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內一聲炮響,對寧夏有何影響,槍聲幾時傳到寧夏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一聲炮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0月22日,古城西安的光復,讓寧夏的革命黨人備受鼓舞,有力地促進了寧夏地區辛亥革命的爆發。

寧夏當時為甘肅的一個府治。西安光復後,陝西革命軍政府民軍都督、哥老會首領張雲山以雞毛傳帖,敦促寧夏革命黨人和哥老會,火速組織起義,作為策應,以鉗制西軍攻擊陝西的兵力,切斷清廷僅有的西北交通

武昌城內一聲炮響,對寧夏有何影響,槍聲幾時傳到寧夏的

銀川省城大街

與此同時,11月9日,時任寧夏縣(今銀川市)知縣陳元驤風聞寧夏革命黨人和哥老會眾準備起義,遂調兵遣將,嚴加戒備,在全城晝夜巡查,大肆搜捕和緝拿革命黨人與哥老會眾。哥老會骨幹李麻花、吳說書、羅大辮子、沈瘋子、賊獅子(均為綽號)等10餘人,因行動不慎,被捕入獄。

11月14日晚,清軍又包圍了寧夏革命黨人與哥老會眾平時聚會的四川會館。由於當晚革命黨人與哥老會首領正議事於城東嶽武廟,清軍撲空。

情況萬分緊急,舉義寧夏,迫在眉睫!11月14日晚,“寧夏革命同盟支部”立即在寧夏府城(銀川市)嶽武廟內,秘密召開了各方聯席會議。

嶽武廟會議,對寧夏辛亥革命起義至關重要。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於次日(11月15日)晚9時,起義軍以哥老會和駐軍巡防續補五營為主要力量,社會各族各界義士共同參加,兵分4路,在銀川舉行武裝起義,靈州、平羅、中衛各地同時舉事發難。

銀川:一波三折

11月15日晚9時,銀川城如期,宣佈起義。但消息走漏,駐防清軍調兵遣將,在全城晝夜巡邏,嚴加防範。

首義未成

起義民軍與清軍激戰一小時,由於擔任第四路主力的巡防續補五營未能及時策應,加之指揮不周,武器低劣等原因,起義民軍未能攻克府城,被迫撤退至城北八里橋一帶休整。

11月16日,哥老會首領鄒愚極又倉促率眾在銀川暴動,駐寧清軍標營千總李敬忠率隊彈壓,鄒愚極臂部受傷,會眾潰散。一時,城內戒嚴,謠言四起,居民紛紛遷避鄉間,市面一片混亂狀態。

這時,傳來了靈州光復的消息,退守八里橋一帶的起義民軍,頓時士氣高昂,軍心大振。11月18日晚,寧夏革命同盟會支部在府城北八里橋召開秘密會議,總結了上次起義失利的經驗教訓,部署新的軍事行動計劃。決定次日(11月19日)再次發動起義,兵分7路攻打銀川城。

靈武、吳忠被民軍攻克的消息,使得銀川城的清軍更加惶恐,急速增擴新軍、團練,對付革命黨人。革命黨人將計就計,大批哥老會眾便乘機混入其中。

一夜激戰

19日晚10時,銀川北門外號炮3響,起義開始。退到八里橋的民軍很快攻入銀川城,與潛伏在城內的哥老會成員裡應外合,同清軍混戰於街巷,短兵相接,激戰至拂曉。敵人驚慌失措,四面逃竄。一夜間,起義軍佔領了銀川各衙署和府營衙門,擊斃了拒降的敵中營護總鎮、右營遊擊、城守都司、典事等大小官吏數百名。寧夏知縣陳元驤和其弟翻牆而逃,後來被民軍捕獲槍決。城外民軍分別從大、小北門架雲梯翻越城牆入城,與潛伏在城內的哥老會眾裡應外合。

劉華堂與夏樟、王俊率領哥老會眾30餘人在城內多處燃放紙炮,並沿街高喊“殺”聲。劉照黎、劉復泰亦分別率領警士和衛兵100餘人對空鳴槍響應。頓時,火光沖天,喊殺聲四起。城內城外聯成一氣,與守城清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劉華堂率領的第一路民軍,佔領中營衙門,登上了鼓樓,將革命的標誌——“支那革命大元帥孫”的大白旗豎起。頃刻間,寫有“順南”二字的三角小旗插遍寧夏城鄉各家門口,以表示擁護南方中山先生髮動和領導的革命。

攻打滿營失利

銀川城光復後,距銀川西10餘里的滿營新城(今銀川市金鳳區)尚有清朝政府的駐防旗兵2000餘人,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且城池堅固,虎視耽耽。

寧夏革命軍政府為了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決定新組建的寧夏革命民軍的任務是:“先掃蕩滿城,以清側敵”,並任命劉先質、劉華堂為正副總指揮,挑選精兵,分3路攻打滿營新城。

寧夏革命軍政府在積極準備攻打滿營新城的同時,還派遣與滿營副都統常連有舊交的軍政府總文案胡寶森,前往滿營勸說駐防清軍旗兵繳械投誠,促其反正。但頑固的滿營將軍檯布和副都統常連自恃兵力較強,武器精良,推諉拒降。

當時,由於滿營將軍檯布和副都統常連早已從奸細口中獲悉寧夏革命軍政府秘密會議的情況,以及有關寧夏民軍攻打滿營新城的作戰計劃。所以,他們一面派人向甘肅求援,一面踞城固守,嚴密整飭,將潛伏在滿營內的170餘名哥老會成員解除了武裝,並派人嚴密監視,嚴陣以待。

12月2日,寧夏革命軍政府開始向滿營新城發起了進攻。

雙方交戰不久,民軍即敗退下來,傷亡三四十人,初戰失利。當晚,劉先質重整旗鼓,從各地抽調人馬繼續圍攻滿營新城。哥老會骨幹張興、唐開選、馬四虎、吳說書等率眾前來參加戰鬥,並準備雲梯爬城。此後,民軍晝伏夜攻,與滿營清軍激戰10日。但負責攻打滿營新城的劉先質不幸中彈犧牲,民軍失去領導,先後傷亡200餘人,始終未能攻克設防堅固的滿營新城。

靈州:為甘肅首舉義旗

按照“嶽武廟會議”部署,高士秀、高登雲等人回到靈州後,即與馬連第等靈州哥老會首領研究佈置靈州民軍起義。

群情激昂

11月16日晚,高登雲密令馬連第(是個屠戶,在靈州城內開一座小殺坊)殺牛一頭,秘密召集了20餘名哥老會心腹骨幹,深夜在靈州城內東大街王保子的小商號內聚會,決定在靈州發動武裝起義,以喝雞冠血為盟誓,要求大家共舉大事。當眾情激昂之時,高登雲趁機宣佈:“我奉支那大元帥孫來諭和西安張都督的指令,要我革命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到會眾人一致表示願意“幹他一場”,聽從命令,死也不怕。同時,大家一致推舉高登云為首領。規定夜間聯絡口令為“虎”、“豹”。

會上,決定了革命的行動計劃:先攻取參將衙門,奪取武器彈藥。當時的參將姓朱,也是哥老會的哥弟,高登雲估計他可能不會抵抗,但又不能完全肯定,因為他畢竟是清朝的軍官,還要提高警惕,有所準備。

所向披靡

11月17日晚,靈州民軍兵分3路,宣佈起義。高登雲、馬連第率領起義民軍100餘人,首先攻打靈州守備署衙。高登雲手提僅有的一支毛瑟槍,率眾直撲參將衙門。當朱參將出見時,高向之曉以大義,說明來意,朱沒做任何抵抗,他的官兵亦各放下武器。高登雲即令義軍佔領要點,繳獲一部分武器和彈藥。


武昌城內一聲炮響,對寧夏有何影響,槍聲幾時傳到寧夏的

高登雲靈州起義的軍旗

起義民軍未動一刀一槍,順利佔領了守備署衙門,並收編了一些官兵。城內不少百姓,自願前來加入起義民軍,頃刻間組成了一支數百人的革命民軍,且大部分人都有了武器。

稍事整編後,留楊忠厚率人佔據守備署衙,高登雲與馬連第各率領一部起義民軍,直撲靈州州署衙門。

知州餘重基驚慌失措,嚇得軟作一團,央求衙役崔貴喜從後門背逃,藏匿於“聚義園”商號內。守備潘某見起義民軍來勢兇猛,不敢抵抗,遂棄械拋眾,越牆逃遁。起義民軍順利地衝進州署衙門,打開監獄,釋放囚犯,併火燒了州署衙門。

民軍稍事部署後,留馬連第鎮守。高登雲又率眾撲向靈州稅局,繳獲了一些財物,沒收了二三家豪紳的當鋪。殺了民憤極大的楊姓局長,刀傷師爺王文炳(刀砍其面部左頰未死,民國初年,任教於靈武完小)。民軍在一夜之間,順利攻佔靈州,其部眾迅速發展到1000多人。

奪取橫城

橫城為靈州和寧夏府城的門戶,與寧夏府城隔河相望,駐守著二三百名武備精良的清軍官兵,負責人是5位崔氏兄弟,人稱“崔家五虎”。在靈州城光復之際,高士秀率領一部分起義民軍北取橫城。高士秀先派精幹會眾數人化裝混入城內,與城中駐守清軍內的哥老會中人取得聯繫,約為內應。然後,高士秀親率起義民軍一哨人馬,連夜直奔橫城。當時,駐守橫城的清軍都司探悉起義民軍來攻,慌忙棄眾攜眷潛逃,其他清軍守城將士亦不戰而逃。高士秀率領起義民軍裡應外合,未動一刀一槍,於黎明前一舉佔領橫城,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馬匹等,並收編了大部分清軍官兵。高士秀所部頓時成為一支槍馬齊全的起義民軍勁旅,在軍事上形成了靈州、橫城、銀川遙相呼應的犄角之勢。

11月19日這一夜,起義民軍還佔領了銀川城南數十里的大壩、葉盛堡(青銅峽)、玉泉營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