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艰难的下半场

用户、品牌、热情的投资人和魅力十足的创始人,“独角兽”们拥有一切,只是不知道怎么赚钱,12家独角兽,亏损掉470亿美金。

独角兽艰难的下半场


5月,Uber(优步)将迎来其IPO时刻,这家著名独角兽的代表,计划募集资金100亿美元,继Facebook和阿里巴巴之后,美国第三大科技企业IPO。

Uber之前,Lyft以及Pinterest已经上市,Uber身后,Airbnb 和WeWork也有计划。

Uber预期估值为1000~1200亿美元。当然,估值越高,VC们越开心,公司上市的一刻,他们手中的权益将大幅增值,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可以高价将股票转让到韭菜们手里。但这些热闹背后,所有独角兽们几乎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商业模式在哪里?

《经济学人》统计,2018年的12家独角兽公司(上市或将上市的),其合计亏损达140亿美元,累计亏损已达470亿美元。造成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来自巨额营销成本。


独角兽艰难的下半场

这些独角兽公司涉及的服务包括了共享经济、电商、娱乐和社交媒体等。战略上,他们经常通过凶狠的补贴、发红包、打折让利等促销手段来推动收入增长。硅谷对这种策略的解释是,通过“闪电战”来迅速征服对手,让战场上只留下一个人。“赢家通吃”是他们的信念所在。

与高估值相对立,许多独角兽公司缺乏其所宣传的“规模经济”,同时也缺乏真正的技术或业务壁垒。另外,越来越加强的监管和法律规定会束缚他们的“为所欲为”的手脚。

事实上,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投资者应该调低其IPO价格,或者干脆等一等,甚至放弃推动其上市。对于创业者及其支持者来说,他们应该反思目前这种方法——“闪电战”无论作为公司战略原则,还是作为一种商业思想,都缺乏一种可持续性。泡沫汹涌。

“独角兽”作为一种创业模式,在25年前还并不存在。1994年,仅有60亿美元流入风险投资,单笔投入的规模是百万美元数量级;到1997年亚马逊上市,融资规模也仅到1000万美元。

此后,围绕云计算、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三大热点,投入增长速度加快了。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大获成功表明,巨大市场、超高回报、自然垄断以及轻实物资产和宽松监管是指向财富的秘诀。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是创富魔法的中心词,而巨量投资是其加速器。独角兽们开始沿着这条道路狂奔。

当然,相比2000年泡沫期的IPO企业,如今这些独角兽们所经营的业务更加具有实质性内容:无论出行、派送还是流媒体服务都是现实需求,其用户群体庞大,销售增长也非常快速。但问题在于,它们的亏损反映的并不是所谓“成长的烦恼”,而是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也体现了其用户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在形成关键性自然垄断的领域,用户数量越多,它对用户的价值越大,用户黏性当然也越好。Facebook获取了67%的社交媒体份额,这个优势是稳固的。

而在共享经济领域,补贴是目前锁定用户的最有效手段。而一旦补贴结束,用户就可以轻易跳转到另外的同类服务中去。Lyft的股票较IPO价格已经下跌了20%。

此外,一些独角兽被迫和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对抗。2018年以来,Spotify已经获取了美国流音乐服务34%的份额,但现在他们已经面临来自苹果音乐订阅服务的直接竞争。对手异常强大,而且坐拥一整个生态体系。

独角兽们的市场竞争激烈。在销量快速增长之际,利润率却无法获得持续改善。由于担心失去客户,管理者不敢削减其庞大的营销支出。很多公司开发不少辅助性产品,希望能从客户身上赚到点钱。

独角兽们的核心业务却没有深深的护城河可以凭依。独角兽们的头顶上挂着一个永恒的问号:Uber可以轻易拿到100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同时获得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的估值,如此巨大的诱惑,谁不想来试试运气呢?

外部因素也让独角兽们获得“闪电战”胜利的难度提高了。早期的创业公司不必面对各种规则——因为互联网的规则那时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可以收割在前,事后请求赦免。

独角兽们也效仿前辈:Airbnb向旅馆“征税”,Uber获取出租车运行许可。但现在,规则虽然滞后,但已经开始从税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内容许可等各种角度介入,像滴滴这样的企业,去年以来就因为重大的安全问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用户目前是受益者。大量的金钱像雨点一样洒向用户,补贴是真实的。由于搜索和社交媒体两个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自然垄断,独角兽们的竞争正在其他领域展开——烧钱无法避免。

投资者应该对此保持警惕。大家都期待下一个谷歌和下一个阿里,但现实是,大多数独角兽都将面临惨烈的竞争,面临一场无法看到终点的消耗战。

以十亿美元为单位的资金涌入VC,进入创业者和他们雇员的钱包里。老问题是:他们会花多少钱购买豪宅,发起虚荣的慈善晚宴,并且搞一些不着边际的太空计划呢?新问题是,这些钱最终该当如何进行回收利用,以投入到新的技术公司里去?

“只要你开价,我就照付”的风险投资逻辑如今已经抵达巅峰。现在真的应该思考一下,独角兽浪潮之后,我们该如何设计一种全新的,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创业模式。

(《经济学人》原文:The trouble with tech unicor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