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相聲(二十)- 蓮花落藝人髽髻趙和徐狗子

蓮花落藝人髽髻趙和徐狗子

蓮花落(Lao四聲)也叫“蓮花樂”、“落子”。曲藝的一個類別,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與當地方言和民歌小調結合,各有特點。從南宋僧人普濟所編纂的《五 燈會元》有關記載看,蓮花落在宋時已很流行,為乞丐行乞時所唱,內容多宣傳佛教思想。元雜劇《金線池》、明雜劇《曲江池》、傳奇《繡襦記》中,均有演唱 “四季蓮花落”的穿插。明末有稱為“文詞說唱”的敘事性蓮花落。清乾隆後出現專業演員,演唱內容漸多民間傳說。演唱者一、二人,僅用竹板按拍。清嘉慶後漸 與“什不閒”相融合,形成“彩扮蓮花落”,增加了節子、小鑼等打擊樂器,扮演人物故事。

在天橋演唱蓮花落的男藝人,主要有“髽髻趙”、“奎第老”、“徐狗子”三人。

“髽髻趙”本名趙奎順,滿族人,早年業餘愛好蓮花落與“什不閒”,後因生計艱難,遂下海賣藝,並一度做“內廷供奉”(在宮廷中演出戲曲、曲藝的藝人)。

他的表演別開生面,擅長扮演旦角,頭上梳倆髽髻(梳在頭頂兩旁的髻),臉上略施粉黛,身上穿著旗袍或其他戲裝,扮演《丁香割肉》之丁香、《織機》之三娘等 少女或中年婦女角色。此外,還擅演《韓湘子度林英》、《王二姐思夫》、《孫繼皋賣水》等曲目。其嗓音圓潤,行腔舒展而優美,時有“清、甜、脆、媚、悲”之 美稱,尤以悲調哭腔見長。

“髽髻趙”演唱什不閒的技藝也是很高超的。早年在天橋演唱什不閒的藝人只有他和他的弟子“奎第老”二人。

什不閒為滿族人所興。康熙時即已在北京等地流行。演唱時在桌上放一木架,上掛鑼鼓等打擊樂器,一人站在中央,以手捏鼓槌兒分別敲打單皮和大鼓,同時牽動繩索敲擊小鑼與銅鐘,一隻腳套入拴著大鑼槌兒的繩套,敲打大鑼,口中還要演唱,故名曰“什不閒”。

“髽髻趙”所演唱的什不閒曲目有《鋸大缸》、《逛南頂》、《四姐撿棉花》、《王二姐摔鏡架》等生動有趣的段子,轟動九城,名噪一時。

“髽髻趙”唯一的徒弟奎星垣,藝名“奎第老”,既唱蓮花落,又唱什不閒,除在天橋演唱外,亦常在什剎海菱角坑等處演唱,其唱腔與表演技巧,頗受廣大觀眾尤其是婦女的歡迎。

民國三十年(1941年)時,奎星垣改唱時裝新戲,在勸業場露香園露演。自此,蓮花落和什不閒便在北京銷聲匿跡。

與“髽髻趙”、“奎笫老”齊名的蓮花落藝人“徐狗子”,本名徐維亭,北京人。出身於寒苦家庭,幼年時淪為乞丐,於乞討中漸漸學會唱蓮花落,十四歲時便靠賣藝為生。三十歲時藝術成熟,譽滿京華。

“徐狗子”擅長演唱醜腳,成功地塑造了《小化緣》中的丫環、《小姑賢》中的惡婆婆以及《十里亭》中的琴童等人物形象,在北京的觀眾中有較大的影響。

“徐狗子”的嗓音低迴寬厚,乍聽起來似覺乾澀,但愈唱愈覺嘹亮動聽,潛力無窮,故此有“雲遮月”的美稱。

戲說相聲(二十)- 蓮花落藝人髽髻趙和徐狗子

蓮花落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