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貞觀元年秋天,一個和尚騎了一匹又老又瘦的馬,由唐瓜州(今甘肅安西縣)出玉門關,向元邊元際的沙漠中走去。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沙漠中是“平沙養黃入天”,驕陽似火,寸草不生,熱風捲起漫天沙塵,正是:“大漠風塵日色昏”、“蒸沙爍石燃虜雲”。地面上沒有道路,這位和尚只能沿著前人留下的駱駝糞和遇難人畜的白骨前行。就這樣走了一百多里路,要穿過沙漠到伊吾(今新疆哈密),還有六、七百里路程。不幸的事發生了,和尚在喝水時,不慎將帶來的一大皮袋水打翻在熱沙上。沒有水,再前進就是死亡。和尚掉轉馬頭,準備回去取水。沒走多遠,他想起了出發時在佛祖像前立下的誓言:“不到目的地,決不東歸一步。”於是他又掉轉馬頭,憑著信仰和意志,繼續向沙漠深處走去。五天過去了,和尚終於因焦渴而倒在沙漠中。夜來臨了,涼風吹醒了人和馬,他又爬上了馬背。突然,這識途的老馬聞到了水味,馱著半昏迷的主人狂奔到一處有水草的地方。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這位和尚就是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西遊記》中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描寫唐僧為去西方取經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上面寫的差一點渴死在沙漠中,倒是真正的一次大難呢。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唐僧原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十三歲時出家,法名玄奘。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為了解決佛學中的疑難,學到更多的佛教知識,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求學。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當時海路不便,到印度去一般走陸路,即由長安向西北行,經過當時的西域繞一個大圈子,再南下到印度。由於當時四域被唐的人西突控制,突的附庸高昌國(位於今吐魯香附垂近)專與唐政府作對,堵塞了向西去的道路。唐政府為了邊境安全,禁止人民出入國境。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西遊記》中寫的唐僧去西天取經動身時榮耀得很,連皇帝唐太宗都親自給他送行。實際上卻是連出國取經的申請都沒有被批准,他只好在其他佛教徒的熱心幫助下私自出國,冒著極大的危險,由玉門關橫渡沙漠西行。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玄類在旅途上過了將近一年,吃盡了千辛萬苦,在貞觀二年的夏末到達了印度。他在印度一共遊學了十五年,在此期間,他朝拜了當年佛教創始人釋迦說法的靈山,這就是《西遊記》中如來佛(即釋迦)居住的西天靈山。更重要的是,玄奘在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院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後來又到印度各地漫遊,學問繼續增進。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貞觀十六年(公元042年)臘月,在印度曲女城,由兩位國王上持,為玄奘舉行了一次盛大的佛教學術辨論會。由玄奘主講,在上八天的會期中,到會的人近萬名,沒有誰能夠反駁他的論點。可以說,玄奘在佛學上的造詣,在印度也是首一指了。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貞觀十七年春,玄奘帶了大批佛經開始回國。由於有國王們的資助和護運,與當年出國時是大不相同了。這時,西域的形勢也有很大變化。突厥於貞觀三年被徹底消滅。貞觀十四年,唐軍在侯君集的統率下,迅速地滅亡了高昌國,由長安經西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暢通了。因此,玄奘一路很順利的歸來。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在到長安之前,玄奘派人上書給唐太宗。英明的太宗立即下令歡迎,在長安舉行了有幾萬人參加的迎接儀式。此後,玄奘留在長安譯佛經,同時按照唐太宗的囑咐,寫了一本旅行記《大唐西域記》,這是一本有重大科學價值的著作,為研究中亞和南亞古代歷史、地理的必讀之書。印度一些湮沒的古蹟,例如那爛陀寺遺址,就是靠此書的記載才重為世人所知的。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玄奘並不象《西遊記》中所說的那樣,取經以後就飛到西天成了長生不老的菩薩,而是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因病去世,遺骨理葬在今西安市南約四十餘里的興教寺墓塔之下。基塔在寺西院,五層。兩旁是玄奘兩個大弟子窺基和圓測的墓塔各三層。這三座塔都是唐代所建,為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

如果沒有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古代印度史恐怕只有區區幾頁紙而已!

由興教寺門口遠眺,景色十分優美。在唐代,氣候比現在溫暖溼潤,花木非常繁茂。詩人杜甫在《辜陪鄭駙馬韋曲》詩中,有“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帶的景色。今天,興教寺仍是中外人士遊覽及瞻仰玄奘遺蹟的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