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吗?对此你怎么看?

myw58


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略形势上会扭转蜀汉势力的颓势。



且看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伐东都洛阳的曹魏核心势力,也不是伐长安!

他的真正意图是:西取天水郡、南安郡、如果可以的话,顺便收了陇西郡,收三君之地。

自从蜀汉势力失去荆州以后,蜀汉势力只能独守益州,虽然经过诸葛亮的南征孟获,又取得了南蛮之地,但是这些地方,只是益州的纠缠势力,对益州的大局巩固,有危害作用,但是对于蜀国急需的人才、粮秣、军械,没有一点贡献,为什么诸葛亮能七擒孟获,而不杀他呢?其实目的是向南蛮势力发出一个信号,益州是很强大的,对付你们南蛮势力,就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要轻举妄动。稳定后方是他打南蛮的真实目的。



北伐的目的:

1.取得粮食的来源。

从形势看,诸葛亮想消灭曹魏势力,他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怎么解决,自我解决,依靠益州,不可能,因为益州已经经过多次战争,已经进入资源匮乏阶段,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这条路走不通,那只有外扩,外扩有两条路,向东取荆州,向北取凉州,向东这条路关羽都没有守住,依他现在手头的几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一条路只有向北。向北有几个优势的地方,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三郡在凉州地区,属于粮仓的地位,从汉中出发,到达这几个郡相对容易,比较容易实现,姜维的北伐,其实就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实现诸葛亮的北伐。

2.军队兵员的来源。

经过连年的战事,益州的兵员已经开始慢慢枯竭,有限的兵员,无法支撑,伐魏战争的消耗,这是原因之一,其实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凉州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西凉组建像董卓一样的骑兵军队,西凉素来彪悍,军队素质较高,比益州的步要好很多,骑兵对付魏国的步军,就势如破竹,在西凉这个地方,蜀国一直比较友好,加上有马超、马腾父子留下来的势力,对曹操恨之入骨,因为都死在魏国人手里,他们还夺了大汉天下,蜀汉取得兵员相对容易。

3.地理环境复杂,对魏国西征非常不利。

魏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才能西征,这样就留给蜀汉这个需要休养生息的国家时间,加上凉州比较荒凉,魏国在凉州地区的兵力部署比较薄弱,拿下相对容易。

诸葛亮的兵力布局显示了他的目的,马谡守街亭,赵云守斜谷道,诸葛亮军守散关。诸葛亮的目的是用赵云和诸葛亮两股力量,吸引魏国主力,马谡军第一目的是防守,魏国兵力从街亭过来的合围兵力,第二目的是,一旦和魏军进入相持阶段,马谡便可以把天水郡收入囊中,诸葛亮后续的手段便是取得天水后,取南安郡,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带了8万人的部队,不进攻5万人的魏军。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走子午道直取长安的原因。

司马懿在作战之初以为,诸葛亮是真北伐,第一判断是诸葛亮走子午道,正迎合了魏延的战略,但是司马懿走到长安后,发现了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后,派张郃带精兵攻街亭。



失街亭,诸葛亮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马谡败的这么快;诸葛知道马谡会守不住,但不是在他的计划没开始之前;

第二个没想到:司马懿看透他的意图那么快。

第三个没想到:马谡没有看透他北伐的真实意图。


少华聊史


马谡倘若守住了街亭,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吗?首先得定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大飞熊认为,不会超过这三种,第一,北伐成功,进取中原。这显然不是街亭一地之失可以改变的,但是会影响到这个战略的完成度。第二,图谋整个关中,包括长安,拒潼关而守。日后北可图河内,东出洛阳,南下宛城等等,视情况而定。但是,要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是很困难的,诸葛亮心里也没有底。毕竟曹魏实力强大,名将辈出,单曹真,张郃就够蜀汉军喝一壶的了。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就是只要蜀汉守住街亭,在此建立一个稳固的前线基地,就可以游走在关右和关中之间,随时威胁和牵制曹魏的西北主力军,让蜀汉军事上化被动为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街亭是出八百里秦川,从关中入关右,秦岭山脉北麓的咽喉之地,本身就易守难攻,利于蜀汉山地作战,不利于曹魏精锐骑兵。至于马谡为什么在山上还打输了呢?大飞熊分析过很多,不再赘述,简单的说,马谡错在太着急立功,想当然把部队都调到山上防守,导致水源被断。如果换成魏延,吴懿,王平任何一人,要守住街亭,难度不会太大。而且只要守主了街亭,以后还可以建立更牢固的防线。



只是,有朋友会说,就算守住了街亭,曹魏不会从他道攻入陇右之地的吗?这倒不怕,因为要从关中进入陇右,势必要选择渭水北岸和南岸两条路,渭北有秦岭北麓山脉隔阻,曹魏要绕道街亭,就只能走渭南一路。但是,渭南直接有秦岭呀,蜀汉军可以背靠大山,随时伏击曹魏军,所以,一样对曹魏很不利。比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斜谷出五丈原,还是疑兵之计,其实蜀汉军暗走渭南秦岭山脉,突然袭击北原。可惜,被郭淮识破,提前从渭北进入北原两岸防守。所以,街亭一失,严重影响了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推进,连隔断陇右的目标,都不能实现。到了姜维时代,干脆直接从狄道进入羌,氐之地北伐。



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汉历次北伐以来形势最好的一次,也是最深入陇右的一次。诸葛亮先是用赵云,邓芝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了曹真军来攻,当然也有阻击渭南一路曹军的意思。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此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南安,天水等于关进了蜀汉地盘中,安定又正好街亭山之东,大军一到,可以作为进取关中的基地,整个北伐形势就倒向了蜀汉。所以街亭之失,对蜀汉影响是很深远的,从此后再没有出现直入街亭,三郡响应,曹魏准备不足这种良好的时机了。


大飞熊骑士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遗愿,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而在这几次北伐众,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此后的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没什么收获!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布局非常巧妙,虽然放弃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计”(由魏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但他攻陇右,出祁山的计策也是非常不错的。

“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他先部下疑兵,让赵云、邓芝率领一万军队吸引魏军的主力,扬言要进军关中。儿自己则率领主力出祁山,攻陇右。


此计大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陇右五郡被诸葛亮一举拿下三郡,姜维也是在这时候被诸葛亮收服的,蜀国此时声威震天,儿魏国则“朝野恐惧”。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亮之出祁山,参军姜维诣亮降。亮美维胆智,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资治通鉴】

不过魏明帝曹睿也是个狠人,当机立断,率军亲征,魏国大将张郃来了一招“围魏救赵”率军直取蜀汉咽喉街亭。而诸葛亮不愿放弃陇西回援,于是派马谡坚守街亭,等到他拿下陇西。



说起这马谡,“纸上谈兵”的又一代言人,当时的马谡野心勃勃,渴望立功。所以他没有选择稳妥的战术,而是在山上驻军。结果张郃切断了马谡大军的水源,对其发起进攻。马谡的军队战败,溃不成军。诸葛亮孤军呆在凉州,魏国可以源源不断的派军,只好撤兵。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也就到此为止了,于是挥泪斩马谡!



很多人都觉得马谡的战败导致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如果马谡把街亭守住了,诸葛亮至少能够占据凉州,为以后进攻关中打下基础。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谡没有兵败张郃,而是把街亭守住了,诸葛亮是不是能占下凉州,以后就能统一中原了呢?

答案也是不肯定的,战场之上,兵家多变化。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驻守城池,封锁水源。而此时的张郃率领少量精兵,经过20天跋涉700公里的强行军,军队已经是精疲力尽。姑且算是马谡有机会守住街亭,兵成功拖住张郃,为诸葛亮拿下陇西提供了时间。



但是这肯定只能守一时,毕竟兵力悬殊,等到魏国后续援军到来,突破街亭便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能不能成功拿下陇西,又是一个问题。

陇西的城池没有进攻蜀军的能力,但是守城有余啊!而且投降的天水三郡也不稳定,其内部搞斗争,或者有人组织反抗起来也很麻烦。所以诸葛亮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人来安排这些郡。但是蜀军人少,每个地方安排一些人,作战部队的人数就会减少。

所以马谡需要驻守到诸葛亮把城池稳定完,并拿下陇西,然后主力部队前来支援,这才算成功。



而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给诸葛亮攻占陇西、广魏,拿下凉州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陇西产战马,占据陇西还提高了诸葛亮军队骑兵的质量,还得到了凉州数十万的人口。这对蜀国来讲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战争,拿下凉州对于只有益州的蜀国来讲无疑是打下了一针“强心剂”。但是也只是到此为止了,想要再进一步估计很难,关中不比陇西,那里乃是曹魏苦心经营之地。当时曹魏的国力远在蜀汉之上,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会显得非常无力。

所以即使一次北伐成功,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能不能得到实现,仍是一个未知数


白话历史君


要想和曹魏正面一战,诸葛就必须占领长安和肥沃的关中平原。通过因粮于敌,才能保证蜀军拥有与敌人决战的实力和底气。长安和关中平原到了手,诸葛灭魏才有五成胜算(至少实力扯平)。而只有拿下易守难攻的街亭,才能保证有一个攻占长安的前哨阵地。

街亭失守,魏军必定重兵镇守,决不会让诸葛再钻这个空子。此后,诸葛亮的北伐不管走哪条路翻越秦川,就始终只能依靠蜀中运粮来打仗。

后援保障一直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弱点和噩梦。八百里秦川浩浩荡荡,从后方运粮成本巨大,效率低下。纵然诸葛用兵如神,人家坚决不出战,就能把你耗死。

曹魏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诸葛北伐时,司马懿和曹真在前线以守为攻,魏明帝曹睿则御驾亲临长安坐镇。铁了心不惜代价守住长安和关中平原。对于诸葛来说,只要街亭不在他手里,战争发起后,相持局面一旦形成,他就一定陷入被动。

兵家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所以诸葛的几次北伐都有点打偷袭的味道,就是“敌不知其所攻”的路数,让你摸不到我的主力从哪条路来,在敌人反应过来,进行大兵团集结之前,先利用蜀军暂时的优势兵力攻下几个重要的战略要点,然后步步为营,图取长安。但最后都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出问题,无功而返。

本来,先把街亭变成蜀、魏的实控边界,然后再以街亭为枢纽,打下并经略南安、天水、永安三郡,进而占领关中和长安,是最保险、最占据主动性的一个战略。可惜失去了街亭,就注定了诸葛难以逆转这种劣势。

对蜀汉政权来说,北伐既是为了统一,也是为了自保。以攻为守,勉力维持。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诸葛一死,蜀汉再也没有了这种不世出的治国能臣和军事天才,只能依靠孙刘联盟和千里蜀道作为屏障,苟延残喘。主昏于上,政乱于下。到最后,成了吴国使臣所说的“入其朝不闻其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的模样,等着挨宰了。



喷子都是玻璃心


街亭的丢失决定了蜀汉的灭亡?此地丢失后诸葛亮为何不反攻?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失街亭”,是蜀汉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事。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任命的主将马谡自作主张,弃水源而登上南山据守,导致被魏将张郃大败,丢掉了街亭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导致诸葛亮进退无据,只得鸣金收兵,第一次北伐就这么无果而终了……

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街亭这个据点真的就这么重要?没有它,诸葛亮就无法北上作战?而且既然街亭这么重要,诸葛亮为什么又不能举兵反攻街亭,然后继续北伐战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还是翻开史料记载,先搞清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再结合当时的战略地图,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8年。应该说,诸葛亮对这个战略时机的把握,还是非常高明的。自从数年前夷陵大败,刘备亡故之后,元气大伤的蜀汉失去了主动进攻曹魏的能力。而曹魏也对蜀国放松了警惕,将主要兵力都部署在东线,用于防范孙权,在西线的守备,则一直比较松懈。

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在主持蜀汉国政以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结东吴重订盟约,二平南中以安后方,三安内政恢复生产,四则储备物资操练三军……原本一蹶不振的蜀国逐渐恢复了生机,有了主动进攻的资本。

这时候,诸葛亮给刘禅上书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分析天下大势并明确指出,北伐曹魏、问鼎中原的良机已到。接着就倾蜀汉全国之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

此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呢?总共有三个,第一步为攻下陇右和扶风之地,为蜀国拓展领土,增加人口;第二步是拿下凉州和雍州西面的地盘,和益州连成一片,大大拓展版图;最后一步,就是占领长安,将整个关中和咸阳以西的地盘,都收入蜀汉的囊中……

计划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情的,蜀汉倾国动员之下,也仅能调集不足十万人马。

而且蜀道艰险,后勤补给困难,那个年代没有烧煤炭石油的运输工具,全靠吃粮的人和吃草的牛马来运输粮草,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就算能击溃曹魏的边防部队,顺利拿下长安。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主力,兵力不足的蜀军又有几成胜算?

这一切,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冒险计划。而是先立足于前两个战略目的,先拿陇右扶风,再取凉州,然后守住这些地方,并消化之。这样一来,蜀汉人口和领土增加一倍,虽然在实力上还是弱于曹魏,但相较于之前仅有益州一地的境况来说,已经好了太多。

由于战机上的突然性,和曹魏边防部队的猝不及防,战争一开始进行非常顺利。天水、南安等地的太守弃城而逃,守将姜维、梁绪等率部投降,陇右五郡顷刻间有三郡投降,仅有广魏和陇西还在顽抗……可以说,诸葛亮此行的第一步战略目的,增加领土和人口,已经基本达成。

随着曹魏主力精锐的陆续赶到,战局慢慢稳定了下来,双方呈对峙之势。

这时候,蜀军兵少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一共才7,8万人马,还要分兵去应对几个方向上的战事,以维持整个战局的均衡态势,兵力捉襟见肘……

诸葛亮让一部分蜀军驻守街亭,掐住陇山道;另一部分则由自己亲自率领,顶住上邽。至于其余的蜀军,则是在收降南安、天水等已得之地,并继续攻打依然在顽强抵抗的陇西、广魏等郡……看得出,诸葛亮深知己方的劣势所在,他的布置是将有限的兵力尽量机动使用,先重点拿下陇西、广魏,再抽出兵力去支援街亭和攻打上邽。

这个时候,街亭这个据点的得失,就成为了整个战局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说街亭重要呢?

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它不仅处在曹魏通往西凉诸地的咽喉要道上,更有一条大道可以穿过祁山,南下入蜀。

只要街亭在蜀军手中,就等于是切断了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而且不用担心被魏军南下,抄了自身的后路。

诸葛亮的计划是,街亭的蜀军只需坚守,尽量支撑上一段时间,当然是越久越好。等到自己这边抽出了兵力,一方面增援街亭,继续掐断陇山道,就是中原通往西凉的主干道;另一方面则攻下上邽,控制住陈仓水道,这是西凉与中原相连的另一条通道……

也就是说,一旦守住了街亭,又拿下了上邽,就等于是将曹魏与西凉的联系,彻底切断。而此次北伐的第二步战略目的,也就是拿下凉州,也已经基本达成。

蜀国从此可以将西南西北连成一片,雄踞西部,天下也将形成新的战略平衡态势……

然而,街亭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弄丢。这无疑是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也使得蜀国大军处于极度的战略被动之中。

为什么呢?因为街亭的丢失,不仅使诸葛亮失去了图谋凉州的最重要支点,还令蜀军原本完整的战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曹真已经率领魏军的主力,从斜谷道进军,而且在箕谷打败了赵云(赵云这路是疑兵,兵力不多),从东北方向上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占领了街亭的张郃,还随时可以从街亭出兵,经祁山南下,分分钟包抄蜀军的后路。

试问,在街亭新败的不利影响下,士气受挫的蜀军一边继续攻打陇西、广魏,一边还要和曹真大军硬碰硬,能有几成胜算?一旦被张郃截断退路,就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到时候别说是继续作战,就连想撤都撤不回去,只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那要是收拢主力,西出祁山,反攻街亭呢?这也不可能,甚至更加危险。张郃久经战阵,绝非马谡这种菜鸟可比。

想要攻下张郃率数万人驻守的街亭,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在士兵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代价下,蜀军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取胜。而在蜀军全力反攻街亭的时候,曹真大军会像观众一样,按兵不动?

就算再没有战略眼光,曹真也知道趁蜀军西进的机会,赶紧收复之前丢掉的陇右天水等地,再分兵一部截住蜀军后路,断其粮道。

而曹魏大军主力,完全可以沿着诸葛亮出川的路线,直接杀向蜀中……

试问,已经倾国而出的蜀汉,国内兵力形同真空,难不成扎一堆草人出来抵挡曹真的精锐大军?

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退兵,因为他知道,街亭一丢,自己占领凉州的战略计划就已经不可能实现。继续打下去的话,不但十分被动,而且有巨大的风险,即便打赢了,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消耗战,这对于本钱不足的蜀汉来说,并不可取。至少,本次北伐的最基本目的已经实现,现在撤退,好歹能保住之前的一部分战果。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也就是说,这次北伐至少为蜀国增加了一千多户人口。古代的户不是现在的三口五口小户人家,一般都是祖孙几代,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算下来,一千多户至少有一两万人,这对于总人口不足百万的蜀汉来说,也算是一定的补充……

一句话,街亭已失,凉州遥不可及,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与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硬碰硬拼消耗,还不如撤兵,保存实力,以徐图将来……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丢失以后,不去反攻街亭,而是选择了退兵的原因。

总结下来其实就两条,一是实力上做不到,二是做起来太冒险。

诸葛亮深知蜀汉与曹魏实力相距甚远,故用兵不得不谨慎,不敢做赔本的买卖。

说白了,这都是蜀汉本钱有限的无奈,诸葛亮在作出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不得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为他手中掌握的是不仅是全蜀的军队,更是蜀汉帝国的国运,一旦有失,便是全灭的结局……

就此,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应该说诸葛亮从战役时间的把握,到战略计划的拟定,再到战术上的的执行和实施,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结果却很令人遗憾,因为在街亭这个最关键的点上,诸葛亮犯了用人不慎的错误。要是守街亭的人不是马谡,而是赵云,魏延,王平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最低程度也能守住一段时间。而菜鸟马谡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让街亭失守,一触即溃……

只不过,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得卖,唯独就是没有后悔药。原本距拿下凉州,雄踞西陲只有一步之遥的蜀汉帝国,只能接受无功而返的结局。

更严重的后果是,吃了教训的曹魏,从此将防御的重点从东部的长江防线,转移到了西面的长安一线,并加强对凉州的控制。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四次北伐,形势更加困难险峻,也再没能取得像第一次这样的战果……

可以说,马谡丢了街亭,对于蜀国的未来是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马谡因此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而诸葛亮将这种菜鸟用于如此关键的岗位,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

PS:如果在第一次北伐中,街亭没有丢失,诸葛亮也成功拿下了凉州,外加雍州的部分地盘,那么蜀汉是否能有机会问鼎中原,中兴汉室?

客观来说,其实希望也不大,因为曹魏不会坐视诸葛亮吞并凉州,更不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凉州雍州不是蜀中,没有险要的地形作为掩护,几乎是清一色山地步兵的蜀国军队,很难在这种地形之下,抵挡住曹魏的精锐骑兵。

不过,如果诸葛亮真的能挡住曹魏反攻,又能在短时间内吞并并消化凉州,那情况确实会大不一样。这样等于是蜀国雄踞西陲,坐拥益州+凉州+半个雍州,国土和人口都增加一倍以上,几乎能与东吴平起平坐。

占据了凉州也意味着,今后蜀汉进攻中原的方向又多了一个,能带来更加灵活的战略战术。

凉州民风彪悍,又是产马之地,蜀汉可以在这里组建一支骑兵部队,重振当年马超西凉铁骑的声威,配合蜀中步兵,从两个方向上分别进攻……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我们的想象和猜测了。

历史就是历史,是没法假设的


萨沙


先上图。

诸葛亮大军自汉中出发,分两路进军。(走散关那一次是第二次北伐)

赵云军

(红色带点的那一条是第二次北伐)

褒斜道就是赵云的疑兵,负责与曹军主力对垒的。赵云领的兵力数目不详,不过,诸葛亮全军总数为八万,赵云作为疑兵,兵力不会超过2万。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压阵,派五万兵马两面迎敌。赵云一路直接威胁到长安,所以,相信被布置的部队会偏多。赵云算是以少击多的状况。赵云部队败退,则诸葛亮后路被截,诸葛亮大军将变得进退两难。因此,当诸葛亮得知赵云顶不住时只能急忙退兵,撤回汉中。

马谡的街亭

还是用第一张图。诸葛亮派遣赵云做疑兵,自己带大军前往西凉收地。诸葛亮大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不战而降。诸葛亮为了安稳的收地,派遣马谡前往街亭守住路口。马谡所在的街亭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称为一旦失守,则大军危矣的位置。但是,观察地图后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此处根本无关紧要,就算马谡失街亭也不会威胁到诸葛亮军。诸葛亮完全可以收拢大军,与张颌再战。而张颌部队兵少,真打起来不可能打得过诸葛亮。所以,所谓的因为张颌大破马谡才让诸葛亮退兵这一说根本站不脚。

总结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自独自领兵以来首次与势均力敌的对手较量(实际上曹睿5万还没诸葛亮8万多。)诸葛亮布阵能力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曹军会迅速派遣大军支援,让赵云守住要害之地却又不给赵云足够的部队导致赵云军被曹真强推。赵云被击败,让诸葛亮不得不赶忙撤军。这途中必然是丢盔卸甲,补给全丢的状况。诸葛亮通过不断北伐,积攒经验,才会在后期能够做到稳扎稳打。可惜,如此消耗蜀地人力,最终因后勤跟不上而消亡。



金晶林


我认为马谡守住了街亭,蜀汉能占据秦(魏国把天水等郡成立秦州)、凉二州。在北伐前魏延提议会师潼关(魏略是会师长安),这样潼潼以西(咸以西)就搞定了。魏延吉的策略是在长安(潼关)切断魏国和雍(关中)、秦(陇右)、凉州的联系。诸葛亮认为此计太险,战线太长、魏国君明臣贤。
(魏延策略如图所示)

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侯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


但是诸葛亮用错人了,马谡不是能实战的。接连犯错误: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不据城而守。当时王平粮次劝谏马谡。张郃率军赶到街亭发现马谡不据城而守,舍水上山。马上派人切断蜀军取水之道。然后进攻,大破蜀军。三国志: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马谡要是能坚守成功,那蜀汉就能切断陇道。秦州四郡已降,凉州也将不战而降。接着蜀汉会向关中进军。但如果讲成功是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目标。我觉得短时间内是难成功的。蜀汉大将军蒋琬就曾说过 :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就是先蚕食雍凉。

诸葛亮这时应联合东吴,让东吴也北伐以减轻西线压力。我觉得蜀汉要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前提是:天下有变。即魏国发生大的动荡。


小鸿哥


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诸葛兵出岐山,先头部队马谡、王平领兵25000人,住扎街亭;诸葛中军主力部队在出斜谷,准备直取楣城;佯攻部队赵云、邓芝兵出箕谷,诱使魏主力部队防守箕谷。

曹真、郭淮的主力部队约12万大军驻守楣城!!!曹睿派张郃领兵5万,攻打街亭。注意,这里的魏主力防范的方向正是诸葛进攻的重要地点!楣城是长安的屏障……

如果,马谡、王平没有失去街亭,与张郃形成拉锯战,诸葛的后援辎重粮草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部队;而这时的曹真、郭淮在没有得到街亭战况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出击去围攻箕谷的赵云、邓芝;这样一来问题就进一步复杂化,曹真、郭淮驻守楣城固若金汤,诸葛发兵进攻楣城,曹真、郭淮不出战,诸葛也不敢去取长安,“虑我军袭其后也”!

久而久之,还是诸葛撤军,曹真就是不战,没辙!而且,赵云、邓芝部队的目标同样是楣城,如果,赵云径取长安,曹睿就在长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凉州的部队也可以增援长安,达不到速战速决得效果,三条线全部形成拉锯,这里就是曹睿所说的:“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诸葛亮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曹睿说的对!


公明淏


即使街亭不失,诸葛亮达到战略目标得到三地,曹魏反攻他也守不住,大家看看蜀国兵力数量,倾全国之兵才七八万,势必国内空虚,这几万兵还要分兵驻守新得之地,魏国即使只来同样数量的兵力,用疑兵之计就很容易形成局部优势把蜀军各个击破,如果魏军歼灭大部分蜀军,那就不是战役失败,而是演变为亡国之败了,诸葛亮北伐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丢失街亭以后,诸葛亮没有反攻,而是撤军回蜀,正是他看到了继续纠缠下去的严重后果。个人认为诸葛亮在战略上不如司马懿或者曹魏的,他仅仅是在战术方面有些小聪明罢了,所以他的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他的短板还体现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他死没多久,蜀国就灭亡了,这就像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无论巨细事事亲力亲为,结果离开总经理就无法正常运转,这样的公司或者总经理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这样的公司更是不优秀不长久的。


叶罗丽小姐姐


不管演义怎么说,但总归要参考史实的,也就是说演义中的大的结局是符合历史的。当时的蜀国与魏差距甚远,正面大规模作战对蜀汉来说是不现实的,只能出奇兵制胜,关健是速度。等魏援军到了,蜀再想取胜已不现实。

子午谷奇谋作为局部战斗来说不失为一条妙计,但蜀后续乏力,从战争的全局来看行不通,因为即使奇谋成功,接下来面临的还是蜀魏大规模军事对抗。

那么又来了,即便是马谡守住了街停,仅仅是蜀军有一条退路,接下来面临的还是大规模军事对抗。

很明显,蜀国北伐天时,地利都很好,但无耐蜀自身太弱,还是时机不太成熟。

那么诸谒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我们都常说逐鹿中原,得中原而得天下,蜀国尽管富庶,但仅能暂时偏安于一偊,如果不图发展和扩张,最终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