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丨探索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拉開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此後的四十載,我國外匯管理部門牢牢把握時代要求和改革方向,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1994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外匯儲備由中央銀行集中統一管理,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設立了專門負責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機構,沿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道路穩步前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部門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等一系列高強度外部衝擊的嚴峻考驗,打造出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良、朝氣蓬勃、有戰鬥力的儲備經營隊伍,實現了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迄今為止,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連續十三年位居世界首位,經營管理能力在央行資產管理者中處於領先位置。在國際資產管理機構中躋身一流,為支持我國改革開放、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外匯丨探索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

積跬步,至千里,探索適應

大規模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經營制度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萬億美元,穩居世界首位。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之初,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僅為1.67億美元。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系列措施的實施,外匯儲備規模快速增長。1994年至2014年,我國外匯儲備年均增幅超過30%,並於2006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2014年6月外匯儲備規模創下歷史峰值3.99萬億美元,較1994年增長了180多倍,較1978年年末增長近2.4萬倍。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高位回穩,在全球仍遙遙領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72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近30%,超過排名第二的日本兩倍以上。

2014年,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團隊被國際專業期刊《亞洲投資者》評為“最佳央行投資者”和“最佳中國投資者”,2015年再次榮獲《亞洲投資者》評選的“最佳機構投資者”大獎。正如該刊所言,“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出色表現,論證了其機制設計和人員管理的高水平”。

歷風雨、敢擔當,

做好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外匯儲備是我國改革開放宏觀經濟政策成功的重要支柱。外匯儲備與國家貨幣政策、匯率政策、貿易政策、投資政策等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關。在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2014年期間,在外資快速流入我國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作為流入資金的“蓄水池”,在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升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外匯儲備是抵禦外部衝擊的關鍵防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調查顯示,一方面,許多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後開始增加外匯儲備規模,作為應對外匯市場壓力和失靈的預防性措施;另一方面,能源和資源出口型新興市場經濟體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價格和匯率波動的衝擊,因此更加重視外匯儲備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外匯儲備都是抵禦外部衝擊、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保障。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曾在不同歷史時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外部衝擊。而正是充足的外匯儲備,極大增強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為我國提升主權評級、抵禦外部衝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國家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抓業務、謀發展,

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一流資產管理機構

堅持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策略,有效提升全領域資產經營管理能力。我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堅持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的原則,遵循市場規律,從長期、戰略的角度出發,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分散化配置。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貨幣和資產結構不斷優化,全領域投資能力穩步提升,投資組合覆蓋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貨幣,涉及國際金融市場主要的資產品種,取得了在不同貨幣和資產間此消彼長、互補平衡的分散化效果。

推進高效率、信息化的管理體系建設,打造高水平運營服務機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團隊著手搭建全球化經營平臺,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倫敦、紐約、法蘭克福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了駐外機構,實現了24小時全球不間斷經營,大幅提升了外匯儲備跨時區、跨市場的投資運營能力,做到了與國際金融市場同時同步。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大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持續優化信息化項目建設及服務管理機制,搭建全方位信息化管理體系,有效提升了前、中、後臺全業務流程運行效率。

搭平臺、促合作,

遵循市場原則拓展外匯儲備多元化運

堅持市場化運作,探索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渠道和方式。新世紀以來,外匯儲備堅持市場化和商業化運作原則,不斷拓展多元化運用,培育新的業務線投資能力。2011年,成立了外匯儲備委託貸款辦公室,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邁上新臺階。一方面,牽頭設立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和中非產能合作基金,注資中投國際、國新國際、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並以多種形式支持中非發展基金等多邊基金;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多邊合作,與國際金融公司、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機構開展聯合融資,對外投資合作能力大幅提升。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積極開展多層次國際合作。深入開展國際金融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支持世界經濟共同發展。參與設立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10+3)區域外匯儲備庫,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全力支持人民幣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不斷提升人民幣的海外影響力。

深化履行出資人職責,審慎管理出資風險。加強對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的統籌協調,著力提升股權投資機構的公司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推動董事監事增強履職意識和能力,引導股權投資機構開展規範化和專業化管理。始終把保障外匯儲備資金安全放在首位,不斷探索完善風險管理手段,保障多元化運用和項目的平穩運行。

中國外匯丨探索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


外匯投資、外匯理財、在國內外現狀

外匯市場作為一個國際性的資本投機市場,歷史要比股票、黃金、期貨、利息市場短得多,然而,它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在歐美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中被比喻為“個人理財的巔峰之作”的外匯保證金,伴隨著金融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的推廣,已經逐漸取代股票和期貨成為世界金融的主流商品。

在北美等發達金融市場外匯保證金交易是投資者必備的避險武器,除了直接通過買賣獲利之外,還有對沖、套保等許多功用。一些交易者將其與股票、黃金和農產品等進行組合投資。

外匯保證金交易是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外匯市場非常開放且正規行業,並具有嚴格法律監管制度及專業對口的監管機構,例如美國NFA,英國FCA,澳大利亞ASIC及新西蘭FSP,類似證監會,投資者的權益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參與者的行為得到很好地規範。而在我國,外匯保證金交易還未完全開放,由於各種原因,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暫時套用期貨和證券法律,暫時有外管局和證監局管理。

但是國內外匯保證金市場開展的如火如荼,受到越來越多人士歡迎,每一次盛大的上海金融展覽會,至少三分之一展臺是外匯經紀商所參展,央視二套節目每晚有播放外匯市場節目。

總體來看,由於國內尚未開放,以及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國內投資者尚需待以時日,短期內願意涉足的人還比較少,但其良好的風險控制將陸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介入。外匯市場的交易量非常的巨大,這個主要來自各國政府,銀行大型企業的參與交易。在海外成熟的投資市場,每一個家庭的投資分配有30%是屬於外匯投資。但在我們國內還佔不到1%,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外匯投資資本市場必須開放

1、我國外匯儲備量快破4萬億美金

據中國央行的最新數據,截至2014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95萬億美元。突破4萬億大關指日可待。中國外匯儲備佔了全球總外匯儲備總額的三分之一,是第二名日本的三倍多,是俄羅斯的八倍,是印度的十三倍,2006年以來一直高居全球首位。

2、2015年,中國承諾WTO的全面開放年已然到來

談判10幾年終於換來了中國15年的黃金髮展時期,這10幾年,中國的商品市場已全面開放,中國的金融市場基本上90%接近全面開放,唯獨沒有開放的市場只是外匯資本市場。因為匯率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國家會更加謹慎的做好準備及預防措施。所以今年對於金融資本市場的開放會迫在眉睫。

3、國際貿易量增長迅速,國際貿易企業急需開放外匯資本市場

最新國際CLS Bank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全球外匯市場日交易額達到6萬億美金,比全球所有金融產品的交易總和還要多。國務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連線華爾街的交流中指出,無論是零售還是企業外匯需求,都將出現迅猛發展,準備迎接中國外匯時代的來臨,企業需從不同角度著手打造外匯相關的軟實力。

4、國內投資渠道缺乏,而對於海外投資理財的需求日益強烈

對於外匯最大的需求是避險需求與投資保值增值需求。目前投資觀念深入人心,把錢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的人越來越少,轉而更多的是投資金融理財。而國內股市長期保持低迷,保險投資、基金投資收益較低,P2P、放貸,資金無監管並不安全,每天都有倒閉破產,期貨對操盤技巧要求極高,以至於國內幾乎沒有滿意的投資理財產品。而海外保險,證券,房產不動產,外匯等投資渠道都表現的更加吸引人。所以對於去海外投資換匯的需求日益劇增。

我國外匯市場開放腳步正在加速

外匯管理在放鬆: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幣匯率由固定匯率機制轉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相對於過去9年間人民幣兌美元將近兩萬基點的單邊升幅,如今人民幣匯率的回撤調整是正常現象。由此可見對經濟項下和資本項下的外匯管理在放鬆,外匯監管則有所加強。

審批環節在簡化:2014年第一季度發佈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進一步改進和調整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是外匯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簡化了許多登記和審批環節,提升了效率,促進了跨境需求的良性發展。

購匯額度欲增加:多年來,個人外匯管理經歷了從嚴格管制到逐步放開,從限制個人購匯到基本滿足個人用匯,個人外匯收支管理遵循經濟項目可兌換的總體原則,立足於滿足個人正當合理的用匯需求。外匯管理局多次討論是否將5萬美金的額度提高到20萬美金每人每年次,滿足未來個人購匯規模。

投資聚道在增加:上海自貿區已經應許通過特殊企業對外投資,同時增加對外投資的企業類型。銀行間外匯市場准入許可放寬金融機構可入市交易。


中國外匯丨探索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


人民幣加速外匯市場開發

根據國際清算行的報告,2014年12月,全球外匯市場的日均交易額升至6萬億美元,英國、美國、新加坡、日本和香港是全球外匯交易最為集中的區域,五大交易中心的交易佔比從2010年的71%提升至75%。亞洲三個地區的佔比最高雖未超過6%,但發展迅速。2010年時,香港尚未擠進五大交易中心,三年間,香港排位上升,新加坡的交易量也大幅增長了44%,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對此人民幣國際化功不可沒。國際清算行的報告顯示,受離岸人民幣交易的推動,人民幣交易額從340億美元增至1200億美元,成為第九大交投活躍貨幣,在全球外匯交易量佔比達2.2%。

未來10年,人民幣沒有理由不會成為一個主要貨幣,亞洲區的外匯交易佔整個外匯市場的20-25%,為美國和歐洲外的第三大外匯交易市場。美國和歐洲市場合計佔比超過60%,但到2020年,亞洲區佔比可能就會增至近40%。長遠來看,亞洲的人口和大量開設的投資機構等因素都會帶動亞洲外匯市場的發展,有望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外匯市場。

回顧全球金融現狀,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的嗅到,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在中國即將開放。這對國內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期盼多年的好消息,對於國際貿易企業來說同樣是一個重磅消息,外匯市場能不能在中國快速發展,最關鍵的在於法律的監管和規範。儘管我們可以到海外開立外匯投資賬戶,但始終是受到束縛。

所以外匯投資是一個規模非常大的金融產業,任何國家政府、中央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及跨國財團都必須參與進來的投資行業。

2019年外匯市場將迎來利好發展,隨著國家政策不斷優化和完善,逐步開放外匯市場已成為目前外匯改革工作的重要方向。外匯必將成為金融投資項目一波大機遇,誰能夠搶佔先機,誰就必將成為紅利的受益者。


外匯理財市場在中國即將迎來井噴的發展時代,是投資者的一個福音,是金融從業人員的一個福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