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上大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有多大?

深深的海洋30505607


有部电影,叫《雄狮》,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五岁的萨罗在印度的火车站与哥哥走散,

历经磨难后被一对澳洲夫妇领养,25年后,

依旧放不下思念的萨罗开始凭借儿时模糊的记忆寻找家人。

人还是那个人,为何二十年之后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发生了转变呢?

出生在印度贫穷家庭,主人公打小就开始去讨生活了,

甚至还和哥哥一起去偷煤,偷回来的煤,也只能换成两袋牛奶,

他们的童年,最欢乐的时光可能就是在河里嬉戏玩耍了。

可是后来跑到了澳大利亚养父母的家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吃穿住行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从此不用担惊受怕,

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了更多的娱乐和休闲活动。

后来在澳大利亚长大成人,主人公又上了大学,在大学里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了认知的转变。

他也才能得以利用现代化科技知识,并借助多方渠道和信息,

以及自己的逻辑分析,逐渐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而一直留在印度的妹妹,人生轨迹自是截然不同,你看到那个场景自然就能感受到了。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种环境的转变和认知的改善,

主人公的命运几乎可以笃定和他妹妹是一样的,

大学正是提供了认知转变的途径!

无独有偶,现实世界中还真有类似的观察和实验。

英国BBC曾经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

并且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他们56岁的时候。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牛津,成了律师,

三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也上了大学,一个进入上层,两个依旧中产,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的孩子,极少有能上大学的,

最后都是从事普通的服务性工作,比如修理工或保安之类,

收入低廉,包括他们的后代甚至常常面临失业的威胁。

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家庭的孩子一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和好职业,

而底层孩子则是经常与辍学和失业相伴而生,很难在这个社会中占据一个好的位置,

读书,上大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却是最好的路。


冯起升


三年前有俩个老姐在聊天,其中一个满脸自豪,说她儿子大学本科毕业考上了研究生,现在一公大公司工作,一个月工资一万多,还有五险一金和年终奖。

另一个老姐回她的话,我儿子只有小学毕业,没有读书去外打工去了,并告诉她你儿子现在给我儿子打工呀。

事实告诉我们,没有读大学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第一批首富和亿万富翁有几个读了大学毕业?可以说现在这些人一大半只有初小文化程度。

没有大学文凭并不可怕,只要有理想,有恒心,有追求,敢吃苦成功离你不会太远。

相反现在很多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现在大学生没有毕业包分配,没有直接进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渠道,那是一个千军万马独木桥。

有些大学毕业生工作希望值很高,但是偏偏用人单位只希望招生产线工人,并不是管理人员,而且刚工作工资不及农民工,这样就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大事做不成,小事做不了状态,毕业就失业这个词应运而生。

如果他们不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成了啃老族,如果三两年不工作,所学知识完全和社会脱节,这样很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


王老歪49681976


很多人说,现在社会上许多大老板,都是没学历的,比如我的老东家,杨国强先生,农民工出身,不一样是全国TOP3房企的董事长吗?

这样的毒鸡汤少喝点吧,真的。你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批没学历的老板多半是50后,60后,还有少量70后。

那个年代百废待兴,很多制度不完善,你们能想象那个年代贷款不需要抵押吗?

那个年代不讲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竞争弱,只要你有点路子,肯吃苦,就能发家致富。

你们再看70末,80后,90后这批老板,有几个没学历?刘强东?马云?丁磊?雷军?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社会变了,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过去了。所有行业基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社会竞争力加大,阶级发生固化。

你们见过一个厨师自己开餐饮店,自学人力资源管理,自学财务,自学营销,自学品牌运营,自学定位定价选址吗?你们以为这些很简单?我告诉你都是厚厚一本书,每一门的学费都是十多万。

单纯说选址就涉及辐射区域人均收入,人群结构,竞对调研,人流量统计,车流速度与人流速度统计,人群画像,面积产出比预算等等。

你见过员工0工资的店吗?你见过非快餐没有厨师没有包房的店吗?你见过不扩大店内面积反而缩小面积的店吗? 他就做到了,而且面积产出高于当地同行业3倍,现在分店已经遍布全省。

在他高歌猛进的同时,餐饮业哀嚎遍野,2019年死了多少餐饮,熟悉的朋友应该心里有数。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差呢?

你们再看看昔日的土大款老板,但凡比较成功的,现在都在重金聘请专业咨询公司,专业营销策划公司,专业职业经理人。难道是他们钱多烧得慌?请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来玩?

中国茶文化多少年?全国七万家茶企,几十年老字号的少说也有1000家。然而小罐茶才出来两年多,却在去年成为全国销售额第二的茶企,仅次于大益。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运气好吗?因为更专业。

有些人说大学说毕业工资也不过如此,确实说得没错,普通大学毕业生工资不高,我就是普通大学毕业,实习期才1800,连我小学辍学的同学都比不上。

可是现在我毕业四年,国企中层,在三四线城市年薪30万到40万,而我的小学同学一年只有3万到4万。

我并不是说每个大学生都能像我一样,但是大学生的上限就是比你更高。你只知道大学生刚毕业工资不高,五年后呢?十年后呢?你敢比吗?

就算不比工资,说做生意拉融资吧,你知道团队成员简历先要给投行过目吗?高中学历创始人,基本不用进行下一步了。

读书不一定有用,但不读书一定没用。别喝毒鸡汤了,上点心吧,高中毕业如果没背景没原始资本,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难混了。

你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知识。既然横竖都要学知识,搞个学历很难吗?我本科学历都开始发愁了,正在读MBA,别说高中学历了。


三句不过岗


上不上大学与成为社会底层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这个命题只能说有概率性,一般来讲上大学后过上小康或中产水平的会比没上大学的机率高。我在这里也不讲理论类,讲些身边人的故事吧。(我是92年的,社交圈里的朋友也是90后,大部分的事业都稳定了。)

朋友A:女 学历高中 职业:商场导购员 工资:漳州

她的老家在农村,家庭情况算是不错了,是村里最早建楼房的家庭之一,然而对于学业,她似乎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高三读完之后,就开始打工。在她20岁的时候,跟隔壁镇的一个小伙子结了婚,很快结婚三个月之后,就有了她第一个孩子。于是她回到农村老家养胎,并赋闲了两年,而后在小镇上找了一份导购员的工作,老公挺疼她的,小日子过得也还算幸福。

我唯一一次觉得她很窘迫的事情是她妹妹的学业,她没有发言权。因为那一年,她的小妹刚高考完,不知道报什么专业。小妹找到了我,让我这个学姐帮忙看看什么专业好,然后一边吐槽自己的姐姐什么都不懂,我看见旁边的朋友A一脸窘迫……

朋友B:男 学历初中 职业:建筑类杂工

他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辍学了,原因也很简单,觉得读书不是他的菜。两年后,他跑去当兵。回来时再见他,已经是一个大小伙,身材黝黑,他说军队的生活很苦,不过很值得,现在他的身体素质很好。从军队回来之后,他干过不少工作,当过水电工,当过保安,也当过苦力。过年的时候,我们这几个老同学经常会聚在一起,大部分还在念大学,少部分已经步入社会。那天,他说过一句话,读书真的很好,读大学应该也很好吧,他挺后悔年轻的自己,没有选择继续念书。在他看来,大学毕业之后至少可以当一个小白领,不用像他这样日晒雨淋的。23岁时,他结了婚,取了隔壁村的一个小姑娘。再见他时,他正在码头送自己的妻儿回老家,而我依旧背着书包,那一刻相遇,恍如隔世……

朋友c类: 大专 或大学毕业 职业:小白领

不得不说这类的朋友是我现在主要的社交圈,虽然我不太喜欢“物以类聚”这个说法,但它确实是一个现实。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类的朋友大部分都还没有结婚,或者说正在步往婚姻的殿堂。这部分的朋友大部分都在办公室,有教师、公务员、新媒体、编辑、工程师。相对来讲,生活会比较轻松一点,基本上是天天对着电脑。

其实农村大学生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对于男生来讲,买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身边的很多大学学历的朋友,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但对于未来,还是充满期望,渴望升职、加薪、当老板。

总结:我只能说,没上大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机率确实比较高,因为学历在很大的程度上现在了你的职业选择。但没上过大学的生活不一定比上过大学的生活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些初中辍学的朋友们,基本上都在老家盖了三层楼的大房,而我们这群大学毕业生还在职场生活力苦苦挣扎,在城市里买房并不那么容易。

有时候也羡慕那些早早步入社会的老同学,小日子过得那么滋润。但还是告诉自己,为了做富一代,为了改变家族的未来,哪怕为了让我的孩子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要坚持。三代务农,那么这一代,我们来改变吧。


时尚小巷


没上大学,如果有资源和人脉的话,也有机会发财致富 ,另外自己努力的话,胆子大有资金,也可以开店创业办厂,也有机会成功,但是如果要进入政府部门的话,就比较难一点,如果既没有技术又没有能力的话,就只能去帮人家打工,送送快递和外卖。

上了大学凭自己努力,考上公务员应该是一条好路子,另外有部分考不上公务员的,也要自己创业才有可能过上中上等的生活,如果创业不成功,也只有走打工这条路,当然应该比在工厂打工的工资要高一些。




雅逸斋主


现在想上大学可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考上大学就如同鲤鱼跃龙门一样。那真是金榜题名的喜悦,也预示着未来的生活步步登高。因为那时候的大学含金量很高,一来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也会受到高度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可是现在你瞧瞧,上大学真的很容易,考个200来分就能轻松的上大学。可走出校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择业是这样的困难。我说的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我有一个四哥,他是一个靠打沙发的小木匠起步,最后成为了一个煤老板,身价也在千万元。可是,他的三个在外面上大学的侄子,毕业了以后都来到了他的企业给他打工。这就是上大学的给没念过书子打工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你像德云社里的相声演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却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选择了跟随师傅郭德纲学习相声。
这一些现象让我觉得其实有时候不学习,考不上大学。这都不影响你在社会上的拼搏。只要你是一个有梦想有志气,有才华,有能力的好青年。扎下心来,辛辛苦苦的在社会上做一件自己认为能有一定造诣的事情。我想也一定会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的。只不过一定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的往前闯,也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也不一定就在社会的底层上挣扎,可能未来的路途会更宽阔,更辽远。


伊春美食美客


什么叫底层?按工资高低算?还是按职位高低算?如果这样算,农民工也有月入几万的,而公务员也有月薪三千的。

如何定义底层,从广义上十分模糊,我觉得只要用体力挣钱且工作不稳当的以及资待遇低于平均工资的就属于底层。

读大学的,也有人活在底层,然而不读大学的,由于受学历限制,如果自己家里没矿没资源,自己也不是特别上进的,一般都生活在底层,想翻身的话,付出的代价是有学历的人的几倍。

所以社会就出现一种现象,很多吃苦耐劳,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活在底层,他们都在想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






潇湘笔客


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沦为社会最低层,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既使有,也是个案,是特殊情况。今后,不好说。

要是说在过去的年代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通过后天自己的努力和机遇,还能获得一定成功机率的话,那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学历尤如是一道门槛,你如果不具备跨过这一门槛的学历条件,那你将会失去很多今后决定你命运和前途的机遇和平台,而恰恰是这些个机遇和平台将会对你今后人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产生深远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甚至从某些角度来说可以决定你的一生。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在九十年代是一个处的处长,我朋友那时在工厂当工人。97年,他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了该处的一个下属单位做普通干部。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内,这位朋友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都错失了机会,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大学文凭。

像上述我的这位朋友还算是幸运的,如果是放在今天,别说他父亲是处长,那怕是局长的话,我朋友的身份也不可能从企业工人编制转变为政府部门国家公务人员的。

现在,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国家公务人员,还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招聘员工,学历条件一定会是要求:“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且还得具备有学士学位。

我们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中,工作不好的,混得差的,收入最低的,最穷困潦倒的人群中有没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且具有学士学位”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有,即是有,也一定是个案,是特殊情况。

但是,反过来说,读过大学的人在今后人生发展道路中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一定就会成功,但,既是不成功,起码,娶个媳妇,过个生活安稳的小日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总而言之,在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下,读过大学的人混的再差也不至于会掉到社会的最低层。但是,再过个二十年,甚至于三十年,情况又不好说了。


讲述百姓身边故事


现实中很多人生活不如意,就会常常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的抱怨如果当初要是好好学习考个大学就不会混的今天这么狼狈。一定也像隔壁老王一样怎么着怎么着。其实这个本身就是一个谬论,不上大学原因是你考不上,能力还是欠缺一些,成为社会底层概率肯定也大一些。因为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能力体现,并不是因为你考上大学人就变聪明了,能力也大了,而是因为你的聪明加上勤奋努力才让你考上大学的。所以能考上大学的,尤其是考上985或者211这样的大学生,自身能力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所以他们相对于没有上大学的拥有更好的前途。

如果是考上了大学,而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上大学,你的聪明才智不会因为你不上大学而消失。现在这个社会, 只要你愿意学习,走向社会还是有很多学习知识的途径的。比如自考,或者考各种技能的证书。不一定非得上大学才能实现梦想。



尚七彩的老板


我们暂且不纠结底层的概念与范围,就以最通俗的理解来认识。如果不上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很大。反转过来,即使上了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也很大。

中国从隋唐之后就建立了以考试为核心的流动机制,这样一种模式是半封闭式的。宋代之后,科举制度精细化和规模化,成为中产之家及少数寒门晋升的关键方法。清末废除科举,当然是有历史意义和必要性,社会步入了开放式的流通,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的中学培养。步入开放式社会不意味着流动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反而在民国整体秩序的无规则下,社会呈现的是与正统相对的基层武力性与文化失落。这就意味着,考试流动是有利于大部分人流动的。

在和平年代,普通人读书是成本最低和概率最大的一种改变手段。除此之外,那些获得一定成功的在绝对人数上可能不小,但是阶层转移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

考量一个群体的社会阶等,有三个指标,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这也是个体地位上升的三个阶段。仅仅有经济能力,在结构上和改变底层是两码事。当然,仅仅拥有文化资本,无经济资本,也是一样。至于权力资本的重要性,更毋庸讳言。读书能够或者有可能获得一个相对有认可性的指标,自然能够作为改变的敲门砖。至于经济资本,只能是可与不可之间。不是说读书一定能改变,而是说这是一种有希望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