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屈小营


二分天下是东吴当时的战略分析人士的普遍想法,而不仅是某一两个人的认识,只是周瑜和鲁肃先提出来了。

东吴的战略分析人士们提出这些观点的时候,时机都不相同。鲁肃算是提出比较早的。在周瑜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荆州还在刘表手中,东吴尚未消灭黄祖,曹操也还没有彻底消灭袁绍势力,关中也仍然未被曹操完全控制。这时候,鲁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

《三国志·鲁肃传》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不过这时候孙权尚未完全消灭黄祖,刘表又占据长江上游之势,对江东地区仍然处于优势,所以鲁肃在这里的重心并不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而是要孙权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补课卒除”,所以孙权应该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为目标,也就是做好割据南方,与曹操隔江对峙的准备。

周瑜明确提出这个方案要比鲁肃稍微晚一些,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了。当时周瑜已经攻占江陵,刘备屯驻在公安,但尚未攻占四郡,进攻南郡驱逐曹仁时,刘备还在和周瑜并肩作战。这时候,周瑜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三国志·周瑜传》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到周瑜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江东已经扛过了曹操倾国来伐的赤壁之战,曹操败退,而且刘表已死,刘琮又投降了曹操,刘备尚未壮大起来。所以,周瑜在做出这个分析的时候,对荆州没有多说,是因为他已经把荆州视为江东的囊中之物,重点在于劝孙权进取益州,攻灭刘璋和张鲁,然后和马超结盟,因为马超这时候还占据着关中地区。

周瑜的设想是,在攻占荆州和益州、汉中之后,和关中的马超结盟,然后再把主力撤回荆州,以荆州为主攻方向,和曹操对峙,伺机北伐。

但周瑜这个计划显然忽视了近在咫尺的刘备并不是省油的灯,荆州也并未完全被东吴收入囊中,荆州南方各郡仍然处于无主状态,只是名义上归属于曹操。在这时候,周瑜就做出这样的计划,其实是有些好高骛远了。

此时对江东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和刘备究竟如何相处,因为刘备并不是投靠孙权成为客将,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势力。那么,在赤壁之战结束后,曹仁又已经从南郡退守到了襄樊,接下来最紧要的问题当然是瓜分荆州,或者是江东直接消灭刘备势力,然后完全彻底有效的控制荆州,然后再来谈进取荆州的问题。

但周瑜的这个计划并没有着眼于当下,而是完全不重视刘备的存在,对抢占荆州也不够积极,这样才导致了刘备提前抢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之后并迫使孙权把本来周瑜已经占领了的江陵、夷陵等荆州重要据点都“借”给他,东吴也就彻底失去了实现这个二分天下计划的机会。

吕蒙提出全据长江的方案则是在刘备已经完全占领荆州和益州之后,吕蒙多次劝孙权下决心进攻荆州,彻底消灭关羽,而不要继续在江淮方向用力。因为孙权此时的意图还是进攻徐州,占据淮南,打开北伐的通道,这是孙权按照建安二十年与刘备达成的协议所约定的事情,刘备进取汉中,关羽进取襄樊,孙权则进攻淮南。


《三国志·吕蒙传》:

“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但吕蒙认为,进取徐州就算能够攻下,最多就是和曹操拉锯,要守住就需要七八万人,不太划算,还不如进攻荆州,消灭关羽。最后,也是趁着关羽北伐襄樊困于坚城之下的时机,吕蒙才再次劝说孙权,彻底下决心与刘备决裂,偷袭荆州。相对来说,吕蒙给孙权的这个建议是比较务实的,但缺乏通盘考虑和认识,这是他的短板。

总而言之,无论是三分天下,还是二分天下,最核心的关键都是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鲁肃一出场就提出的榻上对,对当时的江东来说,其实还太遥远了,而周瑜提出二分天下的时候忽视了刘备,为孙刘双方之间后来在荆州问题上结怨留下了空间,吕蒙偷袭荆州则是为周瑜当初的疏漏补锅。


萧武


认真讲,周瑜的二分天下计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周密考虑的。

首先,江东孙权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集团军,孙权带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本部集团军;周瑜带领的,我们则称之为荆州集团军。在周瑜死前一年,荆州集团军正在围攻江陵的曹仁,苦战一番之后,曹仁终于抵挡不住,向襄樊方向撤退。于是,周瑜在此处取得了立足。

而孙权带领的本部集团军,则在安徽的濡须口一线与曹操对峙,僵持到周瑜死前一年的年底,曹操后撤,这一仗可以说是孙权赢了,也可以说是平手。

所以在这个时期,孙曹两家势力,很明显的是孙攻曹守,周瑜处于上升期。

而在孙权和刘备这一边,刘备是作为孙权的小伙伴存在的,他仅仅拥有荆州南部一小块地盘,反水与周瑜作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事实上,也就是在周瑜死前一年,孙权把妹子嫁给了刘备,这个妹子便是演义里的孙尚香。但是和演义里刘备的担心抗拒完全不同的是,真实情况是刘备很乐意做孙权的妹夫,因为做妹夫是有好处的,事实是孙尚香给他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那就是长江南岸的一块土地,作为嫁妆送给了刘备。而这个地方,就是油江口,取“公安营扎寨”之意,从此改名叫公安。

换句话说,在209年到210年这个时期,孙刘两家关系正是最甜蜜的时候,而曹操则是最衰的时候。这样的时候,也就是周瑜向西挺进,夺取益州,完成南北朝蓝图的最佳时机 。

那么,有人就问了,周瑜凭啥能拿下益州呢?刘备可是有张松给他当内应的,你周瑜一个安徽人,如何搞定巴蜀天险?

事实上,周瑜也有一个引路人,那就是东吴大将甘宁。

(甘宁的真实身份,是重庆来的水贼)

甘宁是哪里人?《三国志》写得再明白不过,他是巴郡(今重庆)人,曾以轻侠杀人的“锦帆贼“闻名,也就是说,他是重庆一带的水贼头目,对从重庆到湖北这一带的路线,再清楚不过。

而且,当年甘宁就曾打过刘璋的主意。194年,三个人联合起兵反叛抗击刘璋,甘宁就是其中之一,失败之后这才向东而去。

所以,有甘宁指路,刘备正和孙尚香在蜜月期,曹操则静静地躺在北方养伤,刘璋则已证明自己的无能,周瑜西征完全有胜利的可能。

(周瑜一死,东吴西征的计划顿时泡汤,继承人鲁肃无此能力实施)

只可惜,天不与周郎方便,就在整军待发之际,周瑜忽然病重(其实是之前的病伤未痊愈,因疲劳而复发),一腔热血,最终化为乌有。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首先要说明的是,“二分天下之计”不仅仅是周瑜一个人所提出的战略,更是鲁肃所坚持的主张。我们先看看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是怎么说的:“(周瑜)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从中可以看出周瑜的战略是直袭益州,进而北伐张鲁以得汉中,再与凉州的马超结盟,共图曹操。我们再回头看看鲁肃的“榻上策”,其核心观点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从中可以看出鲁肃的战略是以攻取荆州为基础,实现与曹操的划江而治。

也就是说,与曹操“划江而治”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孙权阵营的总方针,而从“榻上策”到“二分天下之计”,唯一的区别是鲁肃要攻取荆州,而周瑜则放弃了荆州而将视线放入益州和汉中。其实这点区别根本不是区别,因为鲁肃在攻取荆州之后,势必要继续取得益州和汉中才能实现“竟长江所极”;而当周瑜再次提出“二分天下之计”时,荆州四郡被刘备这个盟友占据已经成为即成事实。所以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事实上是修正版的“榻上策”,两者在核心上有任何区别。

那周瑜和鲁肃的“划江而治”计划有无多少把握实现呢?客观来说,实现程度是不低的。当时刘备只得了荆州南四郡,通向益州的门户南郡掌握在孙权和周瑜手中。以刘璋的暗弱,绝非周瑜对手,周瑜完全能实现以南郡为联结点将扬州与益州相连,“竟长江所极”而与曹操对抗的战略目标。如果刘备保持与孙权同盟,便会处于三面被孙权所围的劣势,不攻自破;如果刘备不能坐视周瑜伐益州而对孙权宣战,那孙刘之间的战事就会提前到来。这里就有两个问题:1、周瑜能消灭刘备吗?2、曹操还有能力南下吗?

第一个问题,刘备当时的实力是很难与孙权相抗衡的。刘备兵力不济,南郡地利又为孙权所控;从人心而论,刘备虽在新野经营许久,但当时的势力却是南部的荆州四郡,而且刘备之为人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所说得那么讨士人喜欢,通过刘巴、张鲁等人的态度就能分析出来。仅仅一个没太上过战场的诸葛亮,和张飞、关羽、赵云等人,刘备对阵孙权,胜算极低。当时孙权帐下不仅是周瑜一人视刘备为大患,但刘备之患在于其潜力,能不能成大业,要看“蛟龙”是不是能“得云雨”,如果当时孙刘两家立刻开战,刘备很可能被扼杀于初始阶段。

第二个问题,赤壁之战的确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但曹操想东征成功,必须依靠水军,而经赤壁一战,曹操水军的恢复与训练都需要时间。同时,赤壁之败大大操作了曹操的威信,朝廷内多少汉臣欲杀曹操,赤壁之后曹操锐气减少,与这种政治局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周瑜若征刘备,曹操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不大,纵然出兵,也很难起到足够的呼应。

只是,周瑜偏偏在此时病逝——当时周瑜已经着手西征,大事将举。周瑜死后,孙权手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具备此能力与胆略西征益州,鲁肃这才劝孙权借南郡于刘备。曹操听到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后惊得“落笔于地”,如果周瑜不死且开始西征益州,曹操恐怕就不只是“落笔于地”那么简单了。


切割地球


周瑜的二分天下计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实现的可能性却是极小的。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基本奠定曹孙刘三家鼎峙局面。原寄食于荆州的刘备,在战后势力迅速扩大。东吴大都督周瑜,显然不想让到处蹭发展的刘备在大国的棋盘上弄走一马一炮一车。

周瑜早就想除掉刘备。在刘备来吴求孙权“借荆州”时,就劝孙权扣留刘备。孙权着眼于大棋局,没有同意周瑜的褊狭之见。

周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告诉孙权:咱们最大的敌人是曹操。此次曹操未得荆州,足为我幸。若曹操卷土重来,必先拿下汉中张鲁,再拿下益州刘璋,兵锋再指荆州,到时我们就成瓮之中鳖了。孙权问何以谋之?周瑜说: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率兵西进,占领西川,北上再吃掉张鲁。如此,我们死守汉中,曹操就不能南下。同时再与西凉马超结为奥援,互为犄角。曹操不敢在汉中轻举妄动,则蜀安;蜀安,则荆州安;荆州安,则吴安。

孙权衡量了当时局势,同意了周瑜的计划,准备让周瑜带兵取蜀。只不过,天意周郎当亡,没多久,36岁的周瑜就病逝于巴丘。周瑜死后,东吴高层进行调整,没有精力再去取蜀。

有人认为,此天不亡刘备,刘备躲过一劫。

问题在于:周瑜真的率兵西进,他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这么说,幸亏周瑜没西征,否则他的一世英名极有可能毁于一旦。取蜀,哪有周瑜想象的那么简单?

东吴和西川隔着荆州,而刘备盘踞在荆州。吴军要西征,这是摆明要刘备的老命。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就制定了先荆后益的发展大略。现在夺取荆襄,目标实现一半。荆州四战之地,战略安全系数不如西川。刘备只有夺取西川才能彻底解决本集团的安全问题,可周瑜来这么一出,东吴取蜀后,就彻底把刘备四面包围,交州也臣服于孙权。如此出现这种灾难性的局面,刘备连向死敌曹操求救兵的机会都没有。

周瑜要的南北朝,刘备要的是三国鼎立。所以,周瑜取蜀,刘备第一个不答应。吴军从刘备的眼皮底子大摇大摆经过,刘备要活命,不给吴军绊马腿才怪!刘备已做好安排,重兵把持吴军入蜀的各处险隘,只要吴军经过,拼了命也要把吴军打回去!

换言之,吴军要攻蜀,首先要消灭荆州的刘备。刘备的实力不如孙权,但也不是孙权一时半会就能拿下的。刘备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张、赵、陈到、黄忠、魏延,没一个省油的灯。吴军势必在荆州与刘备军对耗,这等于白白送给曹操报仇的机会。以曹操的战略眼光,他会立刻进攻东吴,让东吴首尾难顾。东吴亡,刘备也不能独存。

另外,退一万步讲,刘备打不过孙权,被周瑜当成三明治吃掉了。接下来,吴军就要直面刘璋。

刘璋是比较软弱,可刘璋那么悍将可不是好对付的。刘备几乎倾荆州精锐之兵西进,除了关羽没带,主力尽出。就这样,刘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坑带骗,才吞掉刘璋。这还是刘璋不忍心西川百姓受战祸之苦,主动投降。吴军本就不多,吃掉刘备集团后势必有大量的人员减损。再让吴国增兵显然不现实,孙权还要留重兵防备曹操呢。

东吴残兵到了益州,早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于鲁缟也。

刘璋集团之所以被刘备灭亡,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上了刘备的当。以为刘备真为他为防御汉中张鲁。但吴军西进,显然不具备这个诈骗条件,刘璋不会没有准备。西川兵精将广,粮草充足,对付远道而来的吴军,即使吃不掉吴军,也能让吴军没饭吃,从哪来回哪去。

还有,即使刘备被孙权轻松吃掉,吴军顺利西进,曹操也不会坐视不管。吴军在西川客场作战,曹操会兵分两路,一路取荆州,一路取江东。孙权到时又是首尾难顾,曹操就算吃不掉孙权,在西川的吴军也会军心涣散。

东晋权臣刘裕之所以能以江东之兵消灭割据西川的谯纵,是因为当时占据中原(关中)的是老迈而且国力中庸的后秦主姚兴。强悍的北魏此时还没有控制中原。很明显,东吴不具备刘裕的条件。所以,周瑜如果西征,胜算极小。

诸葛亮隆中对和周瑜的西征论,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诸葛亮忽视了孙权的作用,周瑜忽视了刘备的作用。


地图帝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处处被诸葛亮压制,最终气急攻心,旧伤复发,吐血而亡,可以说是小气鬼的典范了。

可是那毕竟是小说,对于周瑜的人物刻画多少有些违背历史。在正史之中,周瑜乃是一代人杰,其雄才大略不输诸葛亮,只是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计策】三分天下,却不知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同样出彩。

其策略大致是:灭刘备,取荆州。并沿江而上,入西川,取益州,由此而统御南方,横跨荆益。最终联合西北马超。依靠长江天险与北方曹魏,划江而治,并徐图中原。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这个策略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提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选择。

其实我们来看周瑜这条计策,其关键无非两点荆州和益州,只有夺取了这两个地方,才有图取天下的资本。



而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什么呢?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荆州七郡被三分,曹魏占据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东吴占据了江夏和南郡大部,刘备则是占据了荆南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以及江夏南郡小部,别看东吴占据的地盘不多,但战略价值绝对要超过刘备的荆南四郡。其无论是人口,资源,以及战略位置,都不可相提并论的,

事实上,其实在南阳被张绣分出荆州之后,荆州最右战略价值的地方,就是江夏和南郡。



所以,夺取荆州算是成功了一半,夺取灭掉刘备,再夺取襄阳,荆州基本就稳了。(南阳就暂时别想了)。而当时刘备羽翼未丰,曹操赤壁新败,且北方动乱再起,分身乏术,可谓是绝佳时机。

说完荆州再说说益州,有人说益州难打,其实不然。当时刘璋和张鲁相互不对付,可以说是最好时机了,如果现在不上,后面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如果拿下刘璋和张鲁,成功夺取益州,然后回师拿下襄阳,夺取整个荆州,那么东吴与曹魏二分天下,逐鹿中原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啊,天不遂人愿,周瑜在西征途中,旧伤复发,不幸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而周瑜死后,鲁肃采取防守策略,借江陵一带与刘备,以避开曹操之锋芒。这就是所谓的刘备借荆州,而刘备以此为基地,入西川,取益州,夺汉中,最终三分天下。

当然,并不是说鲁肃的做法就不对,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西征失败,都督早亡,而曹操又在淮南虎视眈眈,做出这样的选择算是顺势而为。

而周瑜的策略绝对是好的,只是实施起来变数太多,不仅自己半途而废,在之前攻取南郡的时候,也是在曹仁身上消耗了太多精力。只能说计划跟不上变化。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就拿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来说,前期是不错啊,横跨荆益了都。可是关羽失荆州,刘备败于夷陵,将后面的部署全盘打乱,最多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

所以对于周瑜周公瑾,此人绝对算得上是三国最优秀的人杰,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天下何归,尚未可知!


白话历史君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演义”中的周瑜二分天下,成功的可能性为零!!在“演义”中,周瑜事事料不过诸葛亮,最后活活被诸葛亮气死!!他永远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罗贯中只要一挥笔,诸葛亮就能轻松弄死周瑜,没主角光环的周瑜,怎么跟诸葛亮比!!怎么比都是输!!

所以在演义中,周瑜的二分天下,肯定是行不通的!!

那么!正史中的周瑜,如果不在行军途中病逝,能否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呢?

我认为是有希望的!曹操赤壁战败,加之马超骚扰不断,已无力南顾;刘备只是寄人篱下,表面上还要听东吴的调遣,况且他只占有长江南面的半个荆州,兵力微弱;现在东吴不借荆州给他,他的发育期至少翻倍,没个三五年时间,根本不敢出来招惹是非,否则东吴可以趁势吃掉刘备;刘璋与张鲁世仇,彼此战乱不断,周瑜依靠长江流域,顺水而下,与张鲁夹攻刘璋,不是难事!!而且东吴灭刘璋的时间,不会比刘备灭刘璋的时间长,因为刘备当时是孤军深入,被刘璋、张鲁围起来打,要不是霍峻几百人守住万余人一年之久,刘备估计会被刘璋吞掉!!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备还是打赢了!!



周瑜就好打多了,从江陵出发,顺水而下,直取巴东、巴郡,依托岷江、沱江、嘉陵江(不知道嘉陵江三国时期叫什么)三大长江支流,几乎可以贯穿蜀地所有重要城市,也包括成都在内!!所以。东吴水军的优势,完全可以展现出来!!

吞并刘璋之后,依靠嘉陵江水域,直抵汉中,吞并张鲁,张鲁的实力非常弱小,更加不能抵敌东吴!!最后留孙瑜于汉中,联结马超攻打曹魏,周瑜回到江陵,领大军猛攻襄阳,曹操首尾难顾;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但不是说一定能成功,只是有成功的可能!!!


爱尚文史


首先刘备不会依着他,被软化,只能白搭个孙尚香。就是越过刘备去取西川,刘备崇亲刘璋若恳求刘备去救,刘备不是木头这时可趁机占了孙权的地方狹制孙权。(好在关羽,张飞,黄忠都健在)周瑜若在回军不及(蜀道难)被刘备刘璋夾击(再用″楚歌"),吳国就没了。(就算不成,而之前事实证明孙刘抗曹是对的,若孙刘再产生冲突,″渔夫"这时是曹操)成了刘备,刘璋刘家天下,名正而言顺。所以鲁肃推庞统帮刘备取西川是对的,好继续夺身边荊州扩充孙吳势力,压过刘备。只有鲁肃计为应对曹操暂立孙刘两方势力,才是正果,孙权也怕刘备有投机,后来就不用瑜计了要和刘备共取刘璋。防着刘备偷袭自己老巢(刘备以前不是给刘表说过偷袭曹的老巢么)。尤其因刘备占据着民声,鼓动性极强(可比刘邦)连曹操都惧。(暂放弃攻刘备是想着最后定刘备,迫其降,而刘逃往西川,还是三分或孙权单抗曹抗不住。)总之一盘棋中,各子(自)都在活动中。


用户9450977780495


问题是周瑜的二分天下拿什么来分:哪怕周瑜的计谋再好: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凭什么?曹操一个张辽就把孙权吓个半死,刘备一个赵云把陆逊吓个半死,怎么去争?


乐山好人677


二分天下是可行的。周瑜,鲁肃都是同诸葛亮一样有理想的人,但吴国国君不行,所以,他们二人一死,就不行了。要不是周瑜,鲁肃和诸葛亮,赤壁的,吴国就投降了,曹操就统一了。


17942601573


论才可一统,惜哉英年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