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姑苏讲堂


昨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一时之间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种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极,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体会到那位妈妈那一瞬间无助、懊悔、崩溃的感觉。

我们还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孩子上职高,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批评了几句而跳桥身亡,当然这些情况也是网上的消息,真实性也得不到保证。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从孩子拉开车门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行为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的积蓄已久的情绪的爆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种子,只是谁都不自知而已。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认真去学习的事情。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我谈一谈我的经验。

首先,作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珍视生命既是对父母亲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人只为自己活着,那是很自私的表现。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不能拿放弃生命作为要挟父母的筹码。

其次,作为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代替孩子做选择,更不要打着“父母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无视孩子的感受。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左右孩子的行为,而且还想当然地觉得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自己的经验或教训,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有时候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墙壁是必须要碰的,有的教训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来的。所以,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为父母要学会倾听,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认可他的想法,他并一定非得要去怎么做,只是想单纯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况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未必就没有道理。因此,我觉得要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深切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真正的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于放手,不要总担心孩子会出错,在错误中成长,不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我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肯定这对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种种龃龉,这种争执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们在指责这个孩子“玻璃心”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了这样。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是他的原生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我们都在关注家庭教育,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件事上,又该做些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谈


昨晚看到视频,很震惊,为生命的脆弱,母亲的悲伤。

视频中,一辆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间,一位孩子打开车门下车,向路边跑去。母亲随机下车追出去,但已经晚了,孩子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跃下,母亲懵了一下,往桥下看了看,然后悲痛欲绝。




车停在马路中央,打着双闪,说明孩子在跳车之前,这位妈妈有意识停车,我逆推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

孩子: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妈妈: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错了吗?

孩子: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妈妈:行,你给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车,让我下去!

妈妈打开双闪,停下车。

孩子很绝望,他愤然下车,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眼泪,毅然决绝地跳了下去。



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决绝地跳了下去。连给自己后悔,给家长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如果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针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这样沟通:

1.接受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当孩子心情不畅,情绪不佳,与他人发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对错,到底怨谁,谁的责任。然后试图说服孩子,但情绪的产生从来就不是以对错来左右的。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疏导,更不是说教,当一个导师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个倾诉的伙伴,找一个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夜曾经这样过,正如,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难过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也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你的悲伤会马上减轻。同理,如果父母此时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也曾经和孩子有过一样的情况。孩子马上会安静下来,心里会好受很多!

2.举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事例。当孩子接受了你之后,你要将话题继续下去,举一个自己绷劲个他遇到的类似的例子,你们的谈话正在深入,如果这位妈妈对孩子说:我学生时代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一个同学……我相信孩子会很认真地倾听你的过去,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慢慢平稳。这时,你可以进行第三步

3.征询孩子的意见,倾听他的看法。可以闻讯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密室怎么打算的,人真倾听孩子的看法这时孩子已经由情绪的发泄者向解决者转变。思维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开始替对方着想。

4.与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决办法。父母根据孩子的意见,商量式的参与意见,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决办法,比如,面对和同学闹矛盾这件事,到底是和好还是高速老师,告诉对方家长,还是冷处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帮助了孩子,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来复述一下这种沟通方法:

1.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2.举自己的事例,现在孩子的一边。

3.倾听孩子的心声,征询孩子的意见。

4.共同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

看到这个视频,看到孩子的决绝,和母亲的悲伤。我泪流满面,深夜,我发到班级群中,警示家长。





我们总是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强调对错,分出输赢,并以说服改变对方为自己的胜利。其实,在生命面前,对错并不重要,也无所谓输赢。搁置对错,放下输赢,别总是想着说服对方,改变别人,其实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应该持证上岗的一个角色,但我们往往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上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没有给我们太多磨合的机会。

愿永远母慈子孝,愿事事安好!


寐语小筑


2019年4月17日21点58分,上海一位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

还有一起也是刚刚发生的事情:

同为父母的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就会无比心痛,进而禁止自己的孩子内心是否足够的健康、强大。

近年来频繁发生此类事件,无数的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警示,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我认为所有的分析都有其道理,也必然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正面的积极影响。比如给孩子进行珍爱身命的教育,给他们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给他们引导正确的三观等等。可是我还是觉得这还是不够!

我认为除了这些“技术手段”的调整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所正视的——孩子内心的孤独。

回忆一下三十四年前我们的童年,那个时候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每天上学同学在集合点大概的聚集一下就有说有笑的去学校了,课上也一样也是被老师各种批评、数落,但是丝毫不影响课间的时间争先恐后的出去玩,什么都能玩,丢个沙包、跳个皮筋、扔个飞盘、玩个双杠、斗个拐、跳个房子……哪怕是几块石子也能玩出花样来,比如下个棋什么的。我那时候学校教学楼后面还有一排水泥乒乓球台子,一到课件瞬间人满为患。

当然,“懂事儿”早点的还会欺负个女生玩玩什么的,一统嬉笑打骂之后往往以男生被老师怒批、惩罚而收尾。

学习不好、纪律不好被叫家长是常有的事儿,老师脾气都不小,当着家长孩子面一统批。

无论对错,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二次惩戒——先把孩子打一顿出出气再问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说了也是白说,因为那时候父母的态度总是“你不嫌招惹别人,别人会……”

反正能跟你讲道理的父母总是觉得不多。

被打被骂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当时可能会哭的西斯底里,但是事后貌似没人会记恨谁,头天还打的头破血流的小伙伴,第二天就能和好如初……

放学后除了个别家教太严的会赶紧回家,大多数孩子没人回回去的。

爬墙、摔跤、跳皮筋、丢沙包、斗拐、爬树、打水漂……

总之不背家里人叫回去吃饭大家会一直玩下去。

至于作业……咳咳,那个年代貌似抄作业的人总是不少。

吃完饭很快就到“活动基地”集合,知道睡觉前被家人骂回去,真的是骂回去——那时候感觉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却是不怎么好,仿佛好好说话孩子都不会听一样。

……

试问那个时候那个孩子有时间顾得上去寻死觅活的?

那么有意思的生活、那么多好朋友、那么多充满了喜怒哀乐的生活点滴虽然当时并不太在意,可是成年之后又有几人不曾回忆?

简单粗暴地教育没有把我们打垮,却给了我们面对各种挫折的勇气,给了我们务必珍贵的各种情谊。

现如今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父母几乎都是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难道是因为我们过去所经历的这种教育的“副作用”开始体现了吗?还是说我们这代人被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给搞乱了?

把赏识教育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把惩戒教育踩在脚下还要摩擦摩擦才解恨。

可是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

他们还有朋友、伙伴吗?

他们还有那么多游戏可以玩吗?

他们还有哪些我们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些嬉笑怒骂吗?

没有!

他们现在要承受的是来自于未来十几、二十年后的可能出现的工作、生活压力

他们要面对的是喊了多少年却是越减负担越重的学业

他们要面对的是每个兴趣班、特长班都不好意思跟人大招呼的现实

他们要面对的是远超课本教材的各种加码、超前教育

他们要面对的是想找个朋友玩玩可是大家都很忙的现状

他们的父母有着一套有一套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但是就是没有一套让他们能够轻松下来放松一下的计划——如果说有,那么也是父母自认为能够给孩子带来放松的旅游、郊游,而偏偏他们的父母还试图通过这个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同的教育,根本不是把它们当成一件就是纯粹玩的事儿……

于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跟机器(手机、电脑)做朋友……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们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他们玩的东西少,不是他们父母陪伴的少,不是同学不够多,实际上他们认识的人反而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多——毕竟上了那么多的学习班嘛。可谓是“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他们的孤独是来自于他们每个人都是被“隔离”的,虽然有身体活动上的联系,可是精神上却是断裂的——即便是跟自己的父母亦是如此。


压力无处释放是一方面,内心的苦闷没法倾诉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连能够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活动、事物业越来越少。

这份孤独岂是说“百忙之中”抽时间跟孩子聊聊天就能解决的?

这份孤独岂是带他们旅游几次就能排解的?

这份孤独岂是搞几次名义是孩子聚会实际上是大人的座谈会的活动能缓解的?

这份孤独岂是听几个讲座、看几个视频课就能明白的?

父母们有千万个理由可以证明自己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你好!”,可总是很难做得到彻底的放下那些利益驱使之下的焦躁的心,而平静的听听、看看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

我相信,所有那些走向极端的孩子父母们他们教育孩子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初衷也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可是那个时刻、那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质疑,不是谴责,不是责骂,不是失望的情绪……

其实可能就是一个拍拍肩膀告诉他们“没关系,以后注意!我们会做的更好的!”就足够了。

不要把孩子当成我们泄愤的对象——也许他们压根就承受不起我们的那份期待,那么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我们当父母的错了呢?

给孩子的生命的教育不是讲几个故事、听几节课、描绘未来的生活、告诉几个道理这么容易就做到的事情,内心的孤独感是无法用这些东西所消除掉的——唯有让他们更加喜欢、欣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人或者事物,他们才会更加珍惜!

没有谁能“救”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

最后我想说:有些教育方式我不是们随随便便就能玩得起、玩的来的,当我们选择相信在孩子的童年时刻给他们的是“快乐教育”的时候,请想清楚,“快乐”不是没有责任和代价的,“快乐”不是没有惩戒和说服的,最可怕的不是你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严厉、苛刻,最可怕的是你在他们小时候纵容可是等到他们大了你却又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你想让他们完成的事情去——比如考学、比如选择专业……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岁孩子跳下高架桥,母亲顿首捶足之痛

从网上看了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一共就几十秒,但却记录了孩子跳桥的全过程,仅仅5秒钟,他就选择并且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它反应的迅速快捷,他的母亲努力去抓它,但是没抓住,同时在视频里也看到了他的妈妈顿首捶足之痛。



据网上的消息,是因为孩子和同学拌嘴,做母亲的说了孩子几句,孩子一生气就从高架桥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时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这件事。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现在上学前班,刚刚过了7周岁。每次和孩子做游戏或玩的时候,我总是故意输给孩子。想让孩子通过赢获得自信。但现在看来,让孩子一直赢,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于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游戏的时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赢的局面,我也让孩子体验了几次输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赢,不喜欢输。但出身社会,其他人能让着孩子吗,孩子能赢得所有人吗?孩子难道不会有输的时候?老是赢,还能输得起吗?

那天在网上还看了另一则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比母亲都高的男孩子对母亲进行拳打脚踢,而母亲则默默的承受着。孩子有错,难道仅仅是孩子有错吗?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正向鼓励教育,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有的。



相对于这个17岁的少年,其父母对其的挫折教育是失败的。小的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了就更难了。

面对17岁的孩子,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强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只能先顺应孩子,之后再通过恰当的契机,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突然间想到,家长一味的溺爱孩子,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戒权的缺失!


晓晓笔记


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面对这样的悲剧,无不深深感到悲伤和懊悔!

接触今日头条一年多时间里,“三味"记不清已是多少次看到这类孩子他伤或自害的人间悲剧了!

其实,每一次除了哀伤之余,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向全社会所有家庭、所有为人父母者发起警示和呼吁:

痛定思痛!别让悲剧重演!

但现实为何总是这般不听话呢?



小到几岁的小学生,中到10来岁的中学生,大到20多岁的大学生。每一次悲剧的背后,几乎都可以找到"重知识轻心理”的教育败笔!

今天这话题是从悲剧中谈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问题。看了前面答主的回答,对“怎样做好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淡了许多很实际的方法,在此,“三味”在尚无更佳建议之时,就不再重复了。

不过,有一点,我想再次提请家长们深思和重视:

为人父母者,务必对孩子有个全面的了解,别过份高要求。孩子是块什么料,就定位他适合的位置。一块墙头砖,别强往梁上推。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平凡",想法没错!但回到现实再看,“不平凡"者又有多少?做个合格的“平凡者"也这一种成功!

一个走不进孩子心里的父母,没有资格跟孩子谈学习!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文化成绩再好,也是失败!心理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曾经有网友说“三味"这种说法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只好送他一句:

“不见棺材不落泪!"

(请原谅语气过重!每次面对这种悲剧,“三味"就冲动。)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

三味聊教育


感恩邀请,我是教大育小。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看着视频,看着这样的消息,确实让人心寒,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17年的养育,这个母亲此时此刻该是有多么的伤心。这个到底是谁的错呢?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该怎样教育呢?作为母亲,我们该怎么办呢?

青春叛逆期指: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要表现在家长和孩子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激烈对抗。行为上大多不计较行为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极端的事情。该17岁的少年采取跳高架桥就是非常极端的行为表现,当然也成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

作为母亲,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孩子出于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上接纳和理解孩子处于这个时期内在的心理冲突。当然有了足够的理解,孩子的许多行为就会接受,避免的很多的冲突。

经常和一些家长交谈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事事要注意,这个时候是“祖宗”,得多随顺他,合理范围内的就都满足吧,不合理的最好好好的说。否则吃苦的就是你!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心态是值得家长借鉴的。

其次:作为一个母亲,学会察言观色,控制情绪,找对地点,找对时间来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的问题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哦。这个家长必须用心修炼。

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的母亲,在车上 批评孩子,显然是不对的。网上透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几句。那么作为母亲,肯定是被学校老师叫到学校,处理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从学校出来,被请家长,孩子和母亲肯定都心情不好,沉浸在这个痛苦的事情当中。车上肯定是离这个事情的发生不久。

如果母亲能够控制一下情绪,等到双方缓一缓再议论此事,或者找个开阔安全的环境讨论或许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古人对孩子的七不责值得我们借鉴:

  1. 对众不责

  2. 愧悔不责

  3. 暮夜不责

  4. 饮食不责

  5. 欢庆不责

  6. 疾病不责

  7. 悲忧不责

这个是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具体原因大家去学习吧,这个是对孩子和对家长很好的保护。

第三:不要因为是家长,就打着“理所当然的”心态,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可以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开阔心胸,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考虑,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的一个跟样。家长要余生作则,学会自己疏导自己的情绪才是关键。学会有耐心的呵护孩子是重点。

第四:教育孩子一定要深谋远虑,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归属感,让亲情和爱成为孩子前行的后盾。但凡家庭和睦,能够从心底里感受到满满的爱,这个是会让孩子珍惜生命,并且稳稳向前发展的基石,也是孩子面对挫折最好的后劲。

朋友家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一个孩子总是被很多人说爱她,初三的时候因为学业的打击,和老师关系的强烈冲突,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孩子走出阴影后告诉妈妈说:“我曾经其实想过不活了,可是想想你们那么爱我,外婆爱我,爷爷奶奶更是从小照顾我,宠我,你和爸爸就更不用说了,我不得你们。我更不忍心你们伤心。”

综合上述:青春期不可怕,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也不可怕,关键就是家长能否接纳孩子这个心理上的变化,能否去理解孩子的内在冲突,能否有爱,有耐心的去包容和温暖孩子 。当然,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试试教育孩子是家长必修的功课。

当然,孩子的教育不是等青春期才想起来要教育哦!


教大育小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母亲绝望的跪在地上抱头痛哭的时候,绝望、无奈、伤心·····我想这位母亲可能一瞬间也有跳下去的冲动。

回头想想,只能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怎么教育孩子,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17岁的孩子,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这么脆弱,肯定与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我觉得这几方面一定要注意

1.过多的批评

很多父母当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不问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特别是一些平时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一出现就是批评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见面,批评就在饭桌上进行。

试想,这样批评孩子有用吗?孩子能虚心接受吗?孩子会去改正吗?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记住被批评了,至于为什么,孩子不一定知道。

况且,经常性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2.过多的唠叨

孩子犯了一次错,父母一想起来就是一顿唠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认为只要多次的唠叨才能让孩子记住,事实上,多次的唠叨只能让孩子更烦,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

我们想一下,我们和别人聊天,每次聊天对方都要提起上次说过的问题,你会继续再和他聊吗?我想肯定不会。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唠叨。

3.过分的溺爱

“小皇帝”“小公主”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了,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能做,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的人要迁就着你,孩子稍有不满就大发雷霆,这样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说教育孩子,我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发现孩子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唠叨孩子。


快乐儿童ing


非常感谢@姑苏讲堂、@大声叫我董先生 二位的邀请!

百度了这个事件的相关报道,事情似乎并不复杂,正如题主描述 :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

所有的青春期问题基本上都是出在情绪和心理上,这个事件又是17岁少年情绪冲动之下的极端反应方式造成的。

这里我不仅要问:青春期情绪是否可以控制或者疏导呢?青春期问题能否化解呢?

我想这个问题是肯定的答案。情绪能控制或者疏导出去多少?问题能否化解?看似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家长和孩子,而一般情况下和家长的生活态度以及说话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关系。

这个失去爱子的家庭已经非常悲痛了,向他们表示真诚的问候!不过借这个事件,我想更多的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亲子相处心态和方式方法:

1,随着孩子年龄长大,我们需要承认他们的长大,更加尊重他们的独立。孩子做事不合适,批评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但是批评的方法方式必须要讲究。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可以揍一顿,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可以骂一顿,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要收敛一些,骂就不能如十岁的孩子了,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更要注意用词了。

小时候我曾见过有的家长骂孩子,被家长一骂,小孩子很害怕,而十六七岁的孩子可就不害怕了,而是会和家长对着干,或者一走了之,或者反而更是和家长从心理上对立了,如果缓和这种关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2,和十几岁孩子相处是需要家长一个和平的心态。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

有的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就一脑门子官司,一肚子怨言,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他的孩子在亲朋看来,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不好,这是典型的家长心态不平,生活中经常遇到。

任何事情总是会过去的,我们必须坚信这一点,情绪之中不要做任何的断言。遇到事情时,先把情绪平复了之后,再处理事情。就如孩子如果和他人发生了矛盾,先不要论对错,不要急于指责,先想办法平复了孩子的情绪,也许情绪平复之后,他自己也能意识到是非对错了。

平复情绪,就需要家长学会倾听,事实中的倾听并不简单,我们需要和孩子共情、同理心,引导他说出来、适时地化解、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3,和十几岁孩子相处,必须得遵从他个性的特点。

如果他容易激动,家长说话就尽可能地缓和用词、语气、甚至表情等来营造一个相对平和的氛围。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出来了,因为做题时犯懒,明知道过程不写会扣分,却还是没写。妈妈知道了,说他“你这是作!自己找的!”如果孩子性格很容易激动,个性比较强,妈妈说这话时,如果情绪也很激动、表情严肃、语气颇有指责的味道,那么亲子之间很可能会发生冲突;但是如果家长笑着说这句话,语气里是善意的责备,那么就不会发生冲突。

也许有家长说这不是惯着孩子吗?就因为家长从小惯着,孩子才经受不住批评了。

有这样的道理,不过如果小时候没有养成孩子强大的心理,在青春期想通过批评帮助他加固心理建设,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不合适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和他人有了矛盾(都有对错),被一个比较亲近的人当面很严厉地指责自己不对,一般情况下自己会做何反应呢?

我们是不是更喜欢别人不带任何成见地简单分析就可以,或者先用几句话化解自己的情绪?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犹如和其他成年人相处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家长摆正了心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亲子关系,那么青春期的问题也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昨天在地铁看到一个六年级的女生一路上不停地刷手机,看了她一路,最后我忍不住笑问“你是初几?老师让带手机吗?”女生很认真地告诉我“六年级,只有六年级才能拿手机!”我不自觉地笑了,尽管我有点感慨这个女生对手机的热爱,可我没觉得不正常。我对先生说“现在,我一看到这个年龄的孩子,我就不自觉地感到高兴!”

说这个小事,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对于孩子,我们要接纳他们的一切,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爱他们。他们有问题是自然的,对于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找到合适的方法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化解,想办法能让他们自己心里感知到,而不是简单地用父母的权威去指责或者严厉的批评。


快乐庭院


又一花季少年的人生还未绽放就已如流星般的凋零,仅仅因母亲的两句批评不堪忍受而选择了轻生。再次听到这样的悲剧,让人感到悲痛惋惜!这样的悲剧已然不是第一次发生。


先来了解下事情的原由:2019年4月17日21点58分,上海一位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

为何现在的孩子如此冲动,如此的漠视生命,心灵如此的脆弱?这和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缺乏挫折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度的呵护,雏鹰总要翱翔于天际,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又怎么能翱翔呢?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挫折教育。在家里孩子是爷爷、奶奶、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舍不得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温室中很难培育出娇艳的花朵,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不是真爱!

二、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严重缺乏生命价值观。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赋予孩子生命,而孩子选择轻生这是对父母不敬不孝。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没钱没权,而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当前的教育中,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树立孩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孩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三、教育惩戒权的缺失

现在的老师就像被束缚住手脚的木偶,对于学生的教育,百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家长的溺爱,社会的舆论,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都是束缚教师手脚的“绳索”。这样“绳索”造成了现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不敢管、管不了”的病态现象。对于犯错学生,仅仅给予口头教育,甚至在教育时都要慎行慎言。更有教师为了自保而选择任其发展。这样缺失惩戒权的教育,又如何能教育出内心坚强的学生?

悲剧的发生已然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让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深思与反省,过度的溺爱和确实惩戒的教育真的好?

当然,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如有说得不对之处欢迎各位留言指正,如果喜欢请不要吝啬你的点赞和关注,谢谢!


山村老师看教育


当我听到又一起这样的悲剧发生时,真的很让人痛心!今天下午,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在谈这个新闻,有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点批评都受不了,动不动就跳楼跳桥。他们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么伤心?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孩子的这些行为,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看到的都是行为,却并不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信念?对这个悲剧的发生,我将从正面管教的角度上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孩子并不是从生下来就直接进入青春期的,中间并不是断层的。青春期孩子的行为都与他们幼年时期是否得到过归属感和价值感有很大的关系。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他都会产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这个家爱的,还是不被这个家爱的?孩子的信念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小的时候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这种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生下来后会大哭,而父母总是认为,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产生这种依赖。其实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够及时去关注他,把他抱起来。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满足,他以后也许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对你的依恋和信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总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就得不到满足。有的父母还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实这样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恋感和安全感的。



当孩子缺少依恋感和归属感后,他对父母会缺少信任感。这个模块就没有建立好。就好比盖一座房子一样,他从小的地基没有打好,等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整个社会情感就会出现问题。就象少了一块砖,整个房子都会摇摇欲坠一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时所产生的信念影响着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在家庭当中,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他认为,父母是不爱我的。你这个悲剧当中,母亲应该不是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是长期以来的批评指责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己总是不对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当孩子完全丧失了信心后,他会认为他是不被这个世界爱的。一旦发生了一件事他就会选择逃离这里。



我们能够理解母亲批评孩子并不是为了想把孩子逼上绝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种方式方法。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他人批评和指责。在正面管教当中谈到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他才能够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桥的那个视频中,我看到妈妈没有抓住孩子,她后悔得在地上锤胸顿足。那场景让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时期已过,那么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可能孩子确实是做的不对,但是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倾听和理解。我们要去与孩子共情,真的与他感同身受。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是一件让他非常难过或伤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静静地听孩子说完,不要评判对错。有的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讲,孩子还没讲完就会打断孩子的话,那会非常伤孩子的心。会导致孩子有话再也不愿意对你说。我们长期受到压抑时,就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




二、父母可以去用启发式的问题问孩子的感受,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你去问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是你对他的关心,而不是指责。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要总是关注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面对未来。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孩子:你和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当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时,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你以后还愿意与他继续做朋友吗?想想看,你打算怎样去做呢?启发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用你的标准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我们父母总会把孩子犯错误看成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学天天在一起,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会经常发生矛盾,争吵啊!而且谁又不会犯错误呢?父母要轻松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犯过错误呢?有没有偷过家里的糖吃?有没有和同学打架?这些错误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分享给孩子,告诉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误不可怕,错误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以后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四、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递爱的讯息。其实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认为你对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评。在平常我们就应该把爱传递给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诉他,你很信任他,你很爱他。让他真正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父母不要认为不好意思对青春期的孩子说这些。把我们的爱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爱要说出来,感觉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或者用微信的方式发图片或打字表达出来。我的孩子已经读大学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与孩子聊天时,我都会称呼我的孩子为宝贝,让她能够感到妈妈对她的爱。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告诉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最爱她。



在学校教育中,也希望能够给孩子开一些生命教育的课程。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可以和老师或同学说,诚实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大家会共同想办法去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对于负面情绪,成人要教会孩子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释放。比如在操场上大叫几声、撕纸片、打枕头等等。也可以在家里一个安静地方冷静一下。用写日记的方法把不满情绪写出来,等情绪好点后最后再撕掉。总之,家长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帮助孩子。但首先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个良好的示范。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爱与包容,我相信孩子不会轻易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离开也非常需要勇气。愿母亲能走出悲痛。希望世上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想说的话,可以在下方进行留言,我会回复您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