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希山:精準治療為腫瘤提供了發展方向

郝希山:精准治疗为肿瘤提供了发展方向

郝希山

受訪者丨郝希山(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腫瘤防治一直是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國家癌症中心最新完成的報告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例,死亡約233.8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癌症防治意義重大,儘管目前提倡綜合性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結合性治療等來應對癌症,卻仍有一定比例患者以失敗告終或治療後復發,或某項治療尤其化療只對部分患者起效,對部分患者無作用,甚至有不良反應。精準治療或許是未來腫瘤發展的一個方向,為了解我國腫瘤治療的相關進展,本刊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教授。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流行現狀及趨勢如何?

郝希山院士

中國工程院

近50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全球的形勢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中國、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有60多種惡性腫瘤,有的腫瘤發病率在下降,有的還在上升,但總體是上升的。惡性腫瘤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吸菸、飲食結構、空氣汙染、感染等。我們做了一項關於腫瘤發生的相關因素調查後發現,腫瘤高發的原因儘管非常多,但是人口老齡化、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惡性腫瘤高發的危險因素,其中人口老齡化是惡性腫瘤發病率升高的最主要的原因,這個結論在後來其他地區開展的相關調查中也有報道。

目前,我國排名前十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都在增長,例如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乳腺癌以及比較少見的腦膠質瘤等。隨著國家各項預防政策以及治療方式的不斷進步,居我國發病率、病死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肺癌的發病率的增長已經出現放緩趨勢。我認為,未來5~ 1 0年內,隨著我國一級預防措施的實施以及診療水平的提高,惡性腫瘤的增長趨勢將會進一步放緩,隨著早診早治措施的普及,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會進一步提高。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您覺得如何從精準治療的角度來把控腫瘤防治的戰略及研究方向?

郝希山院士

中國工程院

總的來說,對於那些能夠預防的腫瘤,我們要積極做好預防工作,從源頭上消滅腫瘤,這也是有效、經濟的辦法。例如肝癌,因為絕大部分患者是因為感染全科病毒而引起。曾經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近20年來,我國全面強制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接種後,肝癌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雖然現在腫瘤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但是早期診斷是提高腫瘤生存率的有效辦法,這點對任何腫瘤都一樣。如肺癌、乳腺癌、大腸癌的早期篩查。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主要依賴於早期診斷,這是較有效的方式。以乳腺癌為例,實施乳腺癌普查地區與未實施地區比較,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提高20%~30%,這是多個國家、不同時間段、宏觀數據研究下得出來的結果。10年前我國實施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百萬女性群體乳腺癌篩查情況也充分證實了早診早治的效果。可以說,任何腫瘤的早期診斷都是提高其生存率的良好辦法。因此,我們國家也在大力推廣腫瘤的早期篩查。

但是在臨床應用中,由於個人體質等各方面的不同,國內外的篩查方案應有差別。我國應該制定適合我國國民發病特點的規範、科學的篩查方案。以乳腺癌為例,中國女性的乳腺癌與國外患者生理特徵不同,發病年齡也有差別,中國患者年輕女性佔比較大。因此,制定有中國特點的篩查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個方案需要針對我國女性進行大體量的研究才能得出。

目前,腫瘤篩查已經到了分子檢測時代,對於有基因突變的高危人群,國外在檢測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在腫瘤早期診斷和預防上已經有很大的優勢。國外已經有發病前通過基因檢測預知發病風險並做早期干預的案例。當然,因為腫瘤基因篩查比較昂貴,同時也要考慮人文關懷等,所以臨床醫師要嚴格按照流程進行規範化操作。當然這需要政府層面出臺相關的政策來規範基因檢測,讓更多人受益。

基因檢測對於治療意義重大。肺癌是現在最難治的腫瘤之一,研究人員在檢測時發現了肺癌突變基因,然後針對基因突變發明了治療肺癌的靶向治療藥。之後,根據基因類型不同,通過靶向治療使患者獲得了個體化的療效。通過大數據處理,今後可以為精準治療打下很好的基礎。精準治療建立在基因檢測的基礎上,把海量的基因檢測進行大數據處理,之後對大數據進行分析,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精準治療為腫瘤提供了發展方向,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尋找治療靶點和預防措施,從而實現精準防治。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郝希山院士

中國工程院

免疫治療是研究的熱點,也連續多年被Science 雜誌評為十大科技進展。腫瘤生物治療是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模式,也稱免疫治療,即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調節機體的防禦功能,抑制或消滅腫瘤細胞。人的機體內免疫細胞分佈廣泛,生物治療可激活免疫細胞,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作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的腫瘤治療第四模式,生物治療因其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等特點,被認為是目前腫瘤綜合治療模式中較活躍、有前途的手段。

國內外均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免疫治療,也不斷有成果出現。近年來,針對T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十分火熱,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進展,其中以CTLA-4 和PD-1較為出名。例如,針對惡性淋巴瘤、小細胞肺癌等都有相應的治療靶點藥物出現,其他實體瘤中也不斷有免疫治療的新發現。藥物方面,不僅是國外,我國也有很多免疫藥物上市,一改多年來抗腫瘤新藥依賴進口的現象,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這幾年多種膠質瘤及其相關疾病的指南及共識陸續制定、更新,您覺得這些指南與共識對於膠質瘤的診治有何臨床實踐意義?

郝希山院士

中國工程院

應該說,指南制定的總體目標都是指導臨床,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規範化、統一的意見。任何指南都是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進步不斷提高,不斷優化的。國內外的各種學術組織、協會、團體等各專業、各領域的醫學專家總結臨床經驗和國外經驗,不斷地對指南進行更新、優化,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指南的實踐方面,我國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惡性腫瘤患者總體5 年生存率有20%~30%的差距,缺乏統一的診療指南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層醫院依據的很多指南不是優化後的,這就導致治療方案不統一,造成患者臨床結局不同。當然,指南永遠是以安全性為第一,具有相對普遍性,臨床應用時每名醫師需要結合患者情況以及自身的臨床經驗進行判斷。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