郭揪柱的引導,在二門家譜中,記者發現了郭臺銘的父親郭愛物先生的名字。順此線索,郭臺銘祖上一世到十九世的姓名清晰可見:郭德廣—郭州—郭文進—郭朝陽—郭登貴—郭秋堯—郭自立—郭光池—郭承果—郭宗芳—郭世璠—郭洪太—郭兆鱗—郭廷美—郭良臣—郭福祥—郭懷森—郭貞芳—郭愛物。“也就是說,郭臺銘是郭氏家族第二十代。”郭揪柱說,“葛萬郭氏起名都有一定規律可循。按照輩分兒排,我的輩分兒要比臺銘先生高!只不過小時候老人沒按輩分兒起名字。”

郭愛物生於1922年,生前曾經回鄉探親,捐資助學幫助家鄉發展教育。2002年時,他因病去世。如今,村裡為他塑像,以示紀念。

郭臺銘被指是郭子儀後人 家譜藏於山西,載有其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葛萬村黨支部書記郭揪柱講解《郭氏家譜》的相關情況。

D 葛萬郭氏始祖為“汾陽王”?

提起《郭氏家譜》,就不能不提一個人。“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將家譜延續至今。”郭揪柱所提的人叫郭愛民是葛萬村人,為郭氏後裔。上世紀90年代,從晉城市某單位退休後,郭愛民回到村裡一直從事《郭氏家譜》的延續保護工作。2013年,年近八旬的郭愛民帶著未了的心願離開了人世。

“《郭氏家譜》問世以來,曾經遭受過兩次大災難。第一次在清光緒三年(1877年),當時人口已發展到鼎盛時期,突然降臨了一場特大奇荒,原有1300多口人的村莊裡,死離逃散者達1100餘人,災後僅剩270餘口了。”從郭愛民遺留下的相關資料可以窺探到,《郭氏家譜》背後的傳奇經歷,“第二次是從清末民初起,因戰亂連連、人心惶惶,使《郭氏家譜》斷續近百年。”

《郭氏家譜》斷續後,又經歷了抗日戰爭以及“文革”動盪,裝放在櫃內的家譜東轉西藏,最後被藏到村裡的嶺口機磨坊的角落下。1994年清明,郭愛民等人將藏著的家譜從機磨坊搬回,重新開始續寫家譜。

“問我祖先居何處?汾陽愛子有古冢。葛萬郭氏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1997年,郭愛民在《葛萬村郭族世系圖簡介》中寫道:“我先祖唐朝儒將郭子儀(697年—781年)曾力挽狂瀾,平息安史之亂,其功彪炳史冊。公元762年2月,被肅宗皇帝封為汾陽王。汾陽乃子儀公的建功立業和封王之地,也乃公後裔繁衍生息的沃土。”

從郭愛民留下的文字可以得知,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郭德廣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樹遷移至晉城西南的葛萬村,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那麼,按照郭愛民所言,葛萬郭氏之始祖為唐代汾陽王郭子儀,是否有確切的證據?查閱《郭氏家譜》,後三門家譜的扉頁沒有查到相關文字,由於“郭氏長門家譜”的扉頁紙張出現粘連,無法查尋到能印證此說法的直接文字。

郭揪柱說,郭愛民生前留下的文字顯示,《郭氏家譜》的《家譜序》中曾有段文字記載:“粵稽我祖汾陽王,忠於輔國,嚴以治家,聞望所著,稱極盛焉。”“嗣後,餘始遷之祖,卜居於鳳邑西南五十里之葛萬村,斬棘闢荊,忠厚開基,迄今歷十四世,延蔓三百餘家。”

1985年建市的晉城,古稱澤州,當時所轄晉城等5個縣。其中的晉城縣古稱“鳳台”,為澤州府治所所在地。晉城市建市時,晉城縣分為城區和郊區,郊區後改為澤州縣。《家譜續》中提到的“鳳邑”,也就是澤州府治所鳳臺縣城。

“古人續寫家譜,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應當不會夾雜趨炎附勢的心態。從《郭氏家譜》本身來看,裝放家譜的櫃體非常考究,說明郭氏家族在當地是很有身份的。”12月2日,晉城市文化學者李俊傑談起《郭氏家譜》時認為,由於年代已久,儘管現在找不到確切的第一手文字記載,葛萬郭氏尊汾陽王郭子儀為始祖,也是真實可信的,因為村民們的口口相傳並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郭臺銘被指是郭子儀後人 家譜藏於山西,載有其父親郭愛物的名字

郭姓約佔全國人口的1.13%,為當代第16位大姓。

《中國姓氏大辭典》郭姓:

【英文】

Guo,Gwo,Kuo,Kwok,Keh,Kwock,Gou,Kuik,Huo,Kok,Koy,Kwo,Quo,Koe,Ko,Gock,Gockson,Quek,Go.

【源出】

①夏禹御臣郭哀。此為郭姓之始。

②古有郭侯,即郭國,故地在今山東聊城東北,見《姓熊》,春秋時滅於曹,其後以國名為氏。

③系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仲於東虢,封虢叔於西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周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故地在今山西定襄),號為郭公,因以為氏。虢謂之郭,聲之轉也,見《元和姓纂》。

④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見《風俗通》。

⑤匈奴姓,《十六國春秋》。

⑥北魏郭崇播,本黨氏改焉,見《古今姓氏書辯證》。

⑦河東郭氏,出自蜀族,見《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

【民族】

①明時賜元人喀尼姓郭名以誠,達都姓郭名美。清蒙古八旗姓郭爾羅特氏,後改為郭氏。蒙古人姓郭爾羅斯氏、陶高沁氏、希日門氏、拉拉氏、脫郭沁氏,漢姓均有郭。今蒙古族姓。

②清滿洲人姓。世居蓋州、瀋陽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郭囉羅氏、郭爾佳氏、托爾佳氏、郭佳氏、瓜爾佳氏、郭勒本氏、清滿洲人姓薩哈連氏,後均有改為郭氏者。今滿族姓。

③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

④雲南騰衝郭姓出自遼時契丹族。

⑤明、清時雲南鶴慶州觀音山驛驛丞為郭姓,系彝族。今彝族姓。

⑥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郭姓始於明朝。

⑦裕固族鞏鄂拉提氏,漢姓為郭。

⑧達斡爾族郭戈勒氏、鄂爾根千氏、瓦勒克氏、果博爾氏等,漢姓均為郭。

⑨鄂溫克族郭包勒氏,漢姓為郭。

⑩錫伯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齊氏、果洛羅氏、郭爾吉氏等,漢姓均為郭。

?納西族姓俄文氏,漢姓為郭。

?雲南瀾滄伍族姓司固氏,漢姓為郭。

?福建泉州回族郭姓出自元時波斯人郭廣德之後。今回族姓。

?侗族姓。貴州黎平肇興地區郭姓分自陸姓。

?臺灣土著、鄂倫春、土家、瑤、黎、苗、白、布依、普米、哈尼、壯、藏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華陰、馮翊、太原。

【演化】

①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郭姓曾被迫改用日本香久、鶴田、賀來等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仍恢復郭姓。

②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松下,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重新選擇漢姓郭為氏。

【分佈】

分佈很廣,約佔全國人口的1.13%,為當代第16位大姓。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廣東、四川六省多此姓,約佔全國郭姓人口的47%。

【人物】

郭崇子,商臣。郭偃,即卜偃,晉大夫。郭最,姬姓,齊大夫。郭子儀,唐華州鄭人,太尉、中書令、汾陽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