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用戶3708573157


魏延並沒有被諸葛亮設計陷害,他的墓前並沒有跪著諸葛亮的石像,除非是現代人看了《三國演義》後專門立的。

現在魏延墓位於漢中市,墓前有兩個下跪的石馬,據說之前還有一個文官的跪像,有人說這是諸葛亮。這顯然是胡說八道。

首先,魏延根本沒有被諸葛亮設計陷害。按照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前只是安排魏延帶兵斷後。諸葛亮死後,魏延違背遺囑,企圖發動兵變奪權,失敗之後更直接焚燒棧道,差點害死全軍,最後弄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被楊儀派馬岱殺死。魏延之死雖然是蜀漢內部奪權引發的悲劇,但魏延自己違背諸葛亮遺言,挑起內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即使按照三國演義,諸葛亮也只是料定魏延日後必反,這才安排下馬岱在身旁,如果魏延造反,就將其斬殺。但決定權還是在魏延自己手上。如果魏延自己不造反,馬岱是不會殺他的。既然造反了,被殺也不冤枉,這哪裡又叫“設計陷害”呢?

再說,魏延墓傳說是在三國時期由蜀漢大司馬蔣琬給主持修建的,算是對魏延的一種平反。但蔣琬本身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對諸葛亮非常尊重,他怎麼可能在魏延墓前放諸葛亮的跪像?整個蜀漢時期,朝廷對諸葛亮都無比尊崇,李邈說了諸葛亮幾句壞話就被劉阿斗砍了。誰這麼大膽敢在魏延墓前放諸葛亮的跪像?

所以,這個所謂魏延墓前的諸葛亮跪像,無非兩種可能。一種是今人的附會(硬要說,這個跪像是楊儀倒還可能,畢竟楊儀殺了魏延全家,後來還揚言該投奔魏國,被蜀漢朝廷賜死)。如果真是存心雕刻的諸葛亮跪像,那至少也得到近代以後,看了三國演義的人才會來搞這種譁眾取寵的玩意。


巴山夜雨涮鍋


魏延墓現如今是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據說是蔣琬在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魏延立的墓葬,還雕刻石馬在魏延墓前,這是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指的是楊儀,另一個指的是麻袋,石馬鄉也是因此得名。

現如今兩座下跪石馬像,一座殘破一座完整,已經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據說魏延墓前原本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很顯然指的就是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其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認定魏延後腦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做的這個決定在正史裡是沒有記載的,之所以認為魏延會謀反,全憑自己的猜測,當然還有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他重用的人來看就知道,像費禕、董允、蔣琬、姜維等人都是循規蹈矩之人,沒有和魏延那樣冒險的,魏延時常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有時候故意和諸葛亮作對。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不應該冒險,子午谷雖說是捷徑,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狹窄,萬一魏軍在此地設伏,全軍覆沒就得不償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會投降,長安也未必守得住,總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計謀,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拿著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麼歷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嗎?

顯然不是,魏延被害與諸葛亮有關係,但是並非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殺害魏延的人雖然是馬岱,但是幕後操縱的人是楊儀,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誰也看不起誰,《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為此事鬧心,楊儀有才能,魏延作戰勇猛,二人又不對付,自己又不想偏向於哪一個人。

但這只是諸葛亮內心的實際想法,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楊儀的,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負責斷後,這就是偏心,所以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多少有些關係。想想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劉備信任,還加封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是獨當一方的大將,絲毫不亞於五虎上將,現如今,劉備去世,諸葛亮又去世,他和楊儀的矛盾上升到極點。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如今這些石像已經保存到漢中博物館。


羽評郡主


魏延在歷史上的戰功比馬超和黃忠要高,在蜀漢武將中僅次於關羽、張飛和姜維(個人觀點),五虎上將中趙雲大多數的時間是扮演保鏢的角色。記得小時候遊戲廳中有一款經典三國遊戲,遊戲中的主人公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80後的男生應該都記得)。當時還以為製作遊戲的老外不懂中國歷史,錯把魏延當成馬超了。以後才知道,製作遊戲的人是懂中國歷史的,因為在正史中,魏延的戰功確實比馬超高。<strong>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把魏延塑造成了“腦後有反骨”的形象,好像魏延老想造反似的。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太大,就導致了魏延這位蜀漢大將在讀者的心中有了瑕疵,甚至多少有點小反派的印象。

筆者認為,在小說中把魏延塑造成“反骨”形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三國演義》是以劉關張為主線寫的,主旋律是“扶劉滅曹”。所以把蜀漢集團的人物都寫成了“正面人物”。在這些“正面人物”中,尤其突出美化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不但是絕對的“正面人物”,而且還是神仙般的存在。

第二,諸葛亮始終都對魏延不放心,老防著他造反,諸葛亮死後,用“遺言”斬殺了魏延。

所以。在小說中,既然諸葛亮是絕對的正面人物。那被他懷疑的,最終死在他手裡的為魏延,就必須是有瑕疵的人物了。

在歷史上,戰功赫赫的魏延確實是死在諸葛亮手裡的,但並不是像小說裡寫的那樣,先大聲叫囂三聲“誰敢殺我”,然後被馬岱從背後砍掉了腦袋。

諸葛亮和魏延兩人同朝為官,但是兩個人不太對付,隨著時間日積月累,兩人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魏延可能人緣不太好,在朝中不光是諸葛亮 看他不順眼,楊儀也和魏延水火不融,這就給魏延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劉備死後,蜀漢集團風雲突變,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這時候,楊儀就對魏延下手了。楊儀在蜀漢地區散佈魏延有心造反的謠言。起初並沒有什麼效果,可是時間長了,這種謠言就散佈開了,在民間百姓的心中就烙下了“魏延要造反”的烙印,這時候,這種“謠言”變成了致命的殺人利器。

謠言順理成章的傳到了諸葛亮的耳中,憑諸葛亮的精明是不會相信這些沒有根據的謠言的。但這是除掉魏延的一次絕佳機會,這時候“信不信”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於是,諸葛亮和楊儀就達成了一種“無言的默契”。

最終,渾身是嘴也說不清的魏延想跑,在半路被諸葛亮設計斬殺,而且還滅了魏延的三族。一代蜀漢名將就落了個這樣的下場。殺魏延這件事,給諸葛亮一生漂亮的功績中抹上了一絲陰暗。很多人認為魏延是被冤殺的,是政治鬥爭失敗的犧牲品。<strong>

魏延一生,平定廣漢、鎮守漢中、大破郭汜費曜、滷城之戰取甲首三千等等戰績,是不應該死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上的。 魏延的“粉絲”們一直為他不公,於是,在魏延詞的對面就出現了三尊下跪的小石像,其中一尊就是諸葛武侯。寓意就不言而喻了,無非就是說:諸葛武侯欠蜀漢鎮北將軍及其家眷一個”解釋“…….

本文只是個人觀點,歡迎有不同見解的讀友在評論區交流 、指正。


無筆史官


魏延是冤死的。

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頗有謀略,可謂智勇雙全。但在諸葛亮死後,很快被諸葛亮的遺計斬殺。

魏延見到劉備,是在關羽戰長沙之時,魏延殺了太守,獻了長沙。諸葛亮一見到歸降的他,就要把他推出去斬首。


當劉備問原因時,諸葛亮說:

“此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

這話純屬無稽之談,以貌取人是要不得的。

諸葛亮作為傑出的作為政治家,這麼做應該是要給魏延一個下馬威,震攝一下這個降將,應該說當時諸葛亮不一定非得殺這個降將的。

劉備死前魏延一直得到重用,官至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

在蜀漢陣營裡算是智勇雙全,在許多關鍵時刻都能獨當一面,尤其在重大戰略決策上,其戰略眼光超過諸葛亮,這當然要引起諸葛亮的嫉妒。

諸葛:


他一直反對出祁山取長安的戰略,建議以奇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我們無法假設按魏延的結果會如何,但魏延的建議如同石沉大海,諸葛亮根本不予理會,其理由過於冒險,但是諸葛亮的北伐一直沒有打到長安。

劉備死後,最欣賞魏延的人沒有了,魏延失去了靠山。對於這個刺頭,諸葛亮有兩種選擇,一是找藉口殺掉,二是把此人拉過來,為我所用。

可是魏延多年有功無罪,地位又高,找藉口剷除談何容易。諸葛亮北伐只會一條道走到黑,又不納魏延的意見,讓他死心塌地的歸附諸葛,難度太大。

魏延由於功勞日大,也漸生傲慢之心,更加引起諸葛亮的猜忌。 蜀漢北伐必出祁山,對這一點魏延一直都反對。他認為

“丞相若聽吾言,竟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

雖說魏延只是發發牢騷。但諸葛亮聽了卻是忍無可忍。 諸葛亮臨死前,與楊儀、馬岱等人定下了殺魏延的陰謀。諸葛亮知道,只有給魏延一個反叛的罪名,才能殺得掉魏延。



於是諸葛亮將後事託付楊儀,這實質上就是想激怒魏延,魏延果然中計。魏延不甘心半途而廢。因為諸葛亮的死就讓北伐無功而返,魏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說:

“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以當時地位來說,魏延遠在楊之上,平素不服楊儀,他怎麼肯聽楊儀的指揮?如果魏延能隨大軍回川,那他就不是魏延了。

幾次出祁山的敗績,已使諸葛亮的威信大大受損。只要魏的北伐成功,諸葛亮的神話就會被打破。他的“舊制不可改易,舊人不可輕廢”的政治遺囑也會被打破。

魏延:

這就是魏延必須死的根本原因。 魏延死後,被葬在南鄭城外,即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處的石馬鄉。

魏延墓前還有兩匹石馬和一座文官的石像,現在存放在博物館中。


據說這兩匹馬代表參與害他的楊儀和馬岱。文官石像,代表著設下遺計的諸葛亮。至於是不是代表他們,也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剛日讀史


三國時期,有兩個人因為長相問題而成為眾矢之的,這兩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懿和魏延。司馬懿是“鷹視狼顧久後必反”,魏延呢,是“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司馬懿後來果然反了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而魏延,卻是因為這個“反骨”背了莫大的黑鍋而屈死。




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合記載:劉備攻取荊襄九郡,在攻打長沙郡時,時為劉表帳下長沙守將的魏延做內應讓劉備取了長沙,劉備進入長沙後,於中軍帳中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如果不是劉備苦苦求情,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雖然免於一死,可是“腦後反骨”這一黑鍋卻伴隨了魏延一生。現在從科學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什麼“腦後反骨”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科學依據。




魏延背劉表而投劉備,可以被視為是“良臣擇主而適”。事實上魏延也確實忠心耿耿,出身入死奮勇殺敵,魏延對漢室之忠誠,從兩件事上可窺一二,曹操在兵出斜谷時,魏延引伏兵而來,曹操陣前高官厚祿利誘,魏延不為所動,張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顆門牙,曹操滿嘴是血狼狽而逃。這一箭讓魏延名垂千古,他是蜀漢唯一一個傷過曹操的將領。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染病不起,魏延沒有臨陣變節,而是忠心耿耿殺退司馬懿派出的夏侯霸。此等忠義之大將,最後卻落得被自己的好搭檔馬岱陣前斬殺,身首異處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可惜。




魏延之死,實際上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魏延是除五虎大將之外最早一批追隨劉備的將領,五虎大將全部病故之後,魏延實際上成為了蜀漢將領中的核心人物,魏延個人能力突出,既能帶兵做戰也勇敢還很有計謀,蜀漢第二次北伐時,魏延還獻兵出子午谷直搗長安的奇策。但是魏延本人性格孤傲自詡,桀驁不馴,與當時身為中軍長史的楊儀關係更是向來較為緊張,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軍全軍有序撤離,但魏延顯然對撤軍有微詞,曾公開說不能因為丞相病故了就廢了國事,伐魏還要繼續不能停。可以說魏延是明顯反對撤軍的,但這並不能夠說明魏延有反相,相反的,他正是從大局出發,以“興復漢室”為重反對北伐草草中止。




魏延的性格是導致他下場悲慘的重要原因,當諸葛亮臨終前將軍國大事託付於資歷威望都遠不如他的楊儀的時候,魏延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情緒反彈更是讓楊儀感到十分的“不爽”,諸葛亮在死後還要順便“帶走”魏延,用楊儀來主持撤兵大事,這是在有意無意的刺激魏延 ,最終魏延鋌而走險被馬岱斬殺於陣前,楊儀更是不念同僚之誼直接把魏延夷滅三族。作為蜀漢後期唯一的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魏延的死宣告了蜀漢那個將星閃耀的時代的結束,從此以後就真的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大國布衣


三國時期的蜀國將領中,魏延死的最為憋屈,卻又並不冤枉。魏延之死存在兩個版本,一個是《三國演義》所講的諸葛亮設計誅殺魏延說,一個是《三國志》中魏延與楊儀相鬥失敗被殺說。不過比較一致的是,誅殺魏延的人,是馬岱。

在陝西省漢中市石馬坡,有兩尊下跪的石馬,有一塊石碑,上刻“漢將馬岱斬魏延於此”,相傳此前另有一尊文官石像。其中,殘存石馬為三國時期的文物,而石碑系後人所立。因相傳此處是魏延喪命之處,所以有人也把這裡當做魏延墓。

最近,有網絡文章稱,兩尊下跪的石馬分別是楊儀和馬岱,而文官石人則是諸葛亮。不得不承認,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可謂腦洞大開。實際上,石馬和石人是古代高等級墓葬前所設立的石像生,又稱"翁仲",所象徵的是儀衛之縮影,並非是指特定的某個人。

儘管這一說法完全是臆想,但卻反映出了一種認識:魏延是被諸葛亮害死的。

在《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相繼隕落後,魏延成了蜀軍中的翹楚,甚至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當時,整個蜀漢陣營中,楊儀和魏延彼此看不過眼,鬥爭地十分激烈。儘管諸葛亮並未表態,卻已經開始提防魏延,在臨終時更是留下了錦囊妙計來除掉魏延,而這個劊子手便是馬岱。

然而歷史上的魏延之死,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諸葛亮死前,告誡楊儀等人,如果魏延堅持北伐,拒不撤兵,那便大軍回撤,不管魏延。結果,魏延果然堅持繼續進兵,後來又覺得不妙,連忙追趕楊儀,並跑到大軍前面與之相持。

因魏延理虧,其士卒見形勢不妙,很快散去。魏延帶著兒子和少數親信逃往漢中,而楊儀則命馬岱率軍擊殺魏延。最後,魏延被殺,又被誅滅三族。

在整個事件中,魏延的確沒有投降的意思,完全是死於黨爭。不過,魏延的自負、狂妄和任性,是導致他被殺的重要原因,也怨不得被人。而諸葛亮更是沒有設計誅殺魏延。

所以,在魏延墓前設有諸葛亮跪像之說,完全就是無稽之談。有人將石像生分別比作馬岱、楊儀和諸葛亮,當為誤解。


夕陽下的晚楓


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這個題目有點讓人啼笑皆非,無從下手。其一,魏延並非諸葛亮設計謀害,他是死於自己的任性妄為;

其二,目前只能說明有兩匹石馬,石像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商榷;

其三,即便石像存在,他一定會是諸葛亮嗎?咱們一一討論。

建興十二年,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夢到自己頭上長角。魏延問趙直緣由,趙直表面上說:

“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

可是背後卻道:

“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不久諸葛亮病情加重,料到此番性命不保。下令道死後秘不發喪,並下令退兵。魏延本身是十分有能力的一個人,這一點從諸葛亮後期,重用他便可以看出。

可越是有能力的人,他越有一股傲氣。魏延拒不退兵,楊儀、王平等人有了藉口誣陷他謀反。

《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所以魏延的死還要歸結於他自己,他急於求成,急於想要證明自己。魏延在軍事能力上堪比諸葛亮,但是他在謀略上還是略遜風騷。

理智不能戰勝行動,後果可想而知。如果他聽從諸葛亮的話,他還不會死,但是歷史永遠都不會存在如果。

從某種角度上看諸葛亮反而是在保護魏延,因此說諸葛亮陷害魏延是不工穩的。

誰能想到多年以後一代英雄的墓已經不存在了。關於魏延墓在何處,不僅正史沒有記載,連野史也只有一些零星的傳說。


一種說法為親兵悲痛魏延之死,為其建墓。魏延不願退兵,而楊怡等人帶領大部分軍隊離開。

魏延的軍隊潰散只剩少許親兵在身旁待命,卻被馬岱追上斬殺,以謀反之罪。

《南鄭縣誌》明確地說:

“漢中府城北門外裡許,有虎頭橋,平地列數石,其下並無溝渠,殊不成橋,而流傳久遠,且立碑焉。詢之居人。雲:三國時魏延死處。”

親兵不忍魏延死在荒郊野嶺,冒著生命危險將屍首埋在漢中城北門外的石馬鄉,併為其守墓。

還有一種說法是朝廷為魏延建墓。這朝中大臣發現了魏延不能算是謀反,又是戰功顯赫,自然要為他建墓。至此,魏延才終於摘下了謀反的帽子,沉冤得雪。

其實筆者更願意相信第一種說法。朝廷如果為魏延建墓,不就打臉了嗎?不就說明,之前的謀反是冤枉魏延了嗎?


封建王朝,更多的帝皇是寧願錯殺一千,不願放過一個,想要帝皇低頭,可能性不大。

而魏延墓前還存在著兩匹石馬,並沒有諸葛亮石像。咱們不妨先來討論一下這兩匹石馬代表了什麼?很顯然,一匹是楊儀,一匹是馬岱。

不過去民間傳說,魏延的墓前確實有一位文官的石像。但是這個文官,究竟是何人,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我們從民間說法中,可以知道的是,這個石像並沒有跪著。他的神態,更像是在懺悔。

於是人們推測,這個石像是在諷刺魏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一意孤行,不肯撤兵。

那麼,這個石像就更不可能是諸葛亮了。當初魏延的事就是他一意孤行,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不肯撤兵。

要說跪著,筆者覺得應該是魏延跪在諸葛亮的墓前吧,他辜負了諸葛亮對他的期望。
總而言之,題目本身便是有待商榷的,如有不對之處,請斧正。


史之策


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錦囊妙計,埋下馬岱這一枚棋子在魏延身邊斬殺魏延,這是出自《三國演義》的橋段,而非真實的歷史。



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魏延在民間的口碑不太好,天生反骨、撲滅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都讓人對魏延產生了不好的印象。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是蜀漢集團戰功最大的將領,僅次於關羽和張飛。魏延長期鎮守漢中,為蜀漢抵禦來自曹魏的威脅,可謂功不可沒。

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魏延其實都是非常重視的,畢竟魏延是蜀漢集團最有能力的將領之一,特別是關羽張飛這一波人先後去世後,魏延就成了蜀漢頭號將領。

但是魏延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會處理和同僚的關係,基本上蜀漢集團的高層中,沒有幾個人喜歡魏延,特別是文官集團,諸如楊儀,和魏延勢同水火。

諸葛亮也很清楚這一點,一旦魏延掌權,整個蜀漢集團的官場恐怕要進行一次大地震。所以在五丈原病逝前,諸葛亮把軍權交給了楊儀和姜維等人,想讓權力來一個平穩的過度。

但是諸葛亮死後,蜀漢集團已經沒有筆魏延資歷更老的人,魏延本以為自己能接替諸葛亮,沒想到卻沒自己什麼事,於是想通過武力的手段除掉楊儀,奪回大權。(請注意,魏延並不是想要造反,只是想除掉楊儀奪回大權而已,實際上,魏延一直到死也沒有想過要謀反或者背叛)


但是前面也說了,魏延跟同僚的關係極差,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向朝廷告發對方謀反時,根本就沒有相信魏延所說的話,於是大家都認為魏延是謀反,就連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敢繼續跟著魏延。最後魏延身邊只有幾個人跟著他逃亡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且殺了魏延。

也就是說,魏延根本就不是諸葛臨死前用計謀殺的,馬岱也不是一直埋伏在魏延身邊,而是被楊儀派遣去殺的魏延。

魏延在漢中被殺之後,有幾個忠心耿耿的部下冒死的把魏延的屍體偷出來進行了安葬。後來到了蔣琬當政期間,可能蔣琬覺得魏延之死卻是是有點冤,重新給魏延修了墓。在魏延的墓旁,修築了兩匹石馬和一個垂首站立的書生雕塑。

有人認為,這兩匹石馬代表了殺害魏延的楊儀和馬岱,而這個垂首站立的書生則是諸葛亮,之所以垂首是因為諸葛亮在懺悔當時沒有沒有聽從魏延子午谷奇謀。

不過,我覺得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依據。石馬應該是蔣琬命人修築,蔣琬作為蜀漢四相之一,不太會用石馬去暗指楊儀和馬岱。楊儀人品不怎麼樣,但是馬岱卻是沒啥問題的,他是奉命行事。魏延是武將,墓旁邊修築馬匹應該屬於正常情況,就像霍去病墓旁同樣修築了馬匹。(目前魏延墓旁邊的兩匹石馬已經移到了漢中博物館)

這個垂首站立的書生,應該不是蔣琬命人雕刻,而是後人所為。大概是象徵這楊儀,畢竟魏延之死也是楊儀一首促成的。而且楊儀也不是一個什麼好官,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滿自己沒有接替諸葛亮掌權,多次出言不遜,最終被捕下獄,於獄中自殺。



諸葛亮沒有理由在魏延墓前懺悔,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聽起來確實美好,但是極其冒險,難度係數也很大。諸葛亮小心謹慎,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並沒有什麼錯。就因為一個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就要站在魏延墓前懺悔,這是對諸葛亮的侮辱。


小鎮月明


魏延墓在正史野史中都沒有記載,最早記載魏延墓信息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南鄭縣誌》:


漢中府城北門外裡許,有虎頭橋,平地列數石,其下並無溝渠,殊不成橋,而流傳久遠,且立碑焉。詢之居人。雲:三國時魏延死處。


據說這座所謂的魏延墓墓前有兩匹馬,象徵著害死魏延的馬岱楊儀,據說還有一個文官像,當地百姓猜這文官是諸葛亮,當地百姓說文官雕像做懺悔狀,是諸葛亮在懺悔沒有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不過文官像早就丟了,有沒有都不好說,兩匹馬據說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進了博物館了。


所以,石馬鄉虎頭橋是不是魏延的墓,這事兒存疑。


關於魏延墓的來歷有兩個,一個說是魏延死後,他的親兵收拾他的屍骸給他立得墓,另外一個說法是蜀漢朝廷在楊儀被免後,偷偷為魏延立墓,表示你死的很冤。


如果是這兩種方法之一給魏延建的墓,那麼墓前諸葛亮懺悔像應該是不會有的。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當時蜀漢政權其實是諸葛亮一脈,魏延的親兵敢明目張膽的在魏延的墓前樹立丞相懺悔像?


而如果是蜀漢朝廷為魏延偷偷建墓,更不會樹立丞相懺悔像,甚至跪像。


至於說諸葛亮懺悔沒有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大約諸葛亮到死都不會覺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奇謀。


諸葛亮這人一生謹慎,為了保住劉備晚年創業打下的江山,可謂兢兢業業小心翼翼。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次腦洞大開的假想,這次奇襲成功的前提有兩個:


其一,魏軍很菜,看到魏延帶領的五千輕騎兵突然殺出,馬上望風而逃,或者棄城投降了。


曹操三代在關中經營三十年,底蘊深厚,即使魏延奇襲,難道真的會嚇得兩腿大戰,會望風而逃?畢竟曹家人不是阿斗那樣的慫包。


其二,如果魏軍抵抗,那麼這五千輕騎兵也要在八九天之內拿下長安,獲得糧食補給,然後再戰,因為魏延只帶了18天的糧食,古代的補給極限就是十八天:


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通過子午谷到了長安城就得十天時間,靠後方的補給顯然來不及,只能就地解決補給問題。


《魏略》則雲: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長安是兩漢古都,經營數百年,城高牆厚,魏延這五千輕騎兵想幾天時間內攻下長安,恐怕有點難。後來諸葛亮北伐,打陳倉時郝昭據城而守,諸葛亮攻了二十天,都沒拿下陳倉,魏延想憑藉五千輕騎兵拿下長安,大約不易。


蜀漢的底子本就薄,諸葛亮怎麼會讓魏延拿著五千精銳去做這種成功率很低的實驗呢?


所以說諸葛亮懺悔的,大約都只是聽了《三國演義》評書的想當然吧。


有人比喻過魏延的這種腦洞說:這就像一個公司公司收入999萬,支出1000萬,入不敷出。有個叫魏延的員工提議給他200萬去拉斯維加斯,賺到錢就去買設備。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魏延:丞相我聽說有人在我墓前塑了您的懺悔像。


諸葛: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薛白袍


魏延墓前確實立有跪像,不過並非人像石雕,而是兩座下跪的石馬雕像(現僅存一座,另一座殘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馬鄉(位於陝西漢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麼這兩座石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義呢?確實是有的,但與諸葛亮到並沒多少關係,至於說魏延墓前立有諸葛亮跪像實屬無稽之談,不過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根據,相傳魏延墓前曾還立有一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

延做懺悔狀的文官石像,而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來便是諸葛亮。那麼魏延墓前的兩座跪馬像到底有何含義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過文人懺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殺之謎

小說演義中,毫無疑問,諸葛亮便是殺害魏延之死的真兇。早在魏延歸附劉備時,諸葛亮便曾有言,說魏延有“反骨”,後來諸葛亮臨終時授楊儀馬岱密計,終於將魏延除之。然這畢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反骨”,至於諸葛亮有沒有授意讓楊儀殺魏延呢?這個不好說,為什麼這樣說呢?據《三國志》記載: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遺言,令長史楊氏帶領大軍退回漢中,但在於眾將商議時,卻並沒有叫魏延,而且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來魏延不甘心就此撤軍。所以歷來有人懷疑諸葛亮密計殺魏延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真想殺魏延呢?個人認為還是沒有的,這段記載中寫到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可見諸葛亮死前還是交給了魏延部分兵權的,魏延忠心蜀漢毋容置疑,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還給他兵權幹嘛呢?好讓蜀軍自相殘殺?想必諸葛亮雖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還是希望他日後能知難而退吧。

那麼魏延最後怎麼死的呢?其主要原因還是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當然這與自己沒能審時度勢,孤傲的性格有關。魏延和楊儀向來不和,之前有諸葛亮的調和並沒起大沖突,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則坐不住了。楊儀領軍撤退,而魏延竟選擇了這種非常時刻與楊儀“攤牌”,時魏延拒絕退兵,但見楊儀等人撤兵,不相隨則罷了,反而阻礙其退兵。據《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如此一來,魏延便是處處理虧了,而這則恰好給了楊儀反擊的機會,楊儀告魏延謀反,而當時魏延雖無謀反之心,但那種舉動卻是有目共睹,最終反被楊儀所殺,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據《三國志》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所以魏延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他與楊儀的私鬥,至於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罷了。

石馬的含義

魏延死後,其家族皆被楊儀所誅,自己更是屍首異處,無人埋葬。直到蔣琬主政,楊儀沒落時,其屍首才得以被當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傳魏延墓前的石馬便是那時所造。由於魏延是被楊儀陷害,為馬岱所殺,故魏延墓前所立的兩座石馬跪像一指代楊儀,而另一座則指代馬岱。至於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說,個人認為應是謠傳。所說魏延後來得以平反,但其在後世的名聲卻並不顯著,而諸葛亮則作為忠臣的形象為後世歷代君王所推崇,不至於有人立諸葛亮懺悔的雕像於魏延墓前。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