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為何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靜夜史


清朝的建立和清軍的入關應該說都是歷史的必然性,如果當時沒有清軍的入關,中國就不可能快速實現統一,也不可能快速從明末的混戰中擺脫出來,儘管清軍入關給南方帶來了一些災難性的事件,但比起農民起義軍的屠殺,這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清朝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並且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臺灣澎湖等地方,形成了一個幅員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也正是以清朝的版圖為基礎,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現代領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朝確實為中國奠定了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現代意義。

清軍入關時,已經是公元1644年。而在此之前四年,也就是1640年,英國已經完成了光榮革命,走向了一條君主立憲的新型國家道路。與此同時,工業革命的步伐隨之而來,世界歷史舞臺上已經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而1644年的中國,大明王朝土崩瓦解之後,中國隨之出現了多個政權林立的局面。東北有已立三世的大清,華北有李自成的大順,南方有朱由崧的南明,四川有張獻忠的大西等政權。如果中國當時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完成統一,就不可能在後面擋住西方列強的入侵。



當時的中國外海,西班牙人佔據了菲律賓,葡萄牙人佔據了澳門,荷蘭人佔據了臺灣,法國人也到達了臺灣北部,英國人已經登陸印度,俄羅斯人也逼近了遠東。如果中國當時也如印度一樣是一個分裂的狀態,很難想象中國是否有能力抵禦住西方的強大攻勢。


傅斯鴻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下,什麼是漢地十八省。

明朝時期,全國一共設置了兩京十三個布政使司,後來清政府將湖南和湖北從湖廣承宣司分離出來,南直隸分為安微和江蘇,陝西分離出甘肅,一共成為了十八個省。而這十八個省則是漢人的生活區。

回到題目,討論清軍入關是萬幸還是不幸。

國人對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雖然清軍入關對漢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的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清朝所做出的兩個貢獻。

一、確定了中國現代的版圖

滿清政府在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里,即便後期割讓多處土地,但依舊保持了1000萬平方公里土地。

二、實現了真正的名族大融合

清朝政府將各名族的融合達到了新的水平,尤其是邊疆等各少數名族,中央對其加強了聯繫,我們現在的各名族在清朝時已基本形成。

再繼續題目,為何沒有清朝我們連十八省都保不住

在清軍入關之前,中原被分成了三個政權,南明政權、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雖然農民軍攻破京城,逼死崇禎帝。但南遷的明朝政府沒有了關外的壓力且盤踞在江南富裕之地,李自成不會那麼容易攻破,按李自成的性格能和明朝分開治理土地,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

張獻忠,在四川站住了腳,基本上蜀地全在他的掌控之下,傳統的漢地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這三股力量都沒法打破其他兩股勢力,此刻的中原大地很快將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

這看似互不傷害的三角關係,只要再過些年就會被洋人打破,因為洋人處理好了歐洲內部的戰爭,就會在1840年騰出手來攻打中國。

為什麼洋人會在這一年侵略中國。

原因無他,洋人在19世紀才完善非洲、印度洋、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地,為以後大規模東進提供基地和補給。

但對於英國來說,他們對土地反而沒什麼野心,也沒有那麼好的胃口消化中國這麼大的土地,所以英國在侵略中國後只要求中國讓出點土地作為他們傾銷產品的據點。

但不能因為英國沒野心,就忽略了俄國。他們不同於英國只是為了銷售商品獲得利益,俄國是對土地充滿了慾望,他們骨子裡有著最為劣等的強盜基因。

貪婪的俄國

如果清軍不入關,那麼關外的滿洲、喀爾喀蒙古、準噶爾汗國等這些小國,將被俄國各個擊破吞併入俄國國土。以俄國人的貪婪,肯定會染指關內,歷史上俄國幹下三濫的事不是一件兩件,他們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比英美法等各國可是多的多。

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他們注重的是商業和中國龐大的市場,對土地他們並不感冒。但如果俄國染指關內,肯定會掠奪土地,到時候英國必定不許俄國獨吞中國市場。那時候就不會只有英國和俄國了,還會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奧地利等歐洲各國。那時中國的地盤必定會被瓜分的一乾二淨,這對漢人來說將是徹頭徹尾的滅族災難。

所以,清軍如果不入關,就沒有以後的開疆擴土;就沒有今日的我國領土雛形;也沒有內地和邊疆的整合及各少數名族的融合。

因為大清打下來的地盤足夠大,歐洲列強沒有那麼好的胃口吞併和消化,他們只能以殖民地為據點傾銷商品,所以清軍入關也算是一件幸事。

以上是紅塵純個人觀點,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留下你的經常評論,我將改進。


摯潷畫畫紅塵


不邀自答。

答案很明顯,要是沒有大清別說十八省,不用等到鴉片戰爭就被洋人瓜分成殖民地了。所以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

先說一下洋人為什麼會在1840年那會兒侵華,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直到19世紀洋人才完善其在非洲、印度洋、南亞以及東南亞的殖民據點,為其日後大規模東進提供了前進基地以及補給基地。比如英國就利用印度的物力和人力來為其侵華服務。

另外,歐洲內部還經常打的不可開交。遠的不說,三十年戰爭、反法同盟等就打了幾十年,而且英國佬還先後打了兩次英美戰爭,一直到鴉片戰爭前才基本消停,此時才能騰出手來侵略中國。
三十年戰爭

但是就英國來說,其本身對中國本土沒什麼野心,而且也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消化、改造,畢竟消化一個印度就讓英國佬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所以歷史上英國侵略中國,從來都是要求中國讓出一塊土地作為英國傾銷商品的據點,比如說香港以及公共租界。畢竟以若干個殖民據點以點帶面的去影響中國部分地區、扶植利益代理人才是最划算的手段,至於完全吞掉並消化中國,英國佬還沒有那個牙口,畢竟中國比印度大多了。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因素,那就是俄國。不同於英國以傾銷商品和方便投資等目的,俄國則是對土地充滿了野心,即便是今天骨子裡也是劣等的強盜基因。
所以,如果大清不入關的話,那麼關外就是小國寡民的滿洲以及四分五裂的喀爾喀蒙古,還有那個新興的準噶爾汗國,這樣的話俄國會輕易將其各個擊破,並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並強迫滿洲人、蒙古人俄國化。而以俄國人對土地的貪婪,其必然會繼續染指關內。俄國人不像英國那樣講究盜亦有道,還知道改造殖民地使其更好的為其服務,以俄國人強盜的本性,則不會像英國人那麼講究,而且歷史上俄國下三濫的事幹的一樣不少,其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比英美多的多。

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列強,其以商業立國,重視的是市場,而非一味的掠奪土地。如果俄國染指關內,英國絕不會坐視這個龐大的市場被俄國獨吞,必然要橫插一腳進來。那時候來華的可能就不是英國了,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那樣的話中國的土地絕對會被瓜分乾淨,那對於我等漢族人來說將會是亡國滅種的災難。
所以,如果清朝不入關,就沒有日後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如果沒有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就沒有今日至中國。清朝入關除了締造現代中國的雛形之外,更是極大的拓展了古典中國的邊界,並整合了內地和邊疆為內地留下了足夠的緩衝區。

正因為大清的地盤足夠大,所以洋鬼子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給吞掉,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去消化,只能姨殖民據點、扶植利益代理人這種方式。所以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大清能夠入關,簡直是中國之大幸。

而我們後人要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

有的人認為清朝拯救了中國,如果沒有清朝,根本沒有現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甚至原先的漢地18省也難保。

有人認為清朝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清朝統治者的不作為,使得中國在近代遭受了巨大的恥辱。


兩種想法都有道理,尤其是第一種,原因在於這是一種具象化的直觀表達。

首先,這個漢地18省是指明朝時中國的國土。明末,清軍入關之前,中國被分為三個政權,分別是南明,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大清建立後,平定南明,大順和大西,逐漸掌握全國的政權。若是清軍沒有入關,那麼中國可能會處於內部分裂狀態,百姓將繼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清朝建立的前期,還是制訂頒佈了一些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促進了國內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康乾盛世”這樣的穩定局面。

總有人會介意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落後於世界。清朝統治者自然難辭其咎,但這個問題不應該全歸咎於他們,漢家王朝幾千年來,也並沒有發展出更先進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限制了中國的發展,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是問題的關鍵。由於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和人們心中天朝上國的觀念,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了青年學生忙於四書五經,詩書禮儀,而不是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文化,1842年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內容是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提高國民的綜合能力,改變中國被壓迫被侵略的社會。

清軍入關後的少數民族政策,比如滿蒙聯姻、對西藏地區的統治管理,為中國的各大民族融合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清廷讓滿人學習漢族文化,統治後期,也不再禁止與漢人通婚,還大力發展儒家文化。

清政府後期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直為人詬病,不僅李鴻章是一個“補鍋匠”,整個王朝又如何不是?

但這種補鍋行為——簽訂一系列的割地賠款政策,也未嘗不算是捨車保帥的無奈做法,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光打嘴炮亦是無用。如果不簽訂條約,中國可能會被各列強之國瓜分,這樣下去,中國才會真正面臨滅頂之災,中國國土安全形勢更加難保。只有藉助列強之間的矛盾,才能虛與委蛇,盡力周全。最終的結果大家也能看到,直到清帝遜位,還是給民國留下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這般厚實的國土家底。

在當時的社會體系和國際形勢下,這也是中國得以發展的斷腕求生之策,清朝的前期統治者不斷致力於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簽訂《尼布楚條約》等等。雖然目的是為了維護王權統治,但客觀上也給後世的國家遺留了足夠的戰略縱深。

至於有人所說的清軍入關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點當然也是實錘,但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早在秦朝時期,中國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到了清朝已綿延兩三千年,封建制度和等級思想在百姓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清朝想要根除也有難度,君卻不見,今日尚有遺毒?事實上,明朝正是清朝之前的君主專制的高峰,清朝也無非是從一個高峰,到達另一個高峰。

時代在變,歷史在變,社會體制也在變,同一問題放在不同的時代,或許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是,不丹是清朝的附屬國,不丹的國旗也是隻把大清國旗稍微改了一下。但是,清朝已經滅亡那麼多年了,不丹為什麼還不換國旗呢?而且不丹至今也沒有和中國建交。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奇怪,清朝時不丹作為附屬國,使用清朝的國旗很正常,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人家內部又沒有發生革命乃至朝代更迭,不可能隨意改變。我們往往喜歡把它與其它事情聯繫起來,再進行一些想象加工,最後得出自以為偉大新奇實際上卻毫無意義的結論。



客觀來講,清軍入關為中國後世大一統局面和各民族的大融合格局,具有難以磨滅的歷史功績,對清朝統治者抱以批判的研究態度當然也需要有,但不能只盯著他們的出身不放,因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沒有一個民族是多餘的、帶有原罪的、或超然於歷史的存在。


歷來現實


清軍入關,對大明王朝而言,既不是不幸,也不是萬幸。因為我們知道,推翻大明王朝統治的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清軍入關,純屬是混亂中的趁虛而入,連順治帝坐上北京紫禁城龍椅時都在自嘆自問,這一切都是真的嗎。可見,清軍入關時的自信心是不足的。只是到了大清後二、三代統治者,才漸漸明白前輩們保家衛國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間,才深刻意識到開疆拓土比什麼都重要,領土意識、國家意識才上升為大清立國的基本出發點。僅就這點而言,大清統治者比大明統治者要清醒得多。因此,偉大領袖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告誡我們,我們今天所繼承的這塊版圖,基本上是大清康熙帝時就牢固地確定了的。是牢固地確定,而不是曾經擁有。如果說當年清軍不入關,漢地18省保與不保,誰能說清楚?!





王榮聯1


這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回答:清軍入關對於我們領土和民族大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一個問題:前清的問題。

1、前清滅亡時,疆域面積仍有1135萬平方公里。我國政府對外申明中,往往都有“自古以來‘’幾個字,這不僅意味“自古”還要“一直以來”。對於前清以前的失地是很難再去找法理依據!

2、反對者有這麼幾個理由:那是祖先的,那是解放軍浴血奮戰而來的。這兩個是事實,但不是否定前清的理由。阿三隻有900畝地,自己沒把祖先的土地開墾,甚至最後只有350畝地,但他反覆強調阿四開墾的和阿四沒關,都是祖先的,是前人的。當解放軍真的收復失地的時候,卻和前人一點關係沒有???這種觀點的人是選擇性忽視。

3、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902年的面積是630萬平方公里,最後只剩下七十幾萬,這個時間橫跨明清兩代的帝國,不能完全說明明朝延續300年會怎麼樣,但至少說明前清政府在最後的貢獻!!!

4、有段歷史不得不提一下,隆裕太后和溥儀,一個女流,一個童子,我們不得不慶幸。在最後的時間裡,南方革命政府為什麼要同意談判,原因,而且最大的原因,就是對方還有資本,馬雲會和你談判嗎?假如遇到一個剛愎自用,不服氣的,我可以說滿清政府會輸,但對雙方來說就是一場慘烈的結局。不管滿清政府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對我們的國家是件幸事。

第二個問題:漢人或明朝的問題。

銘記歷史就是不背叛歷史,就是尊重歷史。喜歡明朝是個人的自由,但尊重歷史就應該尊重歷史事實!我是漢人,我也喜歡明朝,但這不是明朝偉大的原因。

1、明朝的內閣和西方的內閣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的內閣權力來源議會,向議會負責。明朝的內閣向皇帝負責,是廢除丞相後,對政治形式的一種補充,比唐宋的的丞相權力要小。只有票擬權,什麼意思呢?根據皇帝的旨意,擬定好具體的處理方式,有時只是文字匠!擬定好之後,還要經過批紅,也就是要皇帝修改或簽字(最後要司禮監蓋章),然後交付給六部執行。有張居正這樣的人,皇帝小,有太后支持,還和司禮監關係好,所以權力很大。但大多數時候內閣首輔是比不上唐宋丞相的。因為內閣不是中央一級政府,說的更明白一點,在制度上,內閣不是六部的上級單位,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因為有網友認為明朝快要接近君主立憲了!

2、東西方比較上來看,明朝已經開始落後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資產階級的誕生,資本主義的革命都比明朝領先很多,而且基本上發生在明代這一個階段。明成祖的神機營的火器原本是世界級別的,但明末的火器基本上都在澳門從荷蘭葡萄牙人手裡購得。這也可見一斑。

之所以說這兩點,是因為封建制度已經進入了末期,而17世紀,明朝又進入了本身的週期末期。要一個快三百年的王朝中興,這基本是不太可能。但縱觀大明境內,沒有一隻新興的,在政治文化上可以和大明媲美的漢族勢力。

明朝之後,會發生什麼,大家都不可以去假設。也許更好,也許更壞!但只有一個事實,前清在維護領土和民族統一上是有巨大貢獻的。


zhuzhiyan614


客觀事實沒有必要否認。

清朝對我國疆域領土的歷史貢獻,是建國以來的領導人們廣泛認可的。例如,周恩來總理在1957年的青島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上,就明確提到這點: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漢各朝,都沒有清朝那樣統一。

如果沒有清朝,我們的國土肯定是遠遠到不了960平方公里。

以這張《大明一統之圖》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天下是非常狹窄的,東北只統治遼東地區,更遠處標註為“女直”的所在地。

不僅如此,北方還有兀良哈、北狄(蒙古),西面的最遠處是哈密(哈密衛後來撤銷內徙),再西邊的西域(新疆)以及西蕃(青藏高原)都不在統治範圍內。

總而言之,沒有清朝的300年經營,我們肯定是遠遠湊不夠960萬這個數字的。

如果沒有清朝,我們能不能守住十八省的地盤呢?

十八省也就是指內地中原,包括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這個問題是無法假設,我只能說情況很危急。

譬如北方的俄羅斯,之所以在19世紀中期前無法侵略黑龍江流域,就是因為有清朝抵擋著。但如果沒有清朝的武力,俄國出入東北恐怕就如無人之境,比歷史提早兩百年將勢力滲透到東三省,下一步進軍內地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17世紀初,新疆、蒙古和青藏高原都被各種各樣的蒙古人佔據。

像是準噶爾汗國這樣的政權,會不會因為生存空間受到俄國擠壓,而往內地大規模入侵,明朝能不能抵擋住,這也很難說。

當然,以上情況都不考慮其他西歐國家的影響因素。但是,即便如此,沒有清朝想要保住十八省,其實也是十分困難的。


HuiNanHistory


為何說??誰說的?我沒聽過這種扯淡的說法,赤裸裸的清粉、清吹言論,說輕點這是“無恥”,說重點這是一種惡意的民族“挑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種無恥言論欲想拔高滿清對中國的疆域貢獻值,貶低漢人能力和成就,目的顯而易見是想為滿清入關所犯之罪和近代屈辱史進行漂白、覆蓋、粉飾,然而這種貶漢揚滿的挑釁行為只會更加招人厭惡甚至撕、懟!滿清兩百多年在中國歷史中只佔有很小的一部分,在沒有滿清之前,中國從來都是個世界級政治領土大國!


誠然,滿清對明亡之後的中國有統一和鞏固疆域的重大貢獻,這是公認的。但沒有滿清,漢人就做不到嗎?無知扯淡也要有個限度,以前漢人做得到,後面怎會做不到?!或許再一個漢人王朝領土可能的確沒有滿清這麼大,但重新統一漢地、適度拓展和加強軍事羈靡區的能力是不容許某些人懷疑的!更不能容忍惡意的貶低!

更何況,一個王朝的優劣不是隻看疆域大小,更重要的是看民生,首要的從來都是國泰民安、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只談滿清疆域而回避清初的入關大肆屠殺、強制剃髮易服、毀人衣冠等罪行和近代屈辱史及其長期不良影響是避重就輕、選擇性講歷史!說實話,儘管滿清於中國現代疆域有所貢獻,但總的來說,對中國整體發展態勢、文化民生與近代傳承過渡而言,我認為清軍入關是不幸的,弊大於利!這話可能會讓滿族人不舒服。至於沒有清軍入關會如何?


之前有看到某些人說,“沒有清朝,中國就只有明末大小,沒有西藏新疆內蒙東北”,這種觀點已是淺薄無知,無視中國及漢族過往歷史成就,更無視了之後200年的所有歷史發展可能性,簡直是十足的胡說八道、智商可議。而這裡又冒出一個“若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都難保”的言論就更是可惡的挑釁,更加吹捧滿清作用不可或缺,否則連明末都不如的醜惡用心、無恥至極,讓人聽了憤怒難抑,直想罵人。這兩種無恥醜惡言論儘管純屬扯淡,本不值一駁,但我仍然要壓制這些無恥之人的囂張氣焰,讓他們心服口服。我也有長期關注網上這類歷史爭論,這些人的論據或潛臺詞,我將之和在一起歸納,無外乎兩點:1、漢人擴張欲不如遊牧民族,看不上這些貧瘠之地,再換新王朝也必定只死守漢地18省不擴張。2、當時沙俄已經到達貝加爾湖和黑龍江流域,若不趕緊統一結束內亂、大面積開疆拓土,沙俄必定吞併我東北、蒙古甚至提早進犯瓜分長城以南,而除了滿清有能力統一和抵禦外,漢人做不到……
我們先冷靜,先來粉碎第一點。說漢人擴張欲不如遊牧民族,我不否認,但這不代表漢人沒有擴張性。中國祖先最初從黃河流域那點地擴張到後來漢唐那麼大能叫沒有擴張性嗎?尤其適合耕種的土地已完全被漢族牢牢控制掌握,雖然確實看不上18省之外相對貧瘠的土地,但是,歷史王朝都有興衰,每一個新興中原王朝都會擴張、控制、設立一些外圍羈靡區和軍事機構那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一直都是如此,一樣會稱霸、爭奪、延續到近代。每一個朝代興起之初都會有擴張開拓行為,連狹小懦弱、重文輕武的宋朝也不例外,北宋末期還能努力開拓出一個“隴右都護府”來,是不是很打某些人的臉?退一萬步講,就算新王朝不想擴張,那收回故土、恢復前朝舊有疆域總算合情合理吧?明朝鼎盛時據有青藏、東北和部分新疆內蒙地區,約1000萬平方公里,也不比今天少,中國人向來有故土情節,有追求統一、恢復前朝疆域的基因和傳統,新王朝恢復到前朝明初版圖、重納羈靡部屬、重塑宗藩體系之理由可還夠充分?可還合理?何來漢人後一朝代只守漢地18省的無腦言論??
再看第二點,當時沙俄已經抵達貝加爾湖和黑龍江流域,中國若不迅速統一,恐怎樣怎樣,真是如此嗎?

這一點分兩部分來分析反駁,先說沙俄當時有沒有能力吞併東北、蒙古,答案是沒有!17世紀時,西方列強火器軍備還不比中國先進多少,沒有絕對戰場優勢,明末能打敗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清初兩次雅克薩之戰能打敗沙俄就是證明。而且當時的沙俄遠東勢力薄弱,還僅限於幾百人的探險隊來開拓發現建立據點的階段,佔領一些人煙稀少無人管制的西伯利亞等地盤尚可,但想侵犯人口眾多、有強大政權和正規軍隊的中國東北及蒙古復地那是痴人說夢,就算用人海戰術也能堆贏當時的沙俄和西方國家,明末清初的幾場勝利就是這樣打贏的,如此,更遑論進犯長城以南?



表面看似強大的沙俄,那時即使在對後來才出現的準格爾汗國和哈薩克汗國都尚且動不了!這還是距離他們老家最近的中亞!而哈薩克被滅已經是19世紀中期的事了,這中間近200年的時間沙俄還沒有能力吞併任何一個東方中大型國家或政權(包括未入關的後金),為何?因為工業革命之前,東方國家的火器還算比較先進,西方人的火器並不領先東方多少!工業革命之後,軍備技術差距才拉大,英國才敢打東方巨無霸清帝國、沙俄才完成吞併哈薩克等汗國。所以在此之前的十七八世紀,而且是軍力薄弱的遠東,又何來“漢地18省都難保”的狗P言論?
再談漢人自己能否迅速統一和恢復實力的部分,我們拿歷史來說話。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期不少,最長的是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前後約300年的分裂期,第二長的是金宋對峙與元滅宋間的150多年(也有人認為唐亡之後至元統一之間都應算分裂,這也算另一種角度的分裂吧,但古代的中國統一基準都以秦朝疆域為參照,北宋大體上算基本統一了傳統漢地是公認的說法,所以勉強算個“小”統一階段),第三長的是五代十國時期72年,第四,是三國時期約60年。注意,前兩個都有遊民民族政權參與,而純漢人間的分裂統一進程是沒有超過五代十國的72年的,大部分時候都像楚漢爭霸、隋唐交替、元末明初混戰等等只有幾年十幾年的分裂。
像這樣短則幾年長則六七十年的分裂間隙沙俄有辦法趁虛而入嗎?恐怕做不到!幾率渺茫!正如我前面所說,沙俄連第一關的準格爾、哈薩克、後金等國都打不贏,遑論吞併他們進犯長城關內?而即使最差情況下新王朝花了六七十年才統一中國、恢復實力,也才剛18世紀初(相當於康熙末年),工業革命也還尚未發生,沙俄又有什麼能力和餘力來侵略和應對遠東之地興起的強盛中國?呃?漢人新朝廷何時納入了東北、蒙古了?我上面說了,遼東乃至東北作為明朝故土,該不該收復?收復時難保不會再次滅亡後金重新納入版圖?參考歷史強國高句麗對上同樣新興不久的唐朝。而被沙俄壓制南逼的蒙古諸部除了投靠還有點歷史從屬關係的中原王朝之外還有其他退路嗎?所以了,歷史機緣格局大體上與清初相似,那時或許不是沙俄吞併東北瓜分漢地,而是沒有後顧之憂的中國反倒把沙俄完全驅逐出黑龍江貝加爾湖流域,甚至迫使沙俄吐出東部西伯利亞也不無可能,畢竟早期的殖民地爭奪並不需要死磕,當時的沙俄也沒有能力在遠東與稍大的東方強國死磕!如此,又何來“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都不保”的弱智結論??我這分析可還有理有據?可還心服口服?

綜上所述,若沒有滿清,後一個王朝會如何表現,疆域有多大,其實沒有人會知道!可能性將會有很多,歷史發展軌跡充滿變數,而唯獨題目所稱的那個無知扯淡的可能性最渺茫和微乎其微!

中國現代疆域是幾千年來各朝各代共同努力開拓、維護和演化的結果,滿清的既有歷史疆域貢獻固然值得肯定,很大程度上也確實奠定了現代中國基礎輪廓,但某些人想拿滿清的貢獻來貶低、抹黑漢人能力和成就,抹殺掩飾其他所有”歷史發展可能性”,蓋過其他時期中國人的貢獻與努力,以拔高漂白滿清歷史功過的行為實是枉做小人、故意引戰,且令人不快!


龍拳舞秀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如果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這個觀點還是有道理的。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峙,不僅是我國古代的一個主旋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要話題。

就我國來說,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來自北方胡人的威脅,一直持續到傳統時期的末期依然如此。

因此不能說遊牧文明落後於農耕文明,遊牧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地域文明,不能因為漢人數量多,人口眾,就可以小覷遊牧文明。

農耕文明發展的一個頂點,就是明代,朱元璋驅除胡虜後,建立的就是一個標準的農業帝國,而這個帝國的大體疆域,我們都知道——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在北方,明代為了抵禦蒙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惜成本的建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再加上九邊防守,屯兵百萬,以守衛農耕文明的安全。

但是事實我們都看到了,大明像大宋一樣,無法阻擋來自北方遊牧勢力的入侵,最終大清入關,一統中國。

康熙皇帝自信地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這也是大清不修長城的經典說辭。且不說大清到底修沒修長城,有一點是無法辯駁的,就是清朝大大擴展了中國的疆域。

東北、蒙古、新疆、西南、西藏,這些地方都在大清時期和中央政府緊緊聯繫在一起,這都是大清不可磨滅的功績。

放眼中國歷史,漢人主導的政權,哪一個有這樣的眼光和魄力?

因此可以說,僅以十八省之格局守十八省,是比較難成功的,遊牧與農耕結合,才是中國必由之路。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清朝建立了一個廣土眾民的政權,而且辛亥革命後的和平交接,基本保障了今天龐大的國土。從歷史後見之明評價,確實清王朝的貢獻很大。

1、明王朝的疆域

相對於漢人王朝的宋朝,明王朝的疆域是很大的。但相對於前代的元,後世的清,明王朝的疆域確實不算大。

(明朝疆域圖)

在明朝初期,明朝疆域最大的時候擁有安南、漠南、大興安嶺內外等地區。

但隨著仁宣時期的戰略收縮,明朝北部邊疆退往長城一線,大體就是常說的九邊;安南也撤兵放棄,疆土大幅度減少。

(明朝後期疆域圖)

到了俺答汗議和後,蒙古人逐步向藏區滲透,明王朝在藏區的影響力也逐步下降,疆域進一步減少。

2、清王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也經歷了一個擴張與收縮的過程。

在1636年,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建立大清的時候,疆土只有遼東與漠南,北部地域還沒到達黑龍江。

(1640年的清朝)

在順治時期,擁有了關內十八省。

在康熙時期,不僅將天下重新打了一遍,且統一臺灣,控制了黑龍江、外蒙、青藏。

(平定準噶爾)

到了乾隆時期,平定新疆,將邊界推到巴爾喀什湖,幅員萬里。當然大清向緬甸、越南的擴張以失敗告終。到這時候,清朝雄立於世界東方。

(清朝全圖)

3、疆土的丟失與和平交接

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丟了香港島;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丟失外興安嶺與西北近150萬方裡土地。到甲午戰爭,更是丟了臺灣。

至於租界區、租界地更是數不勝數。國家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但這時候民族國家在行程中,更關鍵的是,清王朝與民國和平交接,繼續保持了國家一統,沒有因為王朝更迭而造成大的領土喪失。

(中華民國全圖)

清朝對中國的疆域貢獻是巨大的,這點不可否認。至於清王朝入關就能看出來未來的疆域,那就是胡說了。<strong>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